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华人世界》 > 2006年第4期
编号:156860
中国剪王张小泉
http://www.100md.com 2006年7月9日 《华人世界》 2006年第4期
     为了使我国珍贵、濒危并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得到有效保护,得以传承和发展,2006年1月,文化部向社会公示了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张小泉锻制技艺项目入围。张小泉三百年多来的历史钩沉中,曾经独领风骚于一方,也曾经濒临倒闭,让许多人想起它就想到了中国的世纪沧桑。

    历史回眸

    张小泉剪刀的制作,已有340多年历史,明末清初就已出名。张小泉的父亲张思家自幼在以“三刀”闻名的芜湖学艺,后在黟县城边,开了个张大隆“剪刀铺”,前店后家。张思家做事认真,他打磨的剪刀,坚韧锋利,备受人们的称赞。小泉在父亲的悉心指教下和自身不断实践中,也练就了一手制剪的好手艺。清兵入关时他父子俩逃到杭州,在吴山脚下的大井巷内,开设了“张大隆”剪刀作坊,悉心研究铸造技艺。在打制剪刀中运用了“嵌钢”(又叫镶钢)工艺,一改用生铁锻打剪刀的常规,选用的又是浙江龙泉、云和之钢,还采用镇江特产质地极细的泥精心磨制,使剪刀光亮照人,生意格外兴隆。张小泉子承父业后,由于制作认真,质量上乘,加上地处清河坊一带,是杭州商业中心,故而生意兴隆,利市十倍。清康熙二年(1663年)为防别家冒用张大隆招牌出售剪刀,他把招牌改用自己名字“张小泉”。

    据说清朝乾隆皇帝第二次下江南到杭州时,乔装打扮,混入香客之中,信步上山游览。正当游兴正浓,天公却不作美,突然下起雨来,只好下山寻屋避雨,匆忙中走进一间挂着写有“祖传张小泉剪刀”字样招牌的作坊。乾隆好奇,顺手拿来一把剪刀一看,只见寒光闪烁,锋利无比,便买了一把带回宫去。他很喜欢这把剪刀,作为宫内用剪。从此,张小泉剪刀名声大作,打出“张小泉”牌号做剪刀的,最多时曾达到86家,出现了“青山映碧湖,小泉满街巷”的盛况。

    宣统元年(1909年)传至张祖盈时,制剪技术在杭已传八代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919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