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心灵之桥(1)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是适应现代教育需要的新型、独特的课程。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关注学生的自身心理发展,协助学生进行自我心理探索,是深入到学生心灵世界的教育,所以它与传统的课程有着截然不同的特点:它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目的都是新的,无前人经验可寻:我校在这一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并积累了一些经验。使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逐渐成为开放、创新的活动课。
1 我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以集体辅导活动为载体,区别于传统课程以知识为载体
我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做到每一堂课都是一个有心理辅导主题的团体活动。例如,针对培养学生自信心的目的,老师安排了以“悦纳自我,接受自我”为主题的辅导活动,采用了心理游戏的方式,将全班分为若干个小组,每个活动小组3~5人,要求进行如下的小组活动:首先要求小组成员先进行积极的自我评价,即列举几点自己愿意与同伴分享,并为自己所欣赏的特长,这些特长包括自己的外貌、语言、行为、技巧、个性、能力等方面,如:我的游泳技能很高,我有一个好爸爸,我的小狗很喜欢我,我身体很健壮……然后,请小组其他成员列举该成员的优点、特长,所有列举的特长都让该学生记在心理记录本上。一个学生完成后再换另一个学生进行自评和他评,并记录。这一活动之后,许多学生都在心理记录本上写下“惊喜、满足、令自己乐观、自信……”等真实感受。老师力求使每一堂课的辅导活动主题和要求明确具体,让学生每一堂课都有所收获。
2 我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采用多样化,灵活精巧的教学方法、手段,区别于传统课程单一、保守的教学方法
我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特别讲究教学方法的创新和实效性:针对每一堂心理课的活动目的,精心设计灵活多变又有实效性的手段、方法。例如角色扮演、情境体验、心理游戏、讨论分析、自评自述等,老师对方法的选用力求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对于各种内容要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力求每一堂心理课都有一份新的感觉带给学生,使学生的心灵激荡,启动心理需求。
在上“如何克服考试焦虑”一课时,老师移植了心理咨询的方法——系统脱敏治疗法到课堂之中,请全班学生闭上眼睛想像自己在电视镜头里,而电视的开关掌握在自己手中,请学生们按照老师的指导语想像自己在电视镜头中的表现。老师的指导语就是按照“考试前几天→考试的路上→考试中→考试中碰到难题→考试收卷时间快到了→考试结束”这一过程编写的,并告诉学生如果自己进入哪一阶段感到无比焦虑,无法克服害怕的情绪时就举手,那么脑中的电视机就关掉了,就会返回现实中。全程做完之前,每个班都有几个提前退出活动的学生。他们在回答“考试焦虑的表现有哪些”时,都纷纷举手例举自己的体验。不一会儿,老师就在黑板上写下了十多条考试焦虑的表现。通过这个活动,许多有考试焦虑的学生都有意识地在平时训练自己,逐渐克服了考试焦虑。
3 我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确立新型的适合现代教育的目标,是教育观念转变的一种探索
传统教育课程以学生掌握学科系统知识为目的,在课程中贯穿德育,心理课既保留了德育的思想精华、如集体主义、友爱互助,又根据现代社会对人才提出的新的要求来对学生进行培训,目的是促进学生心智发展,塑造学生健康心理,在我们的心理活动课堂上特别注重以下几个目标的培养:
首先,让学生对不断发展的自我有越来越充分的认识;其次,让学生对不断变化的环境有越来越强的适应;另外,让学生达到内心和谐统一的发展。
我校教师在课堂上开设了“如何把握自己的情绪”、“我已经长大——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发展”、“让自己的思维活跃起来”、“如何面对挫折”等课,从多方面关注学生的成长。心理课不是拿一些心理学理论来让学生记忆、背出来,而是让学生通过课堂操练来促进心理成熟,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4 我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以科学性和实用性展示独特魅力
我校心理课将学生实际遇到的问题与心理辅导的原理、规律紧密结合起来,以团体动力学理论为依据。团体动力学认为团体行为深深影响个体行为,团体内有个体所没有的那种动力特征。心理活动课精心设计一系列团体活动,力图让团体中每一位成员都能获得一份新的体会和感受。一堂心理课上得效果好不好,衡量标准是学生们是否在心理方面、行为方面有新的变化。即使有一点儿细微的改变,也算成功的心理课。
心理发展的前提是学生们不断有新的心理需求。要想通过心理课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要求心理课的上课方式、手段及教师指导语都必须遵循专业规范,适应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具有科学性。教师在上课之前有一些准备工作,例如发一些简单的问卷进行调查,召集一些学生来出点子等。这些准备有助于取得良好的课堂效果。
例如在上“我怎样和更多的同学交朋友”一课时,老师让学生把自己最喜欢的朋友的性格罗列出来。结果全年级约400人共列出了53种性格特征。其中有8种性格特征,如:乐于助人、幽默、开朗等最受人欢迎。根据学生们的问卷调查结果,教师结合学生们的实际情况,在课上谈了交朋友的一些技巧,例如如何与陌生的同学交朋友,当同学与你由于某一件小事闹不和之时如何处理等等。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在参加游戏时更是踊跃。不少同学还在课堂上主动吐露自己在交朋友过程中的受挫经历,其他同学纷纷为他们出点子。课终大家体会颇多,有一位男同学写下了这样一段感受:“我小学的时候,有一次受到老师的严厉批评,同学们都不理睬我,连我去上厕所,那些平时很要好的小伙伴都躲着我,等我上完,他们才一起进去。那时我很孤独、自卑……到中学听了您的课,我懂得了自信、自强奋斗是赢得朋友的重要因素,我会努力改正原来的坏习惯,努力学习,争取做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
不仅如此,老师还在课后追踪调查:例如在讲“我怎样与更多的同学交朋友”一课时,课前老师让每一个班级做了一个“群体之友测试图”的活动,测出每个班级中“最佳人缘儿”及“边缘学生”和“孤独儿”、“嫌弃儿”的人数比率。过了一年之后,老师又一次在原来班级中做了这个测试,把两次测试做比较,然后花一堂课时间在原班级进行讨论,让有所改进的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体会,也让一些未有改进的学生讨论如何改变,运用心理辅导方法引导学生切实改变自我,取得行为、心理方面的改变。这是老师运用的“反馈控制”的教学方法。
对于心理课上活动的选用,老师相当慎重,切实保证所设计的活动为主题服务,同时要充分考虑学 (洪颖馨)
1 我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以集体辅导活动为载体,区别于传统课程以知识为载体
我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做到每一堂课都是一个有心理辅导主题的团体活动。例如,针对培养学生自信心的目的,老师安排了以“悦纳自我,接受自我”为主题的辅导活动,采用了心理游戏的方式,将全班分为若干个小组,每个活动小组3~5人,要求进行如下的小组活动:首先要求小组成员先进行积极的自我评价,即列举几点自己愿意与同伴分享,并为自己所欣赏的特长,这些特长包括自己的外貌、语言、行为、技巧、个性、能力等方面,如:我的游泳技能很高,我有一个好爸爸,我的小狗很喜欢我,我身体很健壮……然后,请小组其他成员列举该成员的优点、特长,所有列举的特长都让该学生记在心理记录本上。一个学生完成后再换另一个学生进行自评和他评,并记录。这一活动之后,许多学生都在心理记录本上写下“惊喜、满足、令自己乐观、自信……”等真实感受。老师力求使每一堂课的辅导活动主题和要求明确具体,让学生每一堂课都有所收获。
2 我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采用多样化,灵活精巧的教学方法、手段,区别于传统课程单一、保守的教学方法
我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特别讲究教学方法的创新和实效性:针对每一堂心理课的活动目的,精心设计灵活多变又有实效性的手段、方法。例如角色扮演、情境体验、心理游戏、讨论分析、自评自述等,老师对方法的选用力求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对于各种内容要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力求每一堂心理课都有一份新的感觉带给学生,使学生的心灵激荡,启动心理需求。
在上“如何克服考试焦虑”一课时,老师移植了心理咨询的方法——系统脱敏治疗法到课堂之中,请全班学生闭上眼睛想像自己在电视镜头里,而电视的开关掌握在自己手中,请学生们按照老师的指导语想像自己在电视镜头中的表现。老师的指导语就是按照“考试前几天→考试的路上→考试中→考试中碰到难题→考试收卷时间快到了→考试结束”这一过程编写的,并告诉学生如果自己进入哪一阶段感到无比焦虑,无法克服害怕的情绪时就举手,那么脑中的电视机就关掉了,就会返回现实中。全程做完之前,每个班都有几个提前退出活动的学生。他们在回答“考试焦虑的表现有哪些”时,都纷纷举手例举自己的体验。不一会儿,老师就在黑板上写下了十多条考试焦虑的表现。通过这个活动,许多有考试焦虑的学生都有意识地在平时训练自己,逐渐克服了考试焦虑。
3 我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确立新型的适合现代教育的目标,是教育观念转变的一种探索
传统教育课程以学生掌握学科系统知识为目的,在课程中贯穿德育,心理课既保留了德育的思想精华、如集体主义、友爱互助,又根据现代社会对人才提出的新的要求来对学生进行培训,目的是促进学生心智发展,塑造学生健康心理,在我们的心理活动课堂上特别注重以下几个目标的培养:
首先,让学生对不断发展的自我有越来越充分的认识;其次,让学生对不断变化的环境有越来越强的适应;另外,让学生达到内心和谐统一的发展。
我校教师在课堂上开设了“如何把握自己的情绪”、“我已经长大——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发展”、“让自己的思维活跃起来”、“如何面对挫折”等课,从多方面关注学生的成长。心理课不是拿一些心理学理论来让学生记忆、背出来,而是让学生通过课堂操练来促进心理成熟,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4 我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以科学性和实用性展示独特魅力
我校心理课将学生实际遇到的问题与心理辅导的原理、规律紧密结合起来,以团体动力学理论为依据。团体动力学认为团体行为深深影响个体行为,团体内有个体所没有的那种动力特征。心理活动课精心设计一系列团体活动,力图让团体中每一位成员都能获得一份新的体会和感受。一堂心理课上得效果好不好,衡量标准是学生们是否在心理方面、行为方面有新的变化。即使有一点儿细微的改变,也算成功的心理课。
心理发展的前提是学生们不断有新的心理需求。要想通过心理课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要求心理课的上课方式、手段及教师指导语都必须遵循专业规范,适应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具有科学性。教师在上课之前有一些准备工作,例如发一些简单的问卷进行调查,召集一些学生来出点子等。这些准备有助于取得良好的课堂效果。
例如在上“我怎样和更多的同学交朋友”一课时,老师让学生把自己最喜欢的朋友的性格罗列出来。结果全年级约400人共列出了53种性格特征。其中有8种性格特征,如:乐于助人、幽默、开朗等最受人欢迎。根据学生们的问卷调查结果,教师结合学生们的实际情况,在课上谈了交朋友的一些技巧,例如如何与陌生的同学交朋友,当同学与你由于某一件小事闹不和之时如何处理等等。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在参加游戏时更是踊跃。不少同学还在课堂上主动吐露自己在交朋友过程中的受挫经历,其他同学纷纷为他们出点子。课终大家体会颇多,有一位男同学写下了这样一段感受:“我小学的时候,有一次受到老师的严厉批评,同学们都不理睬我,连我去上厕所,那些平时很要好的小伙伴都躲着我,等我上完,他们才一起进去。那时我很孤独、自卑……到中学听了您的课,我懂得了自信、自强奋斗是赢得朋友的重要因素,我会努力改正原来的坏习惯,努力学习,争取做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
不仅如此,老师还在课后追踪调查:例如在讲“我怎样与更多的同学交朋友”一课时,课前老师让每一个班级做了一个“群体之友测试图”的活动,测出每个班级中“最佳人缘儿”及“边缘学生”和“孤独儿”、“嫌弃儿”的人数比率。过了一年之后,老师又一次在原来班级中做了这个测试,把两次测试做比较,然后花一堂课时间在原班级进行讨论,让有所改进的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体会,也让一些未有改进的学生讨论如何改变,运用心理辅导方法引导学生切实改变自我,取得行为、心理方面的改变。这是老师运用的“反馈控制”的教学方法。
对于心理课上活动的选用,老师相当慎重,切实保证所设计的活动为主题服务,同时要充分考虑学 (洪颖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