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01年第12期 > 正文
编号:13200552
家庭治疗模式对我国学校心理辅导的启示
http://www.100md.com 2001年4月2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1年第12期
     一、家庭心理治疗的产生和发展

    家庭心理治疗起源于精神病学家阿德勒的工作。阿德勒治疗精神病儿童的方式是,与病人家长座谈,并对家庭教育进行指导。50年代,美国心理指导专家阿克曼在运用精神分析的方法了解儿童家庭内部的交往过程和人际关系时,发现家庭在儿童精神病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于是提出了重要的论断:异常的儿童常来自于有异常症状的家庭,与其说病人需要治疗,不如说整个家庭需要治疗。这个时期的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对家庭的影响作用进行了研究,如著名的人类学家贝特森提出了“双重约束”的概念。在这些研究的启发下,一些原来从事精神分析治疗的心理治疗学家开始以病人的整个家庭作为治疗对象,通过调整家庭关系来解决病人的问题。1962年“家庭治疗”概念正式被提出来,成为心理治疗的专业名词。70至80年代,家庭心理治疗的方法在欧洲得到蓬勃发展。尤其是近20年以来,家庭治疗的门派不断增加,理论和方法更趋于完善。

    二、家庭治疗的理论基础

    系统理论

    家庭治疗模式将病人所处的家庭视为一个系统。家庭成员各自满足自己的需要,形成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家庭中任何一个成员的变化,都会引起整个家庭系统的变化,家庭系统的变化又反过来影响到每一个成员的变化。用这种观点去理解精神病或心理异常,就可以认为个体的心理障碍不是单个人的问题,而是整个家庭系统的问题。个体的精神障碍只是家庭病理在个体身上的反映。因此,家庭组织系统应是病理心理研究的中心。

    交往理论

    家庭治疗模式认为,一个家庭在产生和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定的交往模式,有问题的家庭主要是交往方式和交往模式存在问题:或者是一种病态的交往方式——如夫妻之间的互相攻击;或者是家庭成员交往不畅——如亲子之间的所谓代沟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589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