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而科学地开展心理健康教(2)
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就必须理解学生。理解学生包括同情性理解和认识性理解两种。同情性理解,是指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用当事人的眼睛去看,用当事人的耳朵去听,用当事人的心去体会,设身处地地理解他们的忧伤与痛苦。认识性理解,指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心理行为问题的实质以及问题产生的原因,这样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三)预防、治疗和发展相结合
心理健康教育有两种目标:消极性目标和积极性目标。消极性目标是预防和治疗各种心理和行为问题:积极性目标是协助学生在其自身和环境许可的范 围内达到心理功能的最佳状态,使心理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开发,人格或个性日趋完美。从积极的角度看,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针对有心理行为问题的学生,更重要的是促进每个学生最大限度地发展自己。即使从消极的角度考虑,上策是预防而不是治疗。由此可见,学校里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坚持教育的模式,而不是医学化模式。
(四)全体与个别相结合
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育的一部分,应该是面向全体学生,目的在于使每个学生的心理潜能得到充分发展,成为“四有”人才,成为高素质、创造型的人才;当然也同时预防各种心理异常和心理疾病的发生。对于较可能发生或已经发生心理行为问题的个别学生要做到个别辅导。可见,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上,应坚持全体与个别相结合的原则。对于一般的日常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采取面向全体的教育方式,而对于少数需要帮助的学生的个别教育中,应针对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别差异,采取相应措施。
(五)助人自助,最终达到教育目的
心理健康教育既然是教育,教师的任务是助人。但无论是教育还是辅导,最终目的是通过助人以达到学生自助,即帮助学生学会独立地解决自己面临的问题。如果教师越俎代庖,对应该学生做的事也加以包办,不仅无助于其心理行为问题的解决,反而会害了学生。因此,教师只能为学生引路,不能代替学生走路。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的任务之一是“助人”和“促进学生自助”,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六)允许心理健康教育的教材百花齐放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之一是集体讲座或开展实践活动课,这就涉及到教材问题。现在各地出了许多有关教材,针对大学和中小学都有。需要指出的是,教材的编写要有一个指导思想。据我所知,教育部正在制订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纲要。我自己觉得有这么几套教材较好。一套是沃建中主编、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小学生心理导向》和《中学生心理导向》。该丛书的特点是,其一,与学校工作学制是一致的,中小学每年级的上、下学期均有一本。其二,实践性强,全套书几乎不讲理论,都是实践例子,追求实效性。一套是焦向英主编、开明出版社出版的《心理素质培养》。该丛书的特点是,其一,适合中小学生阅读,为每个年级都编写了一本,另有配套的教师指导用书。其二,可操作性强,全套书突出活动情境设计,用深入浅出的事例说明人生的哲理。另外,上海也出版了这类教材。据我所知,早在1987年黄浦区教育局和黄浦区教育学院发起、徐崇文编写的《心理品质培养),这本书主要从非智力因素人手。有两点必须指出,一是允许一纲多本,但“多本”目前已有了,国家教育部要尽快拿出“指导纲要”来;二是心理健康教育不同于一般的教育,所编的任何一本教科书,最好不要满足于课堂效应,而要重视实效和实用性。
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我们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耐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具体地说,我认为,应该抓好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心理预防和心理卫生
心理预防,即预防学生在中小学学习期间可能出现的各种心理行为问题,以便他们心理健康地发展,顺利完成学业。开展心理卫生教育,是积极预防的有效途径。在心理卫生方面,应坚持的原则有:要使学生劳逸结合,保持身体健康;要按照不同年级或年龄安排好生活节奏;要正面教育,引导学生情绪情感良性发展;要积极开展青春期卫生教育(包括性教育);要根据学生气质、性格和能力方面的特点,因材施教,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要防止意外伤亡事故的发生;还要特别加强中小学衔接阶段和心理发展的关键期或转折期(如小学三、四年级,初中二年级)的心理保健措施。心理预防和心理卫生问题,主要依靠常规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和班主任工作来解决。
(二)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或辅导的原意是指对人们,特别是对心理失常的人,通过心理商谈的程序和办法,使其对自己和环境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以改变其态度和行为,并对社会生活有良好的适应。来访者即要求咨询者尽管有心理正常的人,但往往心理不太健康或心理失常者占相当比例。心理失常,有轻度的和重度的,机能性的和柳体性的之分。心理咨询以轻度的、属于机能性的心理失常为主要范围。心理咨询的目的,是要纠正其心理上的不平衡,使个体对自己与环境重新有一个清楚的认识,改变态度和行为,以达到对社会生活有良好的适应。
学校开展心理咨询,主要对象是学生,特别是那些 “问题”儿童青少年,其次是家长和教师。值得注意的是,许多家长和教师对学校心理咨询有误解,认为那只是用以咨询学生的,而与自己无关。实际上,许多家长和教师在教育学生的方式方法上不妥当,或面临着问题,他们也应该接受心理咨询。另外,学校心理咨询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学会解决心理发展中的各种疑难问题、克服各种心理障碍。要达到这一目的,学校心理咨询人员必须得到家长和教师的配合,分析学生有关心理症状,掌握学生确切的征兆,从而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排除心理障碍。
(三)诊断性评价
诊断性评价,是指根据一定的理论和标准,以使月 心理学的方法和工具为主,对学生个体或群体的心理状态、行为异常或障碍,以及学生的成长环境进行描述、分析、归类、鉴别、评估的过程。诊断性评估是一个包括确定目的、观察现象、收集资料、查询原因、实施测量、综合评估等在内的完整过程。心理诊断是一项专业技术较高的工作,所以在开展中应做到:尊重客观心理事实;坚持科学严肃的态度;讲究系统整体性;从发展的角度对待诊断对象;注意保密;以教育为最终目标。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建立学生的心理档案就是一种一般性的诊断性评价;在对学生进行心理行为矫正前,也要对学生进行综合的或特定方面的诊断性评价,以确定状态,寻找原因,做出全面评估,并加以确诊,为进行心理干预做好准备。
(四)行为矫正
行为矫正,指对不同年级学生在语言、认知、行为和人际关系等方面的问题,进行心理学干预,具体地帮助道德越轨、学习困难、情绪挫折和社会发展不适的学生获得正常的发展。目前,对多动症、学校恐惧症等的治疗中广泛应用了行为矫正。有学校恐惧症的学生对离家上学极度害怕而表现出多种心理和行为征兆,如腹痛、抑郁和恐惧等心理症状。据统计,约有0.4%~2%的中小学生不同程度地患有学校恐惧症。学校心理学家对学校恐惧症的表现、原因及分类等问题进行丁大量的研究,并提出了矫正理论,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因此,中小学应与有心理学系或心理专业的高等院校加强联系,只要有这方面条件的高等学校,我想他们肯定能帮助中小学做好行为矫正的。 (林崇德)
(三)预防、治疗和发展相结合
心理健康教育有两种目标:消极性目标和积极性目标。消极性目标是预防和治疗各种心理和行为问题:积极性目标是协助学生在其自身和环境许可的范 围内达到心理功能的最佳状态,使心理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开发,人格或个性日趋完美。从积极的角度看,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针对有心理行为问题的学生,更重要的是促进每个学生最大限度地发展自己。即使从消极的角度考虑,上策是预防而不是治疗。由此可见,学校里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坚持教育的模式,而不是医学化模式。
(四)全体与个别相结合
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育的一部分,应该是面向全体学生,目的在于使每个学生的心理潜能得到充分发展,成为“四有”人才,成为高素质、创造型的人才;当然也同时预防各种心理异常和心理疾病的发生。对于较可能发生或已经发生心理行为问题的个别学生要做到个别辅导。可见,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上,应坚持全体与个别相结合的原则。对于一般的日常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采取面向全体的教育方式,而对于少数需要帮助的学生的个别教育中,应针对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别差异,采取相应措施。
(五)助人自助,最终达到教育目的
心理健康教育既然是教育,教师的任务是助人。但无论是教育还是辅导,最终目的是通过助人以达到学生自助,即帮助学生学会独立地解决自己面临的问题。如果教师越俎代庖,对应该学生做的事也加以包办,不仅无助于其心理行为问题的解决,反而会害了学生。因此,教师只能为学生引路,不能代替学生走路。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的任务之一是“助人”和“促进学生自助”,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六)允许心理健康教育的教材百花齐放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之一是集体讲座或开展实践活动课,这就涉及到教材问题。现在各地出了许多有关教材,针对大学和中小学都有。需要指出的是,教材的编写要有一个指导思想。据我所知,教育部正在制订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纲要。我自己觉得有这么几套教材较好。一套是沃建中主编、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小学生心理导向》和《中学生心理导向》。该丛书的特点是,其一,与学校工作学制是一致的,中小学每年级的上、下学期均有一本。其二,实践性强,全套书几乎不讲理论,都是实践例子,追求实效性。一套是焦向英主编、开明出版社出版的《心理素质培养》。该丛书的特点是,其一,适合中小学生阅读,为每个年级都编写了一本,另有配套的教师指导用书。其二,可操作性强,全套书突出活动情境设计,用深入浅出的事例说明人生的哲理。另外,上海也出版了这类教材。据我所知,早在1987年黄浦区教育局和黄浦区教育学院发起、徐崇文编写的《心理品质培养),这本书主要从非智力因素人手。有两点必须指出,一是允许一纲多本,但“多本”目前已有了,国家教育部要尽快拿出“指导纲要”来;二是心理健康教育不同于一般的教育,所编的任何一本教科书,最好不要满足于课堂效应,而要重视实效和实用性。
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我们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耐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具体地说,我认为,应该抓好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心理预防和心理卫生
心理预防,即预防学生在中小学学习期间可能出现的各种心理行为问题,以便他们心理健康地发展,顺利完成学业。开展心理卫生教育,是积极预防的有效途径。在心理卫生方面,应坚持的原则有:要使学生劳逸结合,保持身体健康;要按照不同年级或年龄安排好生活节奏;要正面教育,引导学生情绪情感良性发展;要积极开展青春期卫生教育(包括性教育);要根据学生气质、性格和能力方面的特点,因材施教,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要防止意外伤亡事故的发生;还要特别加强中小学衔接阶段和心理发展的关键期或转折期(如小学三、四年级,初中二年级)的心理保健措施。心理预防和心理卫生问题,主要依靠常规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和班主任工作来解决。
(二)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或辅导的原意是指对人们,特别是对心理失常的人,通过心理商谈的程序和办法,使其对自己和环境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以改变其态度和行为,并对社会生活有良好的适应。来访者即要求咨询者尽管有心理正常的人,但往往心理不太健康或心理失常者占相当比例。心理失常,有轻度的和重度的,机能性的和柳体性的之分。心理咨询以轻度的、属于机能性的心理失常为主要范围。心理咨询的目的,是要纠正其心理上的不平衡,使个体对自己与环境重新有一个清楚的认识,改变态度和行为,以达到对社会生活有良好的适应。
学校开展心理咨询,主要对象是学生,特别是那些 “问题”儿童青少年,其次是家长和教师。值得注意的是,许多家长和教师对学校心理咨询有误解,认为那只是用以咨询学生的,而与自己无关。实际上,许多家长和教师在教育学生的方式方法上不妥当,或面临着问题,他们也应该接受心理咨询。另外,学校心理咨询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学会解决心理发展中的各种疑难问题、克服各种心理障碍。要达到这一目的,学校心理咨询人员必须得到家长和教师的配合,分析学生有关心理症状,掌握学生确切的征兆,从而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排除心理障碍。
(三)诊断性评价
诊断性评价,是指根据一定的理论和标准,以使月 心理学的方法和工具为主,对学生个体或群体的心理状态、行为异常或障碍,以及学生的成长环境进行描述、分析、归类、鉴别、评估的过程。诊断性评估是一个包括确定目的、观察现象、收集资料、查询原因、实施测量、综合评估等在内的完整过程。心理诊断是一项专业技术较高的工作,所以在开展中应做到:尊重客观心理事实;坚持科学严肃的态度;讲究系统整体性;从发展的角度对待诊断对象;注意保密;以教育为最终目标。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建立学生的心理档案就是一种一般性的诊断性评价;在对学生进行心理行为矫正前,也要对学生进行综合的或特定方面的诊断性评价,以确定状态,寻找原因,做出全面评估,并加以确诊,为进行心理干预做好准备。
(四)行为矫正
行为矫正,指对不同年级学生在语言、认知、行为和人际关系等方面的问题,进行心理学干预,具体地帮助道德越轨、学习困难、情绪挫折和社会发展不适的学生获得正常的发展。目前,对多动症、学校恐惧症等的治疗中广泛应用了行为矫正。有学校恐惧症的学生对离家上学极度害怕而表现出多种心理和行为征兆,如腹痛、抑郁和恐惧等心理症状。据统计,约有0.4%~2%的中小学生不同程度地患有学校恐惧症。学校心理学家对学校恐惧症的表现、原因及分类等问题进行丁大量的研究,并提出了矫正理论,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因此,中小学应与有心理学系或心理专业的高等院校加强联系,只要有这方面条件的高等学校,我想他们肯定能帮助中小学做好行为矫正的。 (林崇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