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02年第1期 > 正文
编号:13200505
心育有法 但无定法(1)
http://www.100md.com 2002年1月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2年第1期
     21世纪是充分关注人、尊重人和发挥人的潜能与价值的时代,以人的心理发展与自我完善为指向的心理健康教育正反映了这一时代主题。心理健康教育是张扬人性的教育,是发展性教育,也是幸福教育,它已经成为现行学校教育的热点问题之一。然而,心理健康教育究竟如何开展,尤其是许多一线教师极为关注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类问题是困扰心理健康教育的瓶颈之一,亟待从理论的高度进行探究。心理健康教育运作的方式丰富多彩,本文主要是基于学生的心理结构,从知、情、行及三者综合的角度进行探究,每一类方式都是复数意义上的概念,涵盖诸多具体的方法。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及要求,其运作方式可归纳为6种类型,即指导一内省式、过程一体验式、践履一训练式、角色一内化式、沟通一对话式、主体一自助式。

    一、指导一内省式

    这一形式突出“知”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认知是心理结构的一个层面,也是心理成长的基础。心理认知是由“外在之知”向“自我之知”不断内化的过程,由“指导”到“内省”正反映了这一变化进程。从心理健康教育运作的谱系来看,由“外在之知”向“自我之知”过渡包括三个层级。

    1指导式认知层级

    认知性指导是心理健康教育运作过程中较为常用的方法和技巧。在发展性心理指导中的“指导”集中表现为,教育者运用口头言语对学生心理世界进行梳理、辨析、阐释、评价、建议,以提高学生的心理认知水平;在矫正性心理指导中的“指导”,则是指导者对当事人心理与行为的引导,围绕当事人的心理问题,提出“特殊的建议或指示”,如进行“自由联想式的指导”、“角色性指导”、“训练性指导”等。心理指导的基础是认知性指导,由此演绎出体验、训练、对话等活动方式。

    2研讨式认知层级

    这也是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常用的方法之一,相当于教学活动中的讨论法。集体讨论的形式很多,如常规讨论是师生共处一堂,畅所欲言;配对讨论是二人一组共同商讨,然后组与组之间进一步交流,逐层推进;辩论则是由正、反方组成,辩题由条件相当的对立的问题构成;在开智方面常用的“头脑风暴法”也是常见的研讨形式,特点是暂缓对问题进行定论式评判,激发每一个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寻求的答案愈多愈好,从而产生心理的“共生效应”,促进以认知为核心的心理品质的发展。

    3内省式认知层级

    这是心理认知的高级阶段。认知性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之一是认知一反思性,这就是内省式认知。心理健康教育的绩效取决于心理内化的程度,处于指导式认知层级上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多地依赖于教育者的引领,它是外在于主体自身的。步人内省式认知层级,心理健康教育与主体自身已经融为一体,主体能够超越外在的导向反省自身的境遇和心理状况,进行心理的自主构建。

    二、过程—体验式

    这一形式突出“情”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进程中,借助主体自身的阅历,运用情感互动、直觉、感悟等理解事物。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是强调主体的内在体验,缺乏体验的认知会成为机械记诵,缺乏体验的行为则会成为刻板动作,鲜活的心理世界依赖于真切的心理体验。心理体验主要有两种方式:即被动体验过程和主动体验过程。被动体验过程的体验是自发地、直接地、自然而然地呈现给人们的,无需专门努力,即不是凭借意识和反省的努力;主动体验过程强调的不是体验直观,而是体验活动,这种 体验不在于认清情境的意义或找出潜在的、确有的意义,而在于自己建立意义、产生意义。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一体验式运作方式既注重被动体验过程,也注重主动体验过程,事实上这两个过程常常是相互交织的。

    从被动体验过程角度来看,过程一体验式运作方式表现为“陶冶”,它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基于无意识作用唤起学生情感与想像,影响其心理品质的方法。教育情境总是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人的设计,通过创设物质的、人际的、精神的情境,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心理成长,这是心理陶冶的价值所在。事实上,心理健康教育并不注重知识的传承和立竿见影的效果,而更注重心理陶冶、关注学生心理体验的进程。

    就主动体验过程来说,过程一体验式运作方式表现为一种体验活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极为注重这一运作方式,其基本环节是:

    (1)情境的创设 使学生置身其中,形成情感互动、体悟的自然氛围;

    (2)活动主题的确立 包括解决问题方式、方法的探讨,使体验有一定的基础和依据;

    (3)问题的展开 伴随一定的问题,体验的进程也逐步拉开,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人际关系中,在知、情、行的冲突与碰撞中,学生的心理体验会不断加深,逐步积淀成心理品质的一部分;

    (4)体验分享与实践反思 在活动进程中,体验不仅是独享的,也可是分享的;体验不仅是情感的,也能够通过体验促进心理反思与构建。

    总之,主动体验过程是有目的的活动课程的一部分,能有效地增进心理品质的形成。

    三、践履一训练式

    这一形式突出“行”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只有转化为学生的行为才能真正体现自身的价值,践履一训练式的着眼点是学生的行为。任何一种心理品质的形成都不同程度地触及心理训练问题,每一种心理品质的形成都可通过相应的行为和心理训练得到增强。在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中,以活动为载体的心理训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认知训练、情意训练和行为训练。“脑筋急转弯”、 “头脑风暴法”属于认知训练; “移情体验”、 “耐挫力培养”属于情意训练; “榜样示范”、 “目标强化”则属于行为训练。在矫正性心理健康教育中,以行为主义理论为基础的心理训练是最常见的践履一训练方式之一,其中的 “系统脱敏法”和“松弛训练法”已成为经典。前者是利用交互抑制的原理或反条件作用的原理建立系统的矫治训练目标,一步步地消除当事人的紧张焦虑或恐怖状态;后者是利用生理上的松弛练习,消除心理上的紧张、焦虑,使之恢复平静状态。

    心理训练离不开身体力行,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行之有效的方式之一是“模拟训练”。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是现实活动与模拟活动的统一,心理健康教育进程中反映出来的活动虽有一定的现实活动基础,但从真正意义上讲,它是经过筹划的模拟活动。践履—训练式着重表现为模拟训练,这种方式广泛分布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各个层面,知、情、行等都可通过模拟训练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另外,结合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编制的游戏也可达到心理训练的效果。游戏式训练能够发展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有益于健康、活泼人格的养成,尤为适合在小学生中开展。

    四、角色一内化式

    角色扮演是以表演的方式启发学生对自我状况、人际关系、人生境遇等的认知和体验的方式。在心理健康教育运作中,角色—内化式也是较常见的方式之一。其特点是能够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通过活动场景的设计及心理角色的演练,使其设身处地地理解和感悟自己和他人的内心世界,增进人际关系的敏感度,发展同情与共感能力。通过角色演练还能够帮助学生学习心理和行为的各种技能,自由表达自己的感情和意念,对消极情绪的化解也能起到一定的宣泄作用。

    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方式,角色—内化式的基本内涵是通过一定角色的扮演使课程内容逐步内化为学生的心理品质。角色扮演既是一种方法,也是一个过程。从过程来考察,事前沟通→情境设定→即兴表演→事后讨论构成了一个流程。扮演前的沟通是为了明确角色定位;情境设定则是设置角色活动的场景;即兴表演是在活动场景中角色活动的展开过程,这是角色扮演的中心环节;事后讨论是必不可少的,这是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的角色扮演与舞台表演的区别所在,事后讨论体现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精神实质,也是角色扮演活动的总结提升。 (沈贵鹏)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