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02年第1期 > 正文
编号:13200517
把握特点 上好心理辅导课
http://www.100md.com 2002年1月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2年第1期
     心理辅导课无论从目标界定还是从课堂组织形式、手段和方法的运用等方面,与学科教学都有根本,区别。上好心理辅导课,首先要明确这种区别,准确把握心理辅导课的特点。

    一、针对性

    首先,心理辅导课的选题要有针对性。心理辅导课与学科教学的根本区别之一是,它不追求心理知识传授的完整性、系统性,其教学目的不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心理学方面的知识,而是围绕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展开,以学生的心理问题为切入点,以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为目的。

    其次,内容要有针对性。心理辅导课是团体辅导的一种形式。团体辅导不同于个别辅导和小组辅导。个别辅导特别适用于隐私性的心理问题辅导;小组辅导的内容可以介于隐私和非隐私之间;团体辅导的内容应该是学生可以畅所欲言、公诸于众的。因此,心理辅导课应注意内容的针对性,主要选择非隐私性、开放性的内容。

    再次,目的要有针对性。心理辅导课的开设应以发展性、预防性、矫正性为主。通过辅导帮助学生认识、开发自己的心理潜能,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预防、矫正心理问题、心理障碍甚至是心理疾病。辅导目的的界定可以从知、情、艺、行四个方面整体考虑。知,就是认知。虽然心理辅导课不追求心理知识传授的完整性、系统性,也不能因此不要求、不重视心理知识的认知目标。一定的心理科学知识对防止、矫正学生的心理问题是必需的,因此在心理辅导课上还是要教给学生一定的心理科学知识。如:辅导学生学会合作,就要让学生明确什么是合作,合作有什么重要意义,并懂得不会合作的后果……对这些问题认识的越深刻,就越有利于学生形成自觉合作的意识。情,就是体验、感悟。在目标设定中应当创设情境让学生谈自己的心理感受和体验,包括成功的、失败的、喜悦的、困惑的、痛苦的、消沉的……通过丰富多彩的心理体验感悟心理知识、感悟心理问题、感悟自我调控的技能。艺,就是技能、方法。开设心理辅导课,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心理矫正技能和方法,培养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在目标设定中,要有指导学生自我心理调控的技能。行,就是引导学生形成良好行为习惯,这是辅导的归宿。因为任何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和体现都要通过良好的行为习惯来实现。仅仅通过一节课,教师不可能让学生改变已有的行为习惯,但是,在辅导中,要体现这方面的要求,要把课堂内形成的共识引申到课外,引申到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中去。

    二、自主性

    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是心理辅导课的突出特点,也是上好心理辅导课必须遵循的一条重要原则。在心理辅导课上,教师应该处在辅助、引导的地位,处在他助者的地位,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的作用,让他们在教师的组织、引导、调控下充分参与课堂活动,以自己为出发点,围绕主题突出“我……”,积极主动地表露心迹,坦白自己,自由地交流、体验。在师生、生生交流中,在互助、他助中实现自助,最终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在课堂中教师切忌以权威者自居,把自己的观点灌输给学生,更不能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

    三、活动性

    活动性是心理辅导课区别于其他课程的重要特点之一。课程的设计提倡用创设问题情境、小组讨论、游戏、角色扮演、小调查、小测验等各种活动辅助辅导,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的思想、行为活跃起来,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心理感悟。这是心理辅导课非常重要的组织形式。

    如有位教师在给小学三年级学生讲学会合作时,用一个游戏开头:比一比哪个小组能够最快地将小瓶中的五个小金桔顺利取出?学生们兴致高昂。教师让小组成员稍加思索后宣布开始,学生们迅速行动,结果是有快有慢,有的小组不到一分钟就完成了任务,而有的小 组却不知从何下手、各个小组在完成的速度上差异非常之大:活动结束后,教师就让完成快的小组讲经验,让没有完成的小组总结教训。最后,师生从众多经验教训中点出很重要的一条:分工明确,配合默契,学会合作。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讲自己与人合作的经历,分析合作成功的意义和方法。不会合作的弊端和原因。最后教师再结合自己的体会和典型案例总结升华,辅导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心理辅导课固然要以活动为主,但是在运用活动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活动一定要围绕目标设计,围绕主题展开,防止明显的环节性(即单纯的为了环节的完整而活动、为了活动而活动),做到自然。二是,活动的形式不是越多越好。有位教师在“学会自信”一课中运用了小品表演、小调查、视频小故事欣赏、集体讨论、小组讨论、自由演讲、自我画像、写一写、贴一贴等多种形式,整节课显得环节繁琐,给人的感觉是目不暇接,穷于应付,学生的参与浮在面上,不够深入。因此,活动形式贵在少而精,有实效。三是,注意学生的参与性和实效性,如运用小组活动,要注意小组成员的组合和形式的组合,让所有的学生充分参与,让所有的组员都有话说,防止出现少数参与、多数旁观的局面。

    四、体验性

    心理辅导课就是学生的心理体验课,就是学生的心理感悟课。通过体验实现感悟,通过感悟内化为自己的行为习惯,通过习惯形成为稳定的心理品质。因此,体验性是心理辅导课区别于其他课程和活动的显著标志,充满心理体验和感悟的课才是真正有意义的心理辅导课。

    心理辅导课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获得的心理体验和感悟程度。心理体验和感悟是在师生、生生相互交流与相互影响中实现的,心理体验和感悟是从教师中来,从学生中来,从生活中来,最终到学生中去,到生活中去,教师也可从中受益。如在一次主题为“当你受到委屈时……”的心理辅导课上,教师先谈自己受到委屈的一次经历,开启学生的心理闸门,引发学生主动谈出自己受委屈的经历,然后引申,师生共同谈受到委屈时的心理感受和行为表现,再现当时的心理体验;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相互反思这些心理体验和行为表现,共同总结可取的做法和没有价值的甚至是有害的做法;最后,师生一起用最简短的话谈对这节课的感受:“受点委屈是难免的,理解万岁。”“只有宽恕别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宽恕。”“要相信人,要给别人解释的机会。”“不让自己受到委屈,也不让别人受到委屈。”“有委屈的生活是真实的,让我们微笑着拥抱生活。”等等这些充满了理性折光的只言片语成为心理体验和感悟的升华、结晶,使学生终生受益。

    五、开放性

    心理辅导课必须让学生打开心灵之锁,敞开心扉,把自己的真实感受表达出来,只有这样,才能使辅导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这就要求心理辅导课必须是开放型的,具有开放性。在操作中,首先,教师和学生必须是朋友,是知心朋友,让学生充分信赖教师,使师生心灵沟通,彼此敞开;再次,辅导教师要善于倾听和调控,不要过多、过早地做肯定或否定的评价,限制学生的发言或参与动机。

    六、安全性

    让学生能够毫无顾忌地把自己的心理困惑甚至是秘密公诸于众,师生、生生之间共同交流,需要温馨、安全的环境。为此,辅导教师要调动一切资源,运用一切方法,鼓励学生相互尊重,绝不能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彼此看不起、背后议论、讥笑等,师生都要共同遵循保密原则,为每一位学生都保守心灵的秘密,让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上都感到安全。

    例如某教师以“被委屈”为主题开设了一节活动课,她采取了类似实话实说栏目的新颖的组织形式,以与学生平等交流的身份出现,引导学生谈自己受到委屈时的经历和感受。在学生发言时安排特长学生不失时机地用音乐伴奏烘托气氛,在这种自然、温馨、安全的环境中,学生们争着发言。例如有位学生把自己被邻居冤枉打碎玻璃,委屈之下扎人家自行车带的事情讲了出来。他说他从未敢与别人说起这件事,但是在这样一种课堂环境下,他觉得说什么老师和同学都不会笑话自己,说出来后,心理舒坦许多。因此,创造一种安全、温馨的氛围是心理辅导课的重要特点,是实现辅导目标、提高辅导质量的关键。

    当然,心理辅导课的特点还有许多。不过,如果能把握好上述六个特点,相信心理辅导课定能取得较好的辅导效果。 (隗 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