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02年第2期 > 正文
编号:13200499
中小学生旷课、逃学行为的心理分析及矫治策略(1)
http://www.100md.com 2002年1月1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2年第2期
     因为厌学而旷课、逃学,是中小学生特别是初中生中常见的不良行为,是学生学习心理障碍中最具危害性的问题。本文试从心理卫生学的角度来审视、探讨中小学生的旷课、逃学行为与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人格特征等方面之间的内在联系,为帮助学生有效地克服和矫治旷课、逃学行为,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和个性的发展,提供心理学依据和对策。

    一、旷课、逃学学生的心理特点

    旷课、逃学往往是学生对学校生活失去了兴趣,产生厌倦情绪,持冷漠的态度甚至惧怕的心理状态,而在其行动中形成的不良表现方式。我们曾就学生旷课、逃学问题在苏北地区的部分农村和城镇中小学进行过随机抽样调查。结果表明,除了明显的“生病”、“家庭事故”和“家庭经济状况”等情况外,由于“心理原因”而一学期旷课三日以上者,小学生占1.5%、初中生占6.2%、高中生占3.5%,这应该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数字。被调查班级的班主任普遍反映,这些学生往往自己也知道应该上学,但就是不去上学。由于心理的原因,他们对旷课的理由总是说不清楚,对父母、老师的催促和斥责,对所谓的“刺激上学”,明显有惧怕的心理反应。

    概括起来说,经常旷课的学生其心理健康及人格发展等方面呈现出下列特点:

    1 心理健康水平较低

    这些学生往往认知活动水平差,在课堂学习、课外作业等学习活动中完全处于消极被动的应付状态。他们对学习普遍有畏难情绪,注意力极易分散,听讲心不在焉,记忆的方法和习惯不良,加之缺乏学习兴趣,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的动力不足、效果不好。由于这些学生不愿学、不会学而学不会,必然导致学习成绩差并形成恶性循环。

    调查发现,经常有旷课、逃学行为的学生表现出明显的抑郁、焦虑的厌学情绪,在强迫、人际敏感、敌对性和偏执心理方面也明显高于一般对照组的学生。据一些接受个别访谈的家长和班主任反映,这些学生往往会随着上学时间的迫近,心情由平静变得不安起来。如果强迫其上学,他们就会闭门不出,没有任何反应,甚至会耍态度、破坏东西。可见,经常旷课、逃学的学生其心理健康水平是明显低于一般学生水平的。

    2 自尊程度较低

    调查中发现,经常旷课、逃学的学生自尊、自信水平也较低。由于学业成绩差,他们很少受到教师、家长和同学的关注与重视,开始表现为惭愧、内疚、掩饰自己,继而发展为满不在乎、不以为然和自暴自弃,失去了应有的自尊和自信。同时,他们会积极寻找其他途径实现自我的价值,从而表现出不守纪律、爱出风头、与教师对着干,直至旷课、逃学。他们经常出没于校外游戏房、舞厅、网吧等青少年不适宜的场所,寻找刺激、混日子、消磨时光。

    3 人格特征大多呈内向、情绪不稳定型

    根据调查中运用艾森克个性量表测量的结果表明,经常旷课、逃学的学生个性内向型的明显多于外向型的,情绪不稳定型的明显多于稳定型的。这些学生往往表现出孤独、焦虑、忧郁、冷漠、反应缓慢、适应性差、情绪反应强烈、性情古怪孤僻等不良人格特征。

    据一些家长反映,这些学生往往心情容易激动,行动异常。个别学生早上情绪明显不安定,有病态反应,午后恢复正常,夜晚却能非常安定地坐在电视机旁看电视,而且时间很长。这时,他们可能表示出“明天早起一定上学去”的决心,但第二天天一亮,他们又无法约束自己的行为,赖床、迟起,甚至于闭门不出、睡大觉而不上学。有的学生往往是星期一情绪最不安定,双休日、节假日心情愉快、行为正常。另外,这些学生往往还表现出特别小心、谨慎,敏感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和态度。

    二、中小学生旷课、逃学的原因

    中小学生旷课、逃学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

    1 来自学校教育内部的原因

    比如与学生生活相关的重大变化,如升留级、换班或转学、新人学、升学等学习环境的变迁等。与学校生活有关或在学校遭遇到的痛苦、失望、挫折和打击等不愉快的情绪体验等,特别是升学竞争的压力造成学生沉重的精神负担。课程教材设置不合理,过难、过深,不适合所有学生的学习;教师教学方法单调、枯燥、“满堂灌”;教师对个别学生的歧视与惩罚等。

    2 来自社会的原因

    比如新“读书无用论”等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日益恶化的社会风气、社区环境的影响,社会规范的失调等。

    3 来自家庭的原因

    比如不完整的家庭结构、不良的家庭环境、不正确的家庭教养方式等,特别是小学生由于”‘分离焦虑”所产生的一种对父母和家庭的病态情感影响等。

    但笔者认为,这些因素相对于学生自身的原因而言,只能算是外因。

    在调查中,从旷课、逃学学生的叙述中我们发现,最多的理由是身体不好,其次是学校、教师或学科问题。而在“因为生病”这一项叙述中,他们多半说是因为痢疾、头痛、肚子痛等,而经医生诊断却检查不出任何毛病。因此,笔者认为,导致学生旷课、逃学的真正内因是以学生的不良学习动机和兴趣为标志的较低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学生的人格缺陷。具体讲,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 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对其旷课、逃学行为的影响

    正如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富兰德森所推断的:心理健康是有效学习的基础。低水平的心理健康状况是导致学生讨厌学习,甚至产生旷课、逃学行为的一个重要原因。心理学研究表明,健康的心理状态可以对知觉、思维、记忆的形态和功能进行归纳,可以指引认识的进程——记忆的恢复、思维的构成和知觉的形成等。相反,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尤其是人际敏感、敌对、强迫、焦虑等心理状态,极易导致厌学的情绪和行为。

    不健康的心理状态(特别是情绪情感)会在一定程度上破坏大脑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从而影响思维的速度和敏捷性、精确性和灵活性,影响学生智力水平的正常发展。以至于使学生课堂上不能积极思考,作业、考试错误百出,学业成绩不良。在当前激烈的升学竞争背景下,如果他们一直处于失败的心理体验中,进而产生不良的自我意识,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和良好动机,更失去了学习的自信心,则这种低自尊的心理水平会进一步加重其厌学的情绪,进而导致旷课、逃学行为的发生。

    2学生不良的人格特征对其旷课、逃学行为的影响

    与一般的学生相比较,那些内向、情绪不稳定、强神经质型个性的学生更易产生厌学情绪和旷课、逃学行为。这是由于其不良的人格特征会影响到其高级神经活动的强度、灵活度和平衡度,从而使他们的知觉、记忆、思维的功能受到阻碍,智力活动的积极性受到压抑。最终导致他们从事紧张的智力活动时极易疲劳,注意力极易分散,反应迟钝,学习效率下降,进而丧失学习兴趣,产生讨厌学习、害怕上学的旷课、逃学行为。

    3 学生的人生价值观、理想和世界观水平对其旷课、逃学行为的影响

    有的心理学家将厌学旷课的学生分成多种类型,但无论是“品德不良型”、“学习不适应型”、“人际关系不适应型”、“有意拒绝型”,还是大多数的“混合型”学生,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缺乏“自我能动性”。他们往往不能积极主动地克服学习上的困难,不能自觉排除来自环境的各种干扰,不能自觉主动地控制自己的学习行为,而是采取消极的旷课、逃学行为来逃避学习困难。究其本质,在于他们缺乏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没有远大的理想。

    青少年正处于人生价值观和理想、世界观的形成期,但还很不成熟。一方面,随着年龄的增长、体力的增强、知识面的扩大,在感受到成长喜悦的同时,一些学业基础好、成绩好的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并产生良性循环,他们就会乐意去上学。相反,如果学生感到学校生活很无聊、乏味,甚至是痛苦,他们就不愿意上学,更愿意躲在家里或校外娱乐场所寻找乐趣,获得精神寄托。此外,在当前激烈的升学竞争中,学生预感到自己升学无望时,就会认为“去不去一个样”,“去也没什么意思,反而难过、受罪”,倒不如溜出校外自由自在。这也正是初中生旷课、逃学比例相对高于小学生和高中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当然,到了高中阶段,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和理想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人生的目标已经比较明确,因而,虽然学生中仍有厌学情绪,但随意旷课、逃学的行为也就相对减少。 (方健华)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