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02年第2期 > 正文
编号:13200479
健康心理——新世纪教师素质的基石
http://www.100md.com 2002年1月1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2年第2期
     作为一名优秀教师,固然要不断强化师德修养、讲求民主意识、发展创造能力、增强科学精神,但离开健康的心理素质,其他一切优秀素质的培养就无从谈起。健康心理,是新世纪教师素质的基石。

    教育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的心理发展有自己的特点和规律。正是这些特点和规律,作为教师的内在心理因素和其他条件一起影响着教育工作的质量。

    教师不仅通过自己的直接教育活动影响学生,而且作为家庭、社会的代理人影响学生。一切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影响,都要通过教师的心理“折射”起作用。心理健康的教师会以自己的人格魅力熏陶感染学生;会以博爱的胸怀赏识每位学生;会处变不惊,以娴熟的艺术技巧驾驭学生。

    教师心理健康的程度,直接引发教育行为的性质是良性的、中性的,还是恶性的,并对教育效果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优秀的教师,不仅要思想解放、观念开放、业务精湛,而且应具备优秀的心理品质,能保持一种健康的、稳定的、成熟的心理状态。教师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就不可能产生健康的教育行为,也就难以培养高素质的、适应能力强的人才。

    没有教师创新的心理品质,就没有创造性的教学,也就难以培养大批祟尚科学的创造型人才;没有教师宽厚博爱的胸怀,就没有高尚的师爱与师德,也难以培养充满爱心、讲求民主的合格公民;没有教师稳定的情绪,就没有成熟的教育能力和教育教学的艺术技巧,也难以培养高素质的建设者。

    采用僵硬、呆板、教条化的教学方式,说明某些教师缺少创造性的心理品质;各种形式的体罚、侮辱学生现象的发生,说明某些教师具有不良的性格特征和人格特征;不思进取、鄙弃教师工作,说明某些教师沾染了不健康的职业心理特征。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教师的心理健康与否,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一个看不起教师职业、缺乏教育荣誉感的教师,虽身在教师这一光荣岗位上,却不能理直气壮地承认并悦纳自己的职业,在工作中对学生无情感可言,不能以教育为乐事,必然达不到好的教育效果。

    教师的心理需要不断地调整。教师是社会人,人们赞美他们的职业是太阳底下最神圣的,而面对前所未有的社会变革,职业竞争、生存压力使他们难以维系心态平衡;教师是平常人,有七情六欲,喜怒哀乐惊恐悲愁也会使他们情绪波动;教师是角色人,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也会使他们在生活的舞台上感到紧张和焦虑;教师是特殊的劳动人,他们的劳动对象是一群活生生的人,他们的劳动成果要受到社会、家长的品头论足。

    教师不健康的心理所产生的不健康的教育行为,弱化了学校的教育功能,削弱了学校的教育作用。教师不健康的心理对学生造成的伤害,在学校是对一部分人的伤害,对家庭是百分之百的伤害,在全社会则是对一代人的伤害。只有教师具备了健康的心理,才能营造一种良好的班级和学校的心理氛围,形成良性循环的班风和校风,进而形成优良的育人环境,把学校变成真正的育人摇篮。

    教师不健康的心理,损坏了教师形象,削弱了教师的人格影响。“教师要想使学生成为什么样的人,自己首先就应是这种人。”教师的劳动具有以人格塑造人格的显著特点,教师的人格时时处处都在参与教育的全过程,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在教育着学生,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发展。企业家讲“人品即产品”,心理不健康的教师又怎能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好的“产品”呢?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民族复兴、国家强盛的历史重任,责无旁贷地落到了教师的肩上。高素质的教育来自于高素质的教师,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人才。为人师者,职业使然、责任使然,其劳动对象、手段的特殊性,要求教师比其他行业的从业人员有更健康的心理素质,以担当起培新育秀、哺育桃李的重任。 (米秉玺 戴 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