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02年第3期 > 正文
编号:13200468
对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思考(2)
http://www.100md.com 2002年1月2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2年第3期
     康教育关注的是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学生的很多素质都需要通过活动、实践、训练才能获得。因此,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时,在适当传授相关知识的同时要注重创设利于学生成长的环境。成长环境应该包括宽松、和谐的心理环境和灵活多样、切实具体的物质环境。心理环境主要通过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来建立。物质环境主要指通过活动促进学生的成长,如让学生在同伴合作中学会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在自我认识中培养自信心等。

    3 注重整体性原则

    这实质上是关于如何处理学生的心理问题的问题。中医医理强调医疗对象的完整性,注重对整体的调节,主张“有症无病”,是一种整体性原则。而西医则是以一种分析性的局部原则,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注重的是症状的消除。我们在处理学生的心理问题时,要借鉴中医学的观点,看到学生是一个完整的、具有社会性的人,要把学生的问题放在一定的背景中去考虑,以学生的长期的健康发展为目标,遵循整体性原则。

    三、关子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思考

    我们认为我国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当以实施全员、全科、全过程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为基础,建立一个分层次确定重点的多层教育体系。这个教育体系按照专业化程度从低到高,可以分为三级队伍:第一级队伍是广大中小学教师,以从心理健康角度教育辅导学生为主要任务;第二级队伍是学校心理学家,以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诊断、咨询为主要任务;第三级队伍是专业心理医生,以心理治疗为主要任务。其中广大教师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力军,教师要承担起“充当学生心理保健医”的任务。每位教师、每个学科都要担负起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而且要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全过程。

    实施全员、全科、全过程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基础是培养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这就要求丰富教师的心理学与教育学知识,增进教师对学生心理和行为的了解,提高教师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策略水平。

    1 丰富教师的理论知识

    丰富的关于学生身心发展的知识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前提,教师的发展心理学知识水平越高,对学生心理特征的把握就越好。要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一方面需要革新教师教育的课程设置,另一方面也需要教师自身要有自我完善和自我提高的意识,加强知识储备,转变学生观;

    2 加强教师对学生心理实际的了解

    教师只有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行为特点,才能有针对性地给予学生辅导和帮助。但是,目前教师对学生的一些心理和行为的丁解还不够准确,对学生表现出来的心理行为问题的认识也只停留在表面水平,是一些个人经验式的、非科学性的认识。比如有的教师将学生“智力低下”归结为“多动症”,这与科学上对“多动症”的界定之一“排除由智力原因造成的多动原因”是不符合的。而对真正有“多动症”倾向的学生,教师又多归因为“父母教育不当”。教师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的了解程度不够,直接影响着教师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方式方法。

    3 提高教师解决学生问题的策略水平

    言语疏导型、责任转移型、惩罚约束型、行为疏导型、拒绝忽视型和情感关爱型。这些策略都是教师工作过程中经常采用的,是在其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内隐理论的认知水平上提出的,具有生活化、具体化、常规化等特点。但是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判断还不到位,所以在解决问题时并未自觉地从心理健康角度去考虑,受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的指导还不足,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教师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策略水平还亟待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应与学科教育并重,教师在提高教学技能的同时也要注重心理健康教育技能的培养和提高。

    建立新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同时,还需要改革当前中小学教育的评价体系,建立起一个能够发挥学生潜能、保护学生个性.使学生健康发展的教育环境。改革后的教育评价体系应包括能够全面评估学生身心发展的评价系统和全面评估教师素质的评价系统。

    栏目编辑/陈 虹 王 莉 (申继亮 彭华茂)
上一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