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02年第3期 > 正文
编号:13200467
一种着眼于全体学生发展的心理辅导模式的构建
http://www.100md.com 2002年1月2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2年第3期
     当前,随着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寻求一种普遍适用的模式,对指导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实践无疑是有重要意义的。心理辅导作为一种着眼于全体学生发展的模式,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们回顾十多年的探索历程,对以下几点有比较深入的认识。

    一、心理辅导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工程

    心理辅导是现代学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工程,这已经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人的素质包括三个层面: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或称为道德素养和文化素养),这三方面的素质相互联系、相互依存,构成完善人格的整体。其中,心理素质居于人的素质结构的中介层面,舍弃心理素质的培养,道德与文化素质的培养有如空中楼阁,如学生的言行不一、表里不一、高分低能等学校教育的弊端,便是这种有缺陷的素质教育的产物。

    心理辅导与现行教育的关系可以用“殊途同归”四个字来表述。所谓“殊途”是指出发点不同,德、智、体诸育主要是以社会需要为出发点,将社会的道德规范、伦理标准和文化知识传授给年轻一代,从而使他们从自然人成为社会人,这是一个教导的过程、规范的过程。心理辅导主要是以儿童成长的需要为出发点,解决他们在成长中的问题,促进其社会化,这是一个自我探索、引导的过程。所谓“同归”是指最终目标是一致的,那就是促进学生健全地发展。由于心理辅导的特殊性,决定了其观念、方法、技术不同于传统的学校教育,两者必须相互补充、相互结合。

    二、学校心理辅导的基本途径要坚持“两条腿走路’的方针

    所谓“两条腿走路”是指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相结合,我们不能片面地强调一条途径,而忽视另一条途径,因此,我们既要防止“课程化”的倾向,要防止“咨询化”的倾向。

    1 要防止心理辅导“课程化”的倾向

    心理辅导是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形式,着眼于发展性辅导目标,以学生成长中遇到的问题为主题,以学生自我探索为主线,是真正意义上的学生自我教育活动。心理辅导课程不同于传统的学科课程,主要不是传授心理学知识,而是通过辅导活动,使学生获得解决自己成长中遇到的问题的体验与经验。这几年的实践表明,心理辅导深受学生的欢迎。对刚刚起步的学校,可以以此为切入点,开展心理辅导。但必须注意,这不是惟一的途径,也不是学校心理辅导的全部工作,即使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辅导,也有班级辅导活动、团队辅导活动等多种形式。

    2 要防止心理辅导“咨询化”的倾向

    学校心理辅导除了要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还要解决学生的个别心理问题,这就需要由专职人员运用心理咨询的专业技术来进行。这是国内学校最为薄弱的地方,也是今后急需要加强的重点。但若仅仅把心理辅导看做是心理医生“坐堂就诊”,或者仅是专职辅导教师的事,则会走向另一个极端。台湾中小学积40年之经验,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坚持学校心理辅导全员性原则,即每位教师都要了解、关心学生的心灵成长。学校心理辅导不同于专门的心理咨询与治疗,不能脱离学校的实际,它需要将心理咨询的理论与教育理论相结合。“咨询化”容易把心理辅导引入孤立,最终难以在学校展开。

    三、心理辅导是一场教育理念的变革

    多年的探索使我们深深地感悟到,心理辅导是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运动,它对学校产生的深远影响远远超出其本身。

    1 以积极的人性观为指导

    对每个学生都要有积极的信念。我们要相信每个孩子内心都蕴藏着积极的资源,相信每个孩子都是可以变化发展的,相信每个孩子都有各自的特长和才能。教师只有基于这样的信念,才会在教育和辅导中对学生充满爱心和热情,充满积极的期待,才能成功地帮助学生成长。

    2 以学生的成长发展为中心

    这主要体现在帮助学生解决其在儿童期、少年期和青年期成长中的一系列问题,如学校生活适应、学业、交往、自我意识、情绪调适、青春期困扰以及职业前途问题等等。这些问题的解决,主要不是靠教育者的说教和社会规范的灌输,而是需要教师帮助学生进行自我探索的过程。

    3 以他助、互助、自助为机制

    着眼于同辈群体辅导资源的开发。心理辅导既然是自我教育活动,就必须积极调动学生自身的教育资源。保守的教育观念总是把学生看做教育的对象,心理辅导则认为学生是教育的主体。班级辅导活动是发生在学生同伴群体里的一种积极的人际互动过程,这种社会互动就是积极的辅导资源。同龄伙伴有共同的爱好、价值观念和文化认同,彼此之间容易沟通和理解。在一定的集体目标下,更能形成他们所能接受的共识。学生在集体辅导活动中的角色是双重的,既是受助者,又是助人者,这种他助和互助可以增进学生对自信自尊的体验,促进自助能力的发展。

    4 体验和感悟是个体经验与心态发生变化的重要环节

    过去,我们比较强调环境对个体的影响,比较忽视个体内在的心理历程的影响。这就常常使得教育缺乏针对性,常常使我们的教育要求难以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心理辅导则强调自身的体验和感悟,因为,心理辅导的任务是解决个体自身的问题,它需要以个体的经验为载体。按照杜威的观点,儿童的成长就是个体的经验由坏变好的过程,这种经验既然是个人的,那么个人的自我体验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认为,对学生有意义的自我体验应该包括情感体验、价值体验和行动体验。这些自我体验可以通过在心理辅导活动中创设一定的情境,营造一定的氛围来实现。学生从体验中获得有意义的东西,这就是感悟。可见,心理辅导是一种自我教育活动,它没有显性教育的痕迹,但可以通过学生自己体验和感悟,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成长。

    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格局

    学生不是生活在真空里,他们的思想、观念、情感和行为方式,都要受到周围人群和环境的影响。如果把学校和家庭看做是与学生发生密切联系的生态系统,那么,教师、家长和学生就是这个系统的要素,要素之间是密切联系的。有时问题表现在学生身上,但根由在教师和家长,教师和家长的心理、行为健康与否,将直接影响学生心理、行为的健康。所以,教师学会心理调适,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家长懂一些心理保健的常识,懂一些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规律,给孩子以良好的行为示范,是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保证。

    五、心理辅导为教育学、心理学在学校领域的应用开辟了广阔的天地

    多少年来,教育学、心理学理论难以走进学校、走进教师、走进大众。不少教师在师范院校学习了心理学课程,之后的继续教育又学心理学,可是到了教育实践中,却不知道怎样运用心理学解决实际问题。其中的重要原因就是教育学、心理学的应用研究比较薄弱,在理论与实践之间有一条鸿沟。有句名言说,“理论是灰色的,生命之树常青”,如果我们仅仅把教育学、心理学理论停留在“象牙塔”里和实验室里,是不会有生命力的。因此,教育学、心理学在教育领域的重大使命,就是要关注和解决教育发展中的问题,把理论转化为千千万万教育实践工作者的行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心理辅导为实现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价值和文化使命开辟了广阔的天地,在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本文作者系上海市教科院普通教育研究所副所长、上海市中小学心理辅导协会理事长、教授。)

    栏目编辑/戴 凡 (吴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