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是通向心灵的道路
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尊重人的心理需要为出发点,为原则的,关注学生成长与发展的一种教育。在这个教育过程中,教育者能否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是其成功与否的关键。伏尔泰说:“耳朵是通向心灵的道路。”笔者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践中总结出,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离不开倾听,要善于倾听。
一、忽视倾听的原因以及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西方有一句谚语:上帝给我们造了两只耳朵一张嘴,就是要我们多听少说!然而,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有些教师却往往是说的多听的少,给学生的心理健康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1 世俗的教育观
一部分教师头脑里还保存着这样的观念:学生是受教育者,师道尊严,教师有绝对的权威,不屑去听学生的诉说,尤其是去听学生争辩。这种观念不仅影响师生关系,而且严重地扼杀了部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个性发展,使这部分学生养成了一种“惟命是听”的行为习惯和不敢越雷池半步的习惯性思维方式。
2 经验主义
从教多年的教师,对学生的心理规律以及可能发生的问题比较了解,在处理具体事情的时候往往凭借以往的经验,不等学生说完话就道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有道是:天下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同一个问题发生在不同的学生身上就会有不同的反应。同一学生,同一问题,发生在不同的情境中也会有不同的反应。因此,教师不去听、不细听而做出的判断,往往是缺乏针对性的,是不能解决具体问题的。学生为此将会对教师产生怀疑,滋生不信任感和无助感。
3 精力和时间的原因
每个教师至少要面对几十个学生,每个学生都可能有这样那样的问题请教教师,缺乏耐心的教师就会敷衍了事。这样,学生会有一个错觉:老师对我的问题没有兴趣,老师不关心我。长此下去慢慢地会使学生产生自卑心理。
4 习惯性教育方式
说服教育是教师的拿手好戏,更是一些教师的习惯性教育方式。当学生犯了错误,教师首先做的就是摆事实讲道理。然而,学生为什么会犯这个错误?是在什么情况下犯的?他是怎样看待这件事的?教师可能一无所知。因为,教师没有给学生说的机会。这样做不仅不利于学生通过自己说而达到自我觉悟、自我教育的目的,而且学生也会因为教师的唠叨而增强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
二、倾听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心理健康教育有两个主要实施渠道,一是心理咨询与辅导,一是班主任工作渗透。在这两个渠道中,倾听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 诱发学生诉说,保证教师了解的信息更加全面、细致
研究人际关系的权威戴尔·卡内基说过这样的话:“注意地听别人说话,这不仅是一种得人敬仰的最简易方法,而且还是一种引起别人说话的有效妙策。”认真地听学生讲话,学生会感到教师尊重他,对他所说的话有兴趣,他就会滔滔不绝地讲下去。即使有些话学生原本不想讲,见教师的态度诚恳,也就逐渐地放松,畅所欲言,此时正是教师获得信息的最佳时机。
2 增强学生对教师的信赖感,赢得教育的契机
有这样一个学生,只要别人微微伤害到他,不管是有意无意,他都破口大骂。我找到他,让他谈一谈别人伤害他时他的心理感受。他说了很多很多,每句话我都认真地听,并不住点头表示理解。之后,我要求他想像被别人唾骂时的感受,他想了一会儿就承认了错误。在教育工作中,只要我们善于倾听学生的诉说,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教育的成功率就会不断地提高。
3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满足学生被尊重的需要
《北京日报》曾刊登过这样一则故事:一个小女孩儿初学小提琴,拉琴声如同锯木头。父母不愿听,孩子一气跑到幽静的树林中学练。突然,她听到一位老妇人的赞许:“我感觉你拉得不错!”小女孩儿受到了鼓励,于是每天都到树林里为老人拉琴。每奏完一曲,老人都鼓励说:“谢谢,拉得真不错!”终于,家长惊异地发现了:女儿优美的琴声。这则故事告诉我们,倾听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满足其被尊重的需要,从而发挥出神奇的力量。
4 为学生提供宣泄情绪的机会
我遇到这样的一个例子:一个一惯学习主动、成绩优秀的学生,一天跑来找我,边哭边说自己在这次考试中是如何的马虎大意,以至考试失败。当时我没有说一句话。只是认真地倾听,半个小时过去了,她突然站起来笑着对我说:“老师,谢谢您,我没事儿了。”
学生找教师谈话,有些时候并不是想通过谈话得到教师的指导与教诲,而只是想通过他自己的诉说,宣泄一下聚集在内心的某种情绪。教师耐心的倾听正好能够满足他一吐为快的心理需要。这种需要满足后,他的情绪就可能变得稳定,容易客观地对待和处理目前的事情,甚至不需要任何人的帮助。
三、倾听艺术的应用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善于听孩子们说话是一种了不起的教育艺术。”在教育工作中仅仅重视倾听是不够的,还需要掌握倾听的艺术并合理应用,这样,倾听才能发挥其作用。笔者认为,在倾听艺术的应用中应注意如下几点。
1 专心致志的态度
面对一个边批改作业边听人讲话的教师,学生很难将所要说的话全都说出来,他们总是尽量缩短谈话内容,或者干脆不讲。听学生讲话时教师应该放下手中所有的工作,眼睛注视着他,全神贯注地听每一句话。即使学生的话过于啰唆,也应该认真地听下去,并让他感受到你对他的话非常有兴趣。
2 恰如其分的形体语言
人的神情姿态、举手投足都传递着丰富的信息,这就是形体语言。在倾听的过程中,尽管教师不说话,学生也能从这无声的形体语言中感受到教师的关心、赞许或者责怪等。因此,教师在倾听过程中要注意自己的手势动作、面部表情、姿势以及与学生保持的距离,真正发挥出“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作用。
3 简短的插话和提问
学生在倾诉的过程中,一般来讲听者不要随便插话,这会打断学生的思路。但有时学生会因为情绪过于激动而语无伦次,有时还会出现闪烁其词的情况。这时教师要通过一些简短的插话和提问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或就某个问题启发学生继续讲下去,或实现问题对焦和澄清。
4 提高自己的敏感性
听学生讲话要善于从学生的语言间找出他没有明白表示出来的意思,或其有意暗藏的意思,警惕学生的“把戏”和“人格面具”。只有这样才能找出问题的本质,帮助其解决问题。
5 不急于下结论、给答案
轻易地说这个对、那个错,应该这样做、不应该那样做,一会导致谈话难以继续下去,影响对事情的全面了解;二会影响学生在倾诉过程中的自我反思、自我发展,违背了“助人自助”的原则。
倾听是一种容纳、理解,倾听是一种认同、欣赏。在教育过程中善于倾听学生讲话,不仅体现了教师对学生人格的尊重,也沟通了师生间的思想感情,消除互相之间的隔膜,还有利于教师走进学生的心灵,达到教育的目的。
栏目编辑/戴 凡 (赵洪娜)
一、忽视倾听的原因以及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西方有一句谚语:上帝给我们造了两只耳朵一张嘴,就是要我们多听少说!然而,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有些教师却往往是说的多听的少,给学生的心理健康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1 世俗的教育观
一部分教师头脑里还保存着这样的观念:学生是受教育者,师道尊严,教师有绝对的权威,不屑去听学生的诉说,尤其是去听学生争辩。这种观念不仅影响师生关系,而且严重地扼杀了部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个性发展,使这部分学生养成了一种“惟命是听”的行为习惯和不敢越雷池半步的习惯性思维方式。
2 经验主义
从教多年的教师,对学生的心理规律以及可能发生的问题比较了解,在处理具体事情的时候往往凭借以往的经验,不等学生说完话就道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有道是:天下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同一个问题发生在不同的学生身上就会有不同的反应。同一学生,同一问题,发生在不同的情境中也会有不同的反应。因此,教师不去听、不细听而做出的判断,往往是缺乏针对性的,是不能解决具体问题的。学生为此将会对教师产生怀疑,滋生不信任感和无助感。
3 精力和时间的原因
每个教师至少要面对几十个学生,每个学生都可能有这样那样的问题请教教师,缺乏耐心的教师就会敷衍了事。这样,学生会有一个错觉:老师对我的问题没有兴趣,老师不关心我。长此下去慢慢地会使学生产生自卑心理。
4 习惯性教育方式
说服教育是教师的拿手好戏,更是一些教师的习惯性教育方式。当学生犯了错误,教师首先做的就是摆事实讲道理。然而,学生为什么会犯这个错误?是在什么情况下犯的?他是怎样看待这件事的?教师可能一无所知。因为,教师没有给学生说的机会。这样做不仅不利于学生通过自己说而达到自我觉悟、自我教育的目的,而且学生也会因为教师的唠叨而增强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
二、倾听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心理健康教育有两个主要实施渠道,一是心理咨询与辅导,一是班主任工作渗透。在这两个渠道中,倾听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 诱发学生诉说,保证教师了解的信息更加全面、细致
研究人际关系的权威戴尔·卡内基说过这样的话:“注意地听别人说话,这不仅是一种得人敬仰的最简易方法,而且还是一种引起别人说话的有效妙策。”认真地听学生讲话,学生会感到教师尊重他,对他所说的话有兴趣,他就会滔滔不绝地讲下去。即使有些话学生原本不想讲,见教师的态度诚恳,也就逐渐地放松,畅所欲言,此时正是教师获得信息的最佳时机。
2 增强学生对教师的信赖感,赢得教育的契机
有这样一个学生,只要别人微微伤害到他,不管是有意无意,他都破口大骂。我找到他,让他谈一谈别人伤害他时他的心理感受。他说了很多很多,每句话我都认真地听,并不住点头表示理解。之后,我要求他想像被别人唾骂时的感受,他想了一会儿就承认了错误。在教育工作中,只要我们善于倾听学生的诉说,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教育的成功率就会不断地提高。
3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满足学生被尊重的需要
《北京日报》曾刊登过这样一则故事:一个小女孩儿初学小提琴,拉琴声如同锯木头。父母不愿听,孩子一气跑到幽静的树林中学练。突然,她听到一位老妇人的赞许:“我感觉你拉得不错!”小女孩儿受到了鼓励,于是每天都到树林里为老人拉琴。每奏完一曲,老人都鼓励说:“谢谢,拉得真不错!”终于,家长惊异地发现了:女儿优美的琴声。这则故事告诉我们,倾听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满足其被尊重的需要,从而发挥出神奇的力量。
4 为学生提供宣泄情绪的机会
我遇到这样的一个例子:一个一惯学习主动、成绩优秀的学生,一天跑来找我,边哭边说自己在这次考试中是如何的马虎大意,以至考试失败。当时我没有说一句话。只是认真地倾听,半个小时过去了,她突然站起来笑着对我说:“老师,谢谢您,我没事儿了。”
学生找教师谈话,有些时候并不是想通过谈话得到教师的指导与教诲,而只是想通过他自己的诉说,宣泄一下聚集在内心的某种情绪。教师耐心的倾听正好能够满足他一吐为快的心理需要。这种需要满足后,他的情绪就可能变得稳定,容易客观地对待和处理目前的事情,甚至不需要任何人的帮助。
三、倾听艺术的应用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善于听孩子们说话是一种了不起的教育艺术。”在教育工作中仅仅重视倾听是不够的,还需要掌握倾听的艺术并合理应用,这样,倾听才能发挥其作用。笔者认为,在倾听艺术的应用中应注意如下几点。
1 专心致志的态度
面对一个边批改作业边听人讲话的教师,学生很难将所要说的话全都说出来,他们总是尽量缩短谈话内容,或者干脆不讲。听学生讲话时教师应该放下手中所有的工作,眼睛注视着他,全神贯注地听每一句话。即使学生的话过于啰唆,也应该认真地听下去,并让他感受到你对他的话非常有兴趣。
2 恰如其分的形体语言
人的神情姿态、举手投足都传递着丰富的信息,这就是形体语言。在倾听的过程中,尽管教师不说话,学生也能从这无声的形体语言中感受到教师的关心、赞许或者责怪等。因此,教师在倾听过程中要注意自己的手势动作、面部表情、姿势以及与学生保持的距离,真正发挥出“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作用。
3 简短的插话和提问
学生在倾诉的过程中,一般来讲听者不要随便插话,这会打断学生的思路。但有时学生会因为情绪过于激动而语无伦次,有时还会出现闪烁其词的情况。这时教师要通过一些简短的插话和提问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或就某个问题启发学生继续讲下去,或实现问题对焦和澄清。
4 提高自己的敏感性
听学生讲话要善于从学生的语言间找出他没有明白表示出来的意思,或其有意暗藏的意思,警惕学生的“把戏”和“人格面具”。只有这样才能找出问题的本质,帮助其解决问题。
5 不急于下结论、给答案
轻易地说这个对、那个错,应该这样做、不应该那样做,一会导致谈话难以继续下去,影响对事情的全面了解;二会影响学生在倾诉过程中的自我反思、自我发展,违背了“助人自助”的原则。
倾听是一种容纳、理解,倾听是一种认同、欣赏。在教育过程中善于倾听学生讲话,不仅体现了教师对学生人格的尊重,也沟通了师生间的思想感情,消除互相之间的隔膜,还有利于教师走进学生的心灵,达到教育的目的。
栏目编辑/戴 凡 (赵洪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