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02年第3期 > 正文
编号:13200463
一位女中学生的烦恼
http://www.100md.com 2002年1月2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2年第3期
     小冰,女,18岁,高一年级学生。由于一次考试成绩下降,遭到父亲的责骂,从此上课注意力涣散,并时常怀疑班上某位男同学对她“暗送秋波”,甚至有时会觉得班上同学都在注意她。在家喜欢独处,好与父母顶撞,整天胡思乱想、郁郁寡欢;经常在卫生间里一呆就是一小时左右,不敢出门见人;经常逼迫父母查寻有关高考的消息。小冰的种种表现使父母很焦急,于是带她去看了精神科医生。医生将小冰诊断为精神分裂症,令其服用治疗精神分裂症的药物。服药一星期后,小冰身体骤然发胖。从此,如果家长强迫其服药时,她就哭喊:“我没病,我不吃药。”再往后,反复伤心地大哭大笑了好几回。期末考试结束后,便休学在家。

    休学后,小冰总是呆呆地躺在床上,害怕暴露自己,在家里只穿汗衫和裤衩,从不帮父母做家务,父母稍有不对就大加责难,对外界事物不感兴趣,但对青春偶像剧如《情深深,雨濛濛》情有独钟,且有追星倾向,如热衷参加谢霆峰现场见面会,但又害怕别人笑话她;喜欢阅读《红楼梦》,喜欢听其中的插曲,并在钢琴上弹奏,乐此不疲;经常担心自己休学后与同学不好相处,同时还担心没人夸自己漂亮等等。

    [症状分析]根据我对小冰的观察和查阅有关心理健康、心理疾病、心理卫生和变态心理学方面的资料以及请教有关专家的结果来看,小冰并未患精神分裂症。最主要的原因是她的想法和做法并未超出现实,也没出现妄想、错觉和幻觉等精神分裂症的症状,她一方面忧虑自己的目前状态和前途,另一方面又沉湎于个人世界,害怕面对现实,所以我认为小冰是由于学习、家庭等多方面的压力造成的情绪焦虑和抑郁问题。

    [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小冰心理问题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教育的角度出发,我认为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引起焦虑、抑郁的原因之一——中学生心理发育的特殊性

    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学生进入了青春发育期,在此期间,他们在生理和心理上都会发生剧烈的变化。首先,身高体重迅速增加,脑发育成熟,第一、二、三性征的出现,这些身体的急剧变化和生活能力的增强,活动领域的扩大,使他们产生了强烈的成人感和独立意识,但在生活和认识水平上还需要家长和教师的帮助和指导,独立愿望和依赖习惯并存于一身;其次,随着性机能的成熟,对教师和家长在心理上产生了一定的距离,不愿让成人干预自己的生活,同时又希望被他们理解的心情,构成了中学生闭锁与开放的心理矛盾;另外,对一切感到新鲜好奇,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但又缺乏坚强的意志,又形成了求知欲望高与意志薄弱的矛盾。大量的矛盾交织在一起,使中学生的心理状态很难平静,再加上处于这一时期的学生的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较强,使得他们心理发展带有不稳定、多变化、动荡的特点。

    引起焦虑、抑郁的原因之二——小冰弱而不平衡的个性特点

    小冰的气质属抑郁质,多愁善感、敏感、好猜疑,虚荣心强,性格内向、文静。

    引起焦虑、抑郁的原因之三——不恰当的家庭教育

    小冰是独生子女,从小受到父母的宠爱和保护。长期以来,小冰在家说一不二,如五年级时想学钢琴,父母省吃俭用为她买了一架钢琴,她学了一年就不想学了,于是钢琴成了家里的装饰品。后又陆续学了绘画和书法,也都半途而废。这种家庭环境让小冰享受了家庭的温暖和物质上的优越,但同时也造成了她独立性差,缺少经验,幼稚,自我中心,孤独感强,不能适应集体生活等人格弱点,从而为心理问题的出现埋下了伏笔。

    其次,小冰的父母过度保护孩子,从小到大包揽了她的衣食起居,甚至学习(包括陪读),从不让小冰分担家务和其他事情,从而使她形成消极的、依赖的、顺从的、缺乏自主性的人格缺陷。

    第三,小冰的父母溺爱孩子。孩子是他们的上帝、发号施令者。即使小冰提出不合理要求,父母也不断迎合她的口味儿,生怕亏待了她。这种畸形的家庭教育不但使父母丧失了威信,同时还会使孩子形成任性、放肆、幼稚、神经质的人格。

    第四,小冰的父母过分干涉孩子,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严加看管,语言啰嗦,经常在孩子睡觉、学习时打断孩子,对孩子的交往信件、电话和约会都要一一查询,长此以往,使孩子形成被动的、幼稚的人格。

    第五,小冰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由于小冰的父亲出身于知识分子家庭,而他自己却是工人,心理很不平衡,一辈子就把上大学的希望寄托在女儿身上,使小冰承受的学习和精神压力过大,成就需要反而降低。另一方面,父母和小冰只把学习当成一种手段,大大削弱了小冰的认知需要,使她不能从学习本身感到快乐,体会到的只是因无法使父母满意所导致的焦虑与竞争失败所导致的挫折感和焦虑感。

    第六,小冰父母对孩子特殊敏感期出现的心理问题缺乏正确的疏导,没有了解小冰的正常需要,对她所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缺乏科学的认识,相反,却大惊小怪采取粗暴的办法,如强行要求她看精神科、服药等,不尊重她的自尊心,使小冰有苦无处诉,长期的压抑导致现在的结果。

    [治疗对策] 除进行必要的药物治疗外,我应用了一些方法对小冰进行心理干预和辅导。

    首先,我与小冰进行了几次面谈。在面谈过程中,我有意营造一种轻松活跃的气氛,使小冰对我逐步解除了疑虑,建立了安全感和信任感。面谈时,我还有意地与小冰谈一些她喜欢的话题,如《红楼梦》中的故事、诗词等。这样做得目的是使小冰在与我交谈时保持一种兴奋的、活跃的、轻松愉快的状态。既促进了我与小冰的情感交流,逐步建立起和谐、融洽的信任关系,而且也为后面的心理辅导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二,在后面的面谈中,我主动从故事联系到现实生活,从歌星影星的生活联系到小冰自己的生活,这样使小冰逐步从幻想当中回到了现实生活。考虑到18岁的高中生已经具有一定的思辨能力,我逐步提出一些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引发和促进小冰对于现实生活和自身状况的思考,以及对未来理想和人生意义的思考。同时,在面谈中我也选择了合适的时机向小冰介绍了一些青春期身心发展特点的知识,以及如何与人交往的知识,为小冰能全面地认识自身状况、自己与父母的关系、与生活中其他人的关系、个人与生活的关系、现在与未来的关系等提供了机会和情感支持,并在与小冰的情感交流中不断促进其认识的发展。

    第三,鉴于小冰对某些场景,如见外人、同学等有焦虑和恐惧的反应,对学校的功课有极端厌恶的焦虑反应,我对小冰实施了系统脱敏训练,逐步消除这些症状的发生。比如,一开始先让小冰看一些和她要好的同学和关系比较融洽的教师的照片,在她看了这些照片没有负面情绪反应发生后,我与她逐渐开始谈到照片上的人和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事,并想像与他们交往的愉快的事件,体验那种愉快的感受。再后来,征得小冰同意并取得那几个同学和教师的配合,让他们主动给小冰打电话聊天,然后在合适的时候,来小冰家玩……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小冰可以和外人面对面谈话聊天,焦虑和恐惧感明显减轻,也能接纳简单的功课任务了,但还不是十分稳定,并且也有反复。

    第四,家庭教育是引起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针对小冰家庭教育中的问题,我与小冰的父母进行了长时间的沟通与交流,共同探讨如何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气氛;如何在互相尊重、平等的基础上与孩子进行沟通;如何培养孩子理智、自强、独立的个性;如何培养孩子的生活能力;如何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等一系列的方法和技巧。经过一定的引导,小冰的父母在教育态度和方法方式上有了比较大的转变。

    此外,我还利用其他一些方法,如让小冰从事一些简单的家务劳动,在劳动中获得成就感和自信心等等。

    [治疗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药物治疗和心理疏导,小冰已经走出怪圈,能较开朗地待人接物,能安心地在家复习功课,但要进入学校学习,尚需进一步努力。

    (后记: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是个体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和变化最大的时期,是个性、世界观、人生观逐步形成并日趋成熟的时期。处于这一时期的中学生的心理发展尤其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关注。以上这个案例说明,对于学生的情绪、行为活动和性格特征如果没有及时地引导,这种过渡阶段的心理状态就不可能得到顺利的发展和成熟,就会出现心理上的各种不良反应,甚至会导致青春期各种心理障碍,严重的还会形成心理疾病。希望以此文引起广大同仁、家长和社会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进一步关注。)

    栏目编辑/王 莉 (陈月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