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02年第4期 > 正文
编号:13200434
心理辅导中的支持与挑战(2)
http://www.100md.com 2002年2月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2年第4期
     历的占36.71%;在所调查的31名男大学生中,有性梦经历的占93.50%。过去他错误地认为做性梦是耻辱的,过分地夸大自己这一经历的独特性,因而体验到一种罪恶感。当他了解了新的信息,知道许多人都与他有着相同的经历,他感到自己并不是一个“不正常”的人,原来自己的忧虑看来是多余的了。

    三、挑战的作用与使用条件

    挑战与支持相结合,使辅导谈话有别于日常生活中的自由交谈。挑战的作用体现在促使学生改变认知和采取行动这样两个方面。具体来说,挑战可以帮助学生开拓视野,进行认知重组;促进学生转变态度,激发其变革自我的动机,建立责任感,把所获得的新认识尽快地转化为建设性的行动。运用挑战策略,可以阻止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对自己的痛苦经历的无穷无尽的探索分析,空谈认识、没有行动,犹豫不决、“反刍”痛苦,干扰心理问题的有效解决。

    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在帮助有某些心理困扰的学生摆脱焦虑的过程中,如何把支持与挑战结合起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是我们应注意的一个问题。一般的情况是:当学生看不到自己的问题与发展机会的时候;当学生提出的是一个不可解决的问题的时候;当学生对自己的经验、情感、行为作出错误解释的时候;当学生对问题已有一定的认识,但在思想上犹豫不决、不愿意采取行动的时候;当学生言行之间、他们过去与现在的言论之间、他们的价值观与行为之间、他们的自我形象与他人对他们的看法之间出现矛盾或不一致的时候,都需要采取某种适当的方式对学生提出挑战,以推动其心理和行为发生建设性的转变。

    上述所谓“不可解决的问题”是指,当事人在对问题的陈述中,一味地抱怨别人,似乎自己对所面临的困境不负任何责任,也无计可施。以下是一个示例:

    受辅导学生:由于我过去的不幸,我现在的日子就很可悲。我的父母对我漠不关心,甚至经常毫无理由地恨我。只要他们过去多给我一点儿爱,我也不会落到这步田地。我是从没有欢乐的环境中产生出来的废品。

    受辅导学生的这一陈述所传递的信息是:“我现在日子的可悲,是由过去的不幸决定的”;“过去是无法改变的,因此现在的命运也是不可改变的”;“过去的不幸是由父母造成的,自己对之不负任何责任”。显然,这样一来,问题就成了一个不可解决的问题。这种表述的特点是:不用第一人称语气说话;只是责怪别人,不谈自己的责任;只谈自己的经历,不谈自己的行为。

    辅导教师运用挑战策略,使学生改用下面的第一人称语气陈述时,问题就成为一个可以解决的问题:

    受辅导学生:我经常怨天尤人,我不交朋友,也不参加社会活动,结果我虚度光阴,一事无成。

    四、实施挑战策略的基本要求

    使用挑战策略的基本要求是:挑战要以良好的辅导关系为基础,并要在确信已经对受辅导学生有了准确的理解之后使用。在挑战时不应采用咄咄逼人的口气,而应采用试探式的语气,以邀请对方参与合作讨论的方式进行。挑战不是指责对方,不是迫使对方就范,迫使对方接受辅导教师的价值观,也就是说,挑战不能违背同感这一基本原则。如果丢掉同感、真诚、尊重等助人活动的基础,挑战只会给受辅导学生造成消极影响。挑战的重点应是向学生的优势挑战,不是向学生的劣势挑战。挑战不是要找出学生的错误,使他觉得自己一无是处,而是要促使学生从对自己的消极描述中找出自己的积极因素,看到自己尚未利用的资源和潜力。此外,还要鼓励学生做自我挑战,学会在面临心理困难时,克服心理盲点,调整思想方式,转换思维角度,拓宽观察视野,做自己生活的主人。

    最重要的,是应将挑战策略与支持策略配合起来使用。一般的情况是:在辅导的初级阶段,往往较多地采用支持策略;随着辅导过程的进展,可以根据需要采取一些挑战策略。对于心理上受到严重伤害的学生,应给予更多的心理支持;而对于已经逐步摆脱重压与痛苦的学生,可以提出一些挑战。

    著名心理辅导专家伊根(G.Egan)说得好:“没有挑战的支持是肤浅的,没有支持的挑战是自我挫败的。”只有将支持和挑战结合起来,并将其贯穿在心理辅导的全过程,才能使心理辅导工作在改善学生认知、情感、意向和行为,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取得更好的效果。 (刘华山)
上一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