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02年第4期 > 正文
编号:13200424
在师生互动中克服教师自我中心倾向
http://www.100md.com 2002年2月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2年第4期
     强调学生的学习应注重传授和求师,不等于忽视学生的主观努力。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始终是主体,学生只有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善于独立思考,才能更有效地利用传授条件。这是因为,尽管教师的传授指导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促进和帮助的作用,但是教师本身的不足,也能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不利影响。例如,由于司空见惯而被忽视的“教师自我中心倾向”,就往往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因此,必须通过师生双方的共同努力,才能使学习更富有成效。

    一、教师自我中心倾向的表现

    人从儿童期开始就有一种顽固的自我中心倾向,这种倾向束缚人的认识能力,阻碍了人从更广阔的角度去考虑问题,阻碍了人对世界的适应。教师身上的自我中心倾向限制了教师的眼界,使他们的胸怀变得狭窄,因而会形成一些片面的认识,教学时也会有一些不正确的做法,使他们的教学难于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教师的自我中心倾向的表现有很多。

    表现之一:在教学中经常表现为在众多的学科中不适当地强调自己所教学科的重要性。这部分教师为了防止学生不重视自己所教的学科,往往喜欢用测验、考试以及增加作业量来迫使学生把过多的精力花在自己所教的内容上,全然不顾在科学知识高度综合化发展的今天,学生扩展知识面、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需要。他们很少考虑到:用这些手段迫使学生将过多精力用于自己所教的学科,是以牺牲学生其他学科的学习以及休息和体育锻炼时间为代价的。

    表现之二:在讲授自己最得意的内容时,只讲其客观性、正确性,忽略了或少讲了其约定性、局限性。特别在讲观点、讲理论时,他们说到某一观点或理论的正确高明,似乎就是天下第一,只讲这些观点和理论所能正确解释的现象,忽略它们所不能说明和解释的现象,很少鼓励学生提出疑问、进行讨论。例如,讲到电子计算机时,只讲其运算速度远超于人的先进性,不讲其在许多方面远不及人的局限性。

    表现之三:过分地突出教师的指导作用,有意无意地要求学生必须按他所规定的模式去学习、去思考、去理解。这就难免使学生变成“被宠坏了的孩子”,“只会吃别人喂给的嚼烂的馍”,在能力发展上很难提高。

    表现之四:喜欢“以己度人”,以为自己看来很简单的问题,学生也应该容易理解。不考虑学生是不是具备理解某些问题所必需的经验背景,也不考虑他们的年龄特征和智力发展程度,使学生不得不生吞活剥、不求甚解,只求能够照套公式或记住结论,变成了容纳一些支离破碎的死板知识的容器。

    总之,教师本身的不足,例如上述教师心理倾向方面的偏差,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利的影响,应当尽快加以纠正。

    二、克服教师自我中心倾向的方法

    (一) 超越局限,给学生留有余地

    从教师方面看,要避免类似上述自觉不自觉产生的片面性、局限性,就得要注意“实现非自我中心化”。

    心理学中对交往的研究表明,交往中的主要困难有两种,一种是机制上的困难,例如在教学中讲授某些技能,明明可以利用模型或演示实验直观进行示范,却偏偏只借助于语言媒体进行传授,显然会使学生难于掌握。另外一种困难就是心理上的困难,如果教师不善于克服自我中心倾向,就会造成学生心理上、认识上的困难。从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观点看来,同一个刺激对于不同的认知结构,可以包含完全不同的意义。因此,教师不能认为适合自己认知结构的刺激就一定适合于学生的认知结构。笔者认为,一个好教师应该能够超越自己的认知局限,善于设身处地地从学生的认知结构着眼来考虑问题,有的放矢地进行传授和指导。

    在教学中,教师还应善于给学生留有余地,使学生的能力有进一步发展的广阔天地。这就是说,教师在讲课时既要把基本的东西讲深、讲透,使学生领会精神实质,扎实掌握,又不要把问题讲尽、讲绝,留给学生进一步钻研的余地。换句话说,教师带着问题进课堂讨论、探索和解决,让学生带着更多的新问题出课堂,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努力自主探寻答案。在这方面笔者曾做过有益的尝试,取得了较明显的效果。归纳如下:

    1课上讲“骨头”,课下去“长肉”

    要避免在讲课中片面强调教师的指导作用,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对学生扶持过多的弊病。其做法是,有意识地把一些加深、加宽的题目留给学生自己去完成,让学生在解题、做实验和查阅参考书中进一步学习和思考,使有余力的学生可以学得多一点儿,跑得快一点儿。

    2课下做准备,课上拿来用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课前把教学知识目标及学习的内容布置给学生自学或预习,上课时先不讲,直接拿来用,在用中发现问题,再有针对性地点拨、启发或讲解。这种方法可以促使那些不喜欢自学和预习、懒于独立思考的学生不得不减少依赖心理,他们在上课时卡住了壳,下次就会注意了。这种方法在高二、高三年级学生中使用效果较明显。

    3横向拓视野,纵向引钻研

    克服教师只盯住本门学科及把自己讲授的内容绝对化的自我中心倾向,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启发学生进一步研究、思索。例如,教师讲课时不仅应告诉学生学习自己所教学科的重要意义,也要使学生注意现代多种学科综合化(跨学科综合)的大趋势,开阔知识面;不仅要讲科学理论的客观性,也要讲这些科学理论的约定性和相对性。对高三年级的学生,既讲有定论的东西,也应介绍有争论的东西,吸引学生去思考、钻研。

    (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主动学习

    从学生方面看,学习终归要由学生的活动来实现,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俗话说: “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教师的作用主要在于“领进门”。教师为克服自我中心倾向等问题所做的努力,必须有学生的相应学习活动参加才能收到实效。例如,目前许多教师已经注意到培养学生的能力,尽量避免用分数的指挥棒迫使学生被动、呆板地学习。但是,如果学生在以往学习中形成的依赖心理和死记硬背的学习习惯很少改变,最终还是事倍功半。因此,只有教师好的教法而没有学生好的学法,仍然无法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这使我们认识到,在学生的学习中重视传授,“择善而师”固然不容忽视,但也必须和学生学习上的独立思考和主动精神相结合。古往今来,大凡学习得法并在日后取得较高成就的人,都不是单靠“教”出来的,最终还是要靠自己“学”出来。爱因斯坦把这种独立思考和主动进取称之为“精神上的自由”。他还曾说:“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

    无论从教师自身可能产生的不足方面看,还是从现代科技发展所造成的态势在客观上对教师的制约方面看,教师的传授、引导以及对学生的组织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在这种情况下,培养学生的主动进取精神,发展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独立判断能力等,就变得更加重要了。

    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主动地进行学习、发展独立思考能力的重要环节。不会发现问题,就不能学到真正有用的活的知识,难于有所突破。法国作家巴尔扎克说过: “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无异议的是问号,我们大部分的伟大发现都应归功于‘如何’,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应问个‘为什么’。”宋朝学者张载说:“有可疑者而不疑不曾学,学则须疑。”他还说:“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善于质疑,可以推动思维不断深入,通过分析综合得出属于自己的结论,这才是扎实的提高,真正学有所得。

    在学习中提倡多问为什么,有助于打破某些教师把自己所教的东西说成“完美无缺”所造成的局限,并能抑制学生希望“一无所漏”地接受现成答案的心理,增强进取心和创造意识。曾获诺贝尔奖的李政道教授在和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学生谈话时说: “同学们在一些观念问题上有没有提出过疑问?比如对牛顿力学,会不会问: ‘我为什么要学它?为什么它不可能是不对的呢?’这很重要,这种年纪还不问这种问题,将来是不会问这种问题了。‘老师讲牛顿力学,为什么是对的呢?根据是什么呢?’这种年纪还没有这种态度,将来就做不了第一流的工作。”

    看来,善学善疑、长善救失,才能真正在学习上不断提高,在以后的工作中有所作为。 (施剑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