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02年第5期 > 正文
编号:13200415
浅析中学生中的“不良团伙”现象
http://www.100md.com 2002年2月1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2年第5期
     在当代中学生中有各种类型的小团体,其中有一种类似于社会上“黑社会”性质的团体,我们称之为“不良团伙”。这类团体有以下特征:团体成员之间互相拉帮结派、称兄道弟;在公共场所惹是生非;喜欢着奇装异服;东游西逛,讲究吃喝玩乐。有这种行为的学生纪律观念淡漠、学习意识不足、经常旷课迟到。这种“黑社会”团伙在当代中学生中日益盛行, “小混混”式的人物在一些学校里威望很高,并拥有一批追随者。中学生中的这种行为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甚至导致青少年犯罪。在一些城市里,中学生组成团伙之风盛行,这些学生团伙威胁其他学生上缴钱物,甚至发生过一些学生因为拒绝给钱,而被学生团伙集体打死的事情。这种性质的行为已经有低龄化的趋势,许多小学生也开始拉帮结派,模仿这些中学生的行为。

    我曾经为此在中学生中做了一些访谈,了解到他们对这种现象的看法,结果令人担心,除了已经有这种行为的学生外,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也非常羡慕这种“交游广阔”的学生。如果任这种现象发展,而不采取相应的措施,势必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一、造成中学生“不良团伙”现象的原因

    1 中学生自身心理发展的特点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生理上的显著变化,必然引起心理上的变化。这个时期的中学生心理发展表现出以下一些特征:

    (1)成人感 中学生由于生理上的逐渐成熟和社会经验的增加,越来越感到自己是一个大人了。他们的独立意识增强,与父母及长辈的关系变得疏远了,做事有自己的主张,如果父母和教师干涉了他们的自由,就会引起他们的逆反心理。他们开始过多地关注自我,希望得到他人的赞赏和认同。同时他们对成人社会的生活非常向往,希望自己也可以像成人一样有力量,可以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

    (2)对友谊的需要增强 由于自身心理的成熟,和师长关系的淡化,中学生迫切需要友谊。他们感到朋友之间要“互相帮助”,对朋友的要求也在提高,开始注重朋友的品行。朋友在生活中开始占有一定的比重,产生的影响也比较大,心中的“小秘密”不会告诉师长,但会告诉同伴。

    (3)思想认识很不成熟,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 中学生的思想处于波动的时期,由于还没有形成对社会、对他人、对人生的看法,也没有很强的辨别是非的能力,所以极容易受他人的影响。

    正因为如此,一部分中学生喜欢模仿成人世界的一些东西,很容易成为一些不良思想的易感群体。

    2 外界的影响因素

    (1)大众传媒的不良影响 “不良团伙”现象的流行,反映了中学生思想观念中的一种畸形的“英雄观”。这种畸形的“英雄观”与电视、电影的信息误导息息相关。在这些电视片中,塑造的黑社会人物形象的代表——“龙头老大”讲义气、重感情、有能力、有胆识,是权力的代表,义气的象征。影片中把这些人描绘成正面的角色,黑社会的丑恶现象被淡化,血雨腥风的打斗被宣扬成与恶势力做斗争的必要行为。中学生本身就处于一个富于幻想的年龄,加之缺乏判断是非的能力,这种经过宣传的黑社会代表人物的形象对他们的诱惑力很大。有人曾做过调查,在影碟出租屋里,青少年最喜欢租的影碟就是有关黑社会题材的影片。这种影片满足了青少年的许多心理需要:如对成人生活的向往,可以抽烟,喝酒,有钱花,追女孩;还可以使他们体验到力量,体验到不劳而获的感觉。

    (2)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 中国正处于转型期,思想和价值观倾向多元化。社会开始更重视个人的自我价值,注重个体的自我实现。社会上出现的不良现象,如贫富不均、贪赃枉法,加上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的盛行,这些对青少年的思想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在这个变化如此巨大又缺乏思想引导的社会面前, “黑社会老大”的形象对一些中学生而言,无疑具有极大的诱惑力。与此同时,一些校外的“小混混”也会诱导中学生加入他们的行列,如果不从,可能还会受到他们的威胁。

    (3)当今学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中学阶段应该是人生中的黄金时代,可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学生把这段时间称为“黑色时光”。原因是繁重的学业任务差不多占据了他们绝大部分的时间,许多爱好被剥夺;正常的交往需要得不到满足;教师对他们的要求也主要体现在学习成绩上,毕竟高考这根指挥棒还是太重要了。现在学校开设的一些品德教育课程,得不到中学生的认同与喜欢,许多学校也只是把它当作一项任务来完成;学校的思想教育脱离现实,不能引起中学生的共鸣,中学生不能真正地从生活中、教育中感受到是非标准,致使他们的思想领域存在着一定的空白。他们往往误解了义气、勇敢的含义,如认为敢于打架就是勇敢,为朋友出头就是义气,而且部分中学生虚荣心极强,遇事容易冲动,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明辨是非。

    (4)法制教育的不足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讲究“人情”的国家,相对而言,法律意识比较淡薄。在我国,法制教育虽然较以前有所提高,但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许多青少年对法律一无所知或不能深刻理解、领会。法律意识应该从小进行培养,这是对现代公民的基本要求。如果青少年分不清哪些事情是违法的,哪些事情是可以做的,法制观念淡漠,必然会做出各种不当行为。

    (5)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被溺爱的孩子与被忽视的孩子往往容易成为这种小团体的成员。现代家庭的独生子女多, “小太阳”的现象非常普遍,尤其是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这些孩子得到了大人们过多的宠爱,从小到大,根本体验不到生存的压力,没有对他人、对社会基本的责任感,凡事以自我为中心。在这样的家庭中生活的学生容易浑浑噩噩,没有目标,没有动力,整天忙着追时尚。另一类是被家长、教师忽视的孩子。他们在家不能得到父母的关心,在校得不到教师和同学的关注,自尊得不到满足。加入“不良团伙”,能满足他们需要朋友、需要他人重视的心理,甚至还可以满足他们对教师和家长的报复心理。研究表明,家长不正确的教育方式,如一味责骂孩子,只知道要孩子念书,对孩子限制太多,没有情感交流等是把孩子推向不正确行为的重要原因。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家长对于孩子正常的交友需要不能理解,害怕孩子与同伴交往过密影响学习;对于孩子与异性之间的交往更是草木皆兵,更不用说教给孩子交友的技巧了。

    二、应采取的措施

    1 家长应该正确认识孩子,了解孩子在特定发展阶段的心理特征,用正确的方法进行教育

    有些学生刚开始接近这些团体时,并没有意识到其严重性,可一旦加入之后就很难摆脱了。当他们成为团体成员时,父母和教师对他们往往态度恶劣,没有正确引导,这就进一步把他们推向了这些团体。家长应了解孩子的交友情况,引导他们选择合适的朋友,而不应横加指责。另外,家长还要教给孩子与同伴相处的技巧,帮助他们解决与朋友之间的矛盾以及相处当中遇到的问题。对于心理正发生巨大变化的中学生,家长要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尊重他们的喜好,给他们一个独立的空间;同时又不能过于溺爱孩子,要注意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同情心。

    2 学校应推行切实可行并且具有现实意义的思想品德教育课程

    开展适合学生发展特征的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如开设交友指导课,教会他们交往的技巧;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提高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培养他们对社会、家庭及自身的责任感,和对他人的同情心。学校不能一味地关注学习, “传道、授业、解惑”要齐头并进。对于评价好学生的标准也应该改变一下,因为每个人都各有所长,只用学习成绩来衡量学生,不仅会扼杀有些学生的天赋,而且对他们的心理发展会造成不良的影响。

    3社会应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积极有利的环境

    首先,对于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而对他们又有诱惑力的场所,如卡拉OK厅、录像厅、舞厅、酒吧等应予以严格监督,限制未成年人人内;媒体应多播放一些适合中学生的内容,对于不适合中学生观看的节目应有播放时间的限制和观看年龄的限制。其次,对社会的诸如贪污受贿、打架闹事等违法违纪现象应严惩不贷,倡导文明向上、遵纪守法、勤奋努力的良好社会风尚。通过对不良行为的坚决惩罚,对良好风尚的积极倡导,为学生树立值得学习的典范,使他们深刻感受到什么样的行为是正确的,什么样的行为是会受到惩罚的,从而使他们健康、全面地发展。

    中学生中这种“不良团伙”的现象愈来愈严重,社会、家长、学校应该共同努力,使这些迷失的青少年早日走入正确的人生轨道。 (王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