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生的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2)
和看法等,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专横固执,我行我素,听不进别人的意见,即使自己错了,也不肯承认与改正;控制欲强,喜欢发号施令,总想让别人围着自己转而不J顷从他人。
虽然优秀生存在自负、傲慢心理,但他们时常也会感到自卑与失落。较高的期望、强大的学习压力与心理负担,常使他们感到力不从心,感到自己能力有限;与同学的关系不好,使他们感到空虚、失落;一次次的成功在使他们满足争强好胜需要,感到欣喜之后又会由于心理的对抗过程使他们感到莫名其妙的失落(人在目标实现时常会认为该目标无多大价值而产生失落感),还会使他们对将来更高的目标能否实现,自己的优势地位能否保持感到担心。这样就形成了一种心理矛盾,这一矛盾的加剧会使他们产生焦虑,严重的会产生心理障碍。
三、预防与消除优秀生心理问题的措施与建议
1 转变观念、正确认识优秀生
优秀生不只是“听教师和家人话”的学生,也不只是“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而应是各方面素质全面发展的学生。因此,对优秀生的认识、衡量和评价不能只以某一方面尤其是学习成绩为标准,而应关注他们的全面发展,尤其是心理素质的发展。
教师应该认识到,学校所评出的优秀生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优秀生是相对于其他学生尤其是本校本年级本班的学生而言的,只是说明他们比其他学生突出些,而不表明他们各方面都发展得很好,不存在什么问题。教师眼中的优秀生与其他学生一样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尤其是心理问题,需要教师努力发现这些问题并帮助优秀生消除这些问题。
(2)包括优秀生在内的所有中小学生都处于快速发展的年龄阶段,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即使某个学生在某一年级、某一学校发展得好,各方面都优秀,但也很难保证他们将来也能很好发展,将来也优秀。因此,为了能为学生将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我们应采取措施预防某些可能发生的问题,加强对学生能力、性格、意志品质等心理素质的培养。
2 实施挫折教育,增强优秀生的挫折承受力
世界许多发达国家的教育家都已认识到,日趋富裕的物质生活条件削弱了人应具备的忍耐力,心理承受力和勇于面对并克服困难的坚忍不拔的意志力。因此,对学生实行挫折教育是必备的课程。
在进行挫折教育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优秀生正确认识挫折。首先使他们认识到挫折是成功的前提。其次,使学生认识到挫折与失败是正常现象。成功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尤其是在现在竞争激烈的社会,偶然的失败与挫折并不算什么,是学习和生活的正常现象,不必为此自卑,一蹶不振,而应从中去总结经验,重新认识与反省自己。
(2)教育学生应正确地对待挫折。首先,应引导学生正确分析挫折的原因。其次,要引导并帮助他们消除挫折产生的不良影响。第三,教育他们学会补偿。补偿有两种,一种是知道自己某方面不足,痛下苦功,改变这种不足;另一种是扬长避短,用自己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在其他方面超越他人。
(3)创设挫折情境,使学生在挫折中增强挫折承受力。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到艰苦的地方锻炼;在教育中努力发现优秀生的缺点并“决不宽容”,给予恰当的批评。
3 严中见爱,善于批评与“否定”优秀生
在一般的学校教育中,优秀生的缺点常被教师和家长所忽视,他们常得到教师和家长的表扬,而很少被批评,久而久之,容易使他们认识不到自己的缺点,经不起挫折。因此,教师应把对优秀生的爱护体现在严格要求中,把他们和其他学生一视同仁,善于发现他们的缺点和不足,及时地给予批评和“否定”。
在严中见爱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把握表扬与批评的度。对优秀生的表扬与批评应实事求是,与客观标准相符合。
(2)引导优秀生自觉地分析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缺点,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做好自我批评,并积极寻找其他学生尤其是后进生的优点。
(3)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把爱、鼓励、期望给予每一个学生,对优秀生不迁就,对后进生不歧视,善于发现优秀生的不足和后进生的闪光点。
(4)把严与爱有机结合起来,尽量避免给优秀生特殊照顾。
4 营建良好心理氛围
心理氛围是学生所处的心理环境,校风、班风是重要的心理氛围。良好的校风、班风能增强学生集体荣誉感,促使学生团结友爱,互帮互学,这有助于消除优秀生的自负傲慢、自我中心等心理问题。
在营建良好的心理氛围时应特别注意形成既竞争又合作的良好班风。为此,可采取如下措施:
(1)采取群体竞争的方式。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把学生分成平均成绩大致相当的小组,展开组与组之间的竞争。这样,每一组在竞争中能否取胜,取决于组员的进步情况,这就既可以使学生之间互助互学,共同进步,又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其他学生的价值或作用。这种方式既发挥了竞争的动力作用,又促进了学生间的合作。 (有人曾进行了分层承包责任制教学法即不同层次的组与组之间竞争的实验研究,证明了群体竞争有很大的积极作用。)
(2)采取结对帮扶的方式,引导优秀生帮助后进生。这样既可促进学生间的团结友爱,共同提高,又可以通过帮助后进生培养优秀生的自信心、良好情感等心理品质。
(3)增强集体荣誉感,使优秀生认识到自己优秀不是真正优秀,班级优秀才是真正优秀。
(4)引导优秀生认识到优秀不只是成绩优异,而应包括许多方面,其中维护集体荣誉、帮助他人、与同学团结友爱是重要方面。
5 注重进步,用发展的眼光看人
对于优秀生,不能仅停留在当前的优秀,而应注重其进步与发展。在教育中教师不能只看到优秀生与其他学生相比的相对优秀,而应注意到与他们自身相比的优秀。这就要求教师应立足于优秀生自身的发展潜力,采取措施,使他们不断超越自己,获得最大的发展。为此,教师在教育中可采取如下措施:
(1)对学生的评价、考核以学生的进步大小为衡量标准,采用动态的考核办法。这样就可以使评价与考核以每个学生已有水平为出发点。
(2)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水平和发展潜力,确立不同的培养目标,采取不同的培养措施,布置不同的任务。如可给优秀生布置一些课外读物,扩大他们的知识面;也可给优秀生安排一些较难的任务,使他们获得较大发展;也可根据优秀生的兴趣安排他们参加一定的课外活动,培养他们的专长或其他各种各样的能力等。所有这些,既可增强优秀生的挫折承受力和不断进取的信心、决心,又可使他们不致产生骄傲自满情绪。
(3)教育优秀生树立远大的理想或人生目标,用目标激励他们不断奋进。
(本文作者系全国特级教师) (闫 勤)
虽然优秀生存在自负、傲慢心理,但他们时常也会感到自卑与失落。较高的期望、强大的学习压力与心理负担,常使他们感到力不从心,感到自己能力有限;与同学的关系不好,使他们感到空虚、失落;一次次的成功在使他们满足争强好胜需要,感到欣喜之后又会由于心理的对抗过程使他们感到莫名其妙的失落(人在目标实现时常会认为该目标无多大价值而产生失落感),还会使他们对将来更高的目标能否实现,自己的优势地位能否保持感到担心。这样就形成了一种心理矛盾,这一矛盾的加剧会使他们产生焦虑,严重的会产生心理障碍。
三、预防与消除优秀生心理问题的措施与建议
1 转变观念、正确认识优秀生
优秀生不只是“听教师和家人话”的学生,也不只是“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而应是各方面素质全面发展的学生。因此,对优秀生的认识、衡量和评价不能只以某一方面尤其是学习成绩为标准,而应关注他们的全面发展,尤其是心理素质的发展。
教师应该认识到,学校所评出的优秀生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优秀生是相对于其他学生尤其是本校本年级本班的学生而言的,只是说明他们比其他学生突出些,而不表明他们各方面都发展得很好,不存在什么问题。教师眼中的优秀生与其他学生一样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尤其是心理问题,需要教师努力发现这些问题并帮助优秀生消除这些问题。
(2)包括优秀生在内的所有中小学生都处于快速发展的年龄阶段,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即使某个学生在某一年级、某一学校发展得好,各方面都优秀,但也很难保证他们将来也能很好发展,将来也优秀。因此,为了能为学生将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我们应采取措施预防某些可能发生的问题,加强对学生能力、性格、意志品质等心理素质的培养。
2 实施挫折教育,增强优秀生的挫折承受力
世界许多发达国家的教育家都已认识到,日趋富裕的物质生活条件削弱了人应具备的忍耐力,心理承受力和勇于面对并克服困难的坚忍不拔的意志力。因此,对学生实行挫折教育是必备的课程。
在进行挫折教育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优秀生正确认识挫折。首先使他们认识到挫折是成功的前提。其次,使学生认识到挫折与失败是正常现象。成功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尤其是在现在竞争激烈的社会,偶然的失败与挫折并不算什么,是学习和生活的正常现象,不必为此自卑,一蹶不振,而应从中去总结经验,重新认识与反省自己。
(2)教育学生应正确地对待挫折。首先,应引导学生正确分析挫折的原因。其次,要引导并帮助他们消除挫折产生的不良影响。第三,教育他们学会补偿。补偿有两种,一种是知道自己某方面不足,痛下苦功,改变这种不足;另一种是扬长避短,用自己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在其他方面超越他人。
(3)创设挫折情境,使学生在挫折中增强挫折承受力。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到艰苦的地方锻炼;在教育中努力发现优秀生的缺点并“决不宽容”,给予恰当的批评。
3 严中见爱,善于批评与“否定”优秀生
在一般的学校教育中,优秀生的缺点常被教师和家长所忽视,他们常得到教师和家长的表扬,而很少被批评,久而久之,容易使他们认识不到自己的缺点,经不起挫折。因此,教师应把对优秀生的爱护体现在严格要求中,把他们和其他学生一视同仁,善于发现他们的缺点和不足,及时地给予批评和“否定”。
在严中见爱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把握表扬与批评的度。对优秀生的表扬与批评应实事求是,与客观标准相符合。
(2)引导优秀生自觉地分析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缺点,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做好自我批评,并积极寻找其他学生尤其是后进生的优点。
(3)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把爱、鼓励、期望给予每一个学生,对优秀生不迁就,对后进生不歧视,善于发现优秀生的不足和后进生的闪光点。
(4)把严与爱有机结合起来,尽量避免给优秀生特殊照顾。
4 营建良好心理氛围
心理氛围是学生所处的心理环境,校风、班风是重要的心理氛围。良好的校风、班风能增强学生集体荣誉感,促使学生团结友爱,互帮互学,这有助于消除优秀生的自负傲慢、自我中心等心理问题。
在营建良好的心理氛围时应特别注意形成既竞争又合作的良好班风。为此,可采取如下措施:
(1)采取群体竞争的方式。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把学生分成平均成绩大致相当的小组,展开组与组之间的竞争。这样,每一组在竞争中能否取胜,取决于组员的进步情况,这就既可以使学生之间互助互学,共同进步,又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其他学生的价值或作用。这种方式既发挥了竞争的动力作用,又促进了学生间的合作。 (有人曾进行了分层承包责任制教学法即不同层次的组与组之间竞争的实验研究,证明了群体竞争有很大的积极作用。)
(2)采取结对帮扶的方式,引导优秀生帮助后进生。这样既可促进学生间的团结友爱,共同提高,又可以通过帮助后进生培养优秀生的自信心、良好情感等心理品质。
(3)增强集体荣誉感,使优秀生认识到自己优秀不是真正优秀,班级优秀才是真正优秀。
(4)引导优秀生认识到优秀不只是成绩优异,而应包括许多方面,其中维护集体荣誉、帮助他人、与同学团结友爱是重要方面。
5 注重进步,用发展的眼光看人
对于优秀生,不能仅停留在当前的优秀,而应注重其进步与发展。在教育中教师不能只看到优秀生与其他学生相比的相对优秀,而应注意到与他们自身相比的优秀。这就要求教师应立足于优秀生自身的发展潜力,采取措施,使他们不断超越自己,获得最大的发展。为此,教师在教育中可采取如下措施:
(1)对学生的评价、考核以学生的进步大小为衡量标准,采用动态的考核办法。这样就可以使评价与考核以每个学生已有水平为出发点。
(2)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水平和发展潜力,确立不同的培养目标,采取不同的培养措施,布置不同的任务。如可给优秀生布置一些课外读物,扩大他们的知识面;也可给优秀生安排一些较难的任务,使他们获得较大发展;也可根据优秀生的兴趣安排他们参加一定的课外活动,培养他们的专长或其他各种各样的能力等。所有这些,既可增强优秀生的挫折承受力和不断进取的信心、决心,又可使他们不致产生骄傲自满情绪。
(3)教育优秀生树立远大的理想或人生目标,用目标激励他们不断奋进。
(本文作者系全国特级教师) (闫 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