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02年第5期 > 正文
编号:13200410
巧用“暗示”
http://www.100md.com 2002年2月1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2年第5期
     暗示泛指用含蓄、间接的方法给人启示。心理学和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人群中约有三分之一的人对暗示有接受能力。教师若能巧妙地运用暗示,在无对抗条件下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可以达到较好的教育效用。

    脉脉传情 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学生对教师的目光是很敏感的,所以教师要学会用眼睛说话。例如,学生在课堂上违反纪律,教师若当场点名批评,学生可能会产生顶撞行为和逆反心理,使教师和学生都很难堪。若教师能用目光注视学生,使学生意会到教师眼神中的责备与希望,问题或许也能解决。教师可以把鼓励的目光投向缺乏自信的学生;把赞赏的目光投向勤奋努力的学生;把信任的目光投向不断进步的学生;把深情的目光投向渴望交流的学生。师生之间这种眉目传情的暗示有时比严肃的批评争执更有效。

    悄悄心语 有一个初中学生学习成绩一般,对新开设的生物课没有兴趣,班主任找到他,严肃认真而且神秘地对他说: “生物教师说你有生物学方面的天赋,很看中你,你感觉到了吗?”自此,这个学生对生物课的兴趣倍增,成绩优良。这种暗示往往会改变学生的固有状态,发掘学生自身的潜能,促使学生找到一个新的心理平衡支点,其效果不会只是一门功课的进步,或许可以影响一个学生的很多方面、很长时间。

    谦谦自省 常言道“言传不如身教”。在学生眼中,教师可以“传道、授业、解惑”,教师的日常行为,学识水平,敬业精神,教学艺术和生活准则等对学生起着明显的导向作用。因此,每个教师都要注意规范自己的言谈举止,以身作则,不断完善自我,增强自省和调控的能力,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和高尚的人格魅力对学生施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积极向上的心理导向。这样才能提高教师威信,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汪芳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