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02年第6期 > 正文
编号:13200382
群体心理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2)
http://www.100md.com 2002年2月2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2年第6期
     造思维的发展。在合作情境中,学生为了群体而共同解决问题,同心协力,一旦有人提出好办法会得到大家的鼓励,有利于创造性的培养。但是,在合作中也可能使学生产生依赖思想,阻碍他们学习能力的发展。

    在竞争情境中,学生取胜后往往产生成功感、自豪感、满足感,同时,常常感到被他人所嫉妒或感到不安,怕别人超过自己等;而失败后则常常产生一种自卑、无能、自我拒绝的情感体验,有时还会感到受人轻视、排斥或打击等。在合作情境中,学生能体验到一种被他人接受、信任和喜爱的情感,同时也能体验到共同成功的喜悦心情。

    所以说,竞争与合作各有利弊,教师一定要加强引导。我认为,如果过分强调竞争是靠打败对手以证明自己的价值,就会使优胜者产生骄傲情绪,甚至有时为了获胜而不择手段地削弱对方,这就会损害学生间正常的关系,或使个别学生形成不良的品质。因此,在学校里应更多强调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竞争,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即使失败了,个体也不会受到过多的伤害。在学校群体中理想的教育环境应该是既讲竞争,又讲合作,竞争中有合作,合作中有竞争,发挥竞争与合作相互补充的作用。这样既可以提高行为效率,又可以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记:看来群体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有重要的影响,那么,您认为该如何发挥群体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的作用呢?

    郭:我想应当通过群体活动来发挥群体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的作用。因为群体心理是在群体活动中形成的,群体活动是群体心理的根源,没有群体活动,便没有群体心理,没有群体活动,就很难发挥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作用。在群体中,可以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如开展小发明、小创造活动,开展心理互助活动,开展心理训练活动,成立兴趣小组,搞演讲比赛,进行角色扮演等等。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是在活动中不断形成和提高的。通过群体活动,可以增加学生的心理体验,使学生获得成功和失败两种经验。群体活动淡化了教育的痕迹,学生愿意积极参与,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便接受了心理健康教育。所以,通过群体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往往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记:除了群体活动之外,群体是否在其他方面也有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郭:当然。我们知道,许多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上一所好学校,为什么?学生都希望自己遇到一名好教师、好班主任,为什么?这些看似习以为常的问题,其实很值得我们深思。所谓的“好学校”、 “好教师”、 “好班主任”,他们好在哪里?单单是升学率问题吗?绝对不是。 “好学校”不仅升学率高,设备先进,而且它的校风、学风都好,在良好的心理氛围之中,学生不仅会努力学习,心理素质、心理品质也会得到锻炼和提高。

    “好教师”、 “好班主任”一般都不是只抓学习,而是更重视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心理品质。前几年,媒体连续报道了北京22中孙维刚老师的事迹。第一次报道,重点突出孙老师所带的班,40名学生中有22人考上了清华、北大,占全班总人数的55%。不久,孙老师的学生孙之星写文章,告诉大家孙维刚老师不仅教学水平高,而且非常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学生如何做人。再后来,北京22中的老校长姜宪明,对孙维刚老师进行了全面介绍,告诉大家孙维刚老师辩证地解决了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孙老师毕生热爱教育、热爱学生,把“浇菜要浇根,教人要教心”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孙维刚老师的建班原则是:诚实、正派、正直;要树立远大理想和宏伟抱负,为人民多做贡献;做有丰富感情的人,要因为“我”来到这个世界上而使别人生活得更幸福。孙维刚老师就是“好教师”、 “好班主任”的典型代表。“好教师”、 “好班主任”不仅能够以身作则,而且,善于通过班集体建设,通过养成教育等各种各样的途径、方式对学生的心理施加影响,使学生的学业、思想品德、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等方面都得到锻炼和提高。

    记者:谢谢您接受采访,也谢谢您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提出的意见、建议。

    栏目编辑/王 莉 (心 策)
上一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