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02年第6期 > 正文
编号:13200371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对小学生心理适应性的培养
http://www.100md.com 2002年2月2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2年第6期
     心理学研究证明,参与教学活动的心理分两大类,一类属于认知因素(感知、记忆),一类属于感情心理因素(兴趣、意志、性格)。两类因素分别构成“感知一思维一认知”过程和“感受一情感一意志一性格一情绪”的过程。这两个过程和谐统一,相互作用。课堂教学的关键体现在促进两大心理活动的协调进行,培养学生的心理适应性。

    从语言角度来看,语言是表情达意的一种工具,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学的情感性。由于语文教学中渗着强烈的情感教育,因而它对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品质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而语文课堂教学情境的形成,不仅取决于教师本身的素质,同时还取决于学生对课堂教学的适应性。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教师讲得津津有味、声情并茂,而学生却神情淡漠,难以产生情感共鸣。这严重影响了语文教学的整体效应。我称这种情况为阅读情感障碍。那么如何克服阅读情感障碍,使学生适应语文课堂教学呢?

    一、研究学生心理,营造愉悦的教学氛围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学习中保持愉快和轻松的心情,有利于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释放巨大的学习潜能。而愉快的课堂教学氛围来自教师对学生的关爱、理解、尊重。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课堂心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往往因喜欢这位教师而爱听他(她)的课。以前,我一进教室就摆出一副严师的面孔,学生们对我敬而远之。现在,我把微笑带进课堂,把信任的眼光投向每个学生,让每位学生都感到自己被重视、被关注,师生之间的感情一下子拉得很近。另外,我在每节课正式上课前都让学生互相说一说在这一节课上你对其他同学的鼓励、希望。学生们会说“希望你上课专心听讲”, “希望你争取举手回答问题五次”, “希望你能够背诵今天学习的古诗”, “上课不要做小动作”等等。学生们通过互相鼓励,营造了一个和谐的课堂气氛,由此轻松自然地步入了课堂学习。

    在课堂上经常有这样一种现象,当教师叫起一个手举得老高的学生时,他却支吾半天说不上话来,真让人又气又急。其实这是正常现象,因为学生年龄小,思维、情绪都不稳定。在这种情况下,责怪批评只会打击他们的积极性,影响他们的上进心。如果教师这时给他一个会心的微笑,再送去一个和善的眼神,说道: “请你认真听老师把问题再讲一遍好吗?”这样在不伤害学生自尊的情况下给了他一个改正错误的机会。

    在课堂上,师生之间保持一种和谐、民主的关系,能够使学生保持最佳的学习心态,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主动地参与学习。

    二、了解学生,挖掘利用情感经验

    了解学生的情感发展现状,充分利用他们已有的情感经验组织教学,是帮助学生克服阅读情感障碍、适应课堂教学的有效做法。

    1捕捉第一感觉,寻找教学突破口

    学生初读课文后产生的第一感觉往往包括他们最早的认知意会处和最原始的情感共鸣点,虽不深刻,但能真实地反映学生的认知、情感等多方面的水平。

    例如,我在教授《金色的鱼钩》时,就曾安排学生交流初读课文后的感受。学生们有的感叹红军过草地的艰难,有的埋怨小战士不懂事,有的为老班长的牺牲难过,也有的说老班长已经好多天没吃东西了,为什么还要把鱼汤送给战士喝……当然,学生初读课文后的感受与体验是很模糊、很粗浅的,有的甚至有错误。按传统教学方法,教师马上会给出正确答案,或者让学生跟着教师的思路走,教师跟着教参走。我没有这么做,而是把学生们的这些感受作为教学契机一一加以利用,引导学生分头寻找感受的出处,再读课文,划出有关的关键词认真体会。这样学生就从不同角度领悟了文章中心,用自己的感受丰富了人物形象。这种教学方法在激活学生蕴藏的情感经验的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他们自主参与教学活动,提高了学习效率。

    2 情绪追忆,理解关键词句

    文中的关键词句往往是作者情感的凝聚点和爆发口,因此,教师可以联系上下文内容,利用学生已有的情感经验,挖掘出其中蕴藏的情感因素。

    如教授《穷人》一课时,理解课文描写主人公桑娜忐忑不安神态的词句是读懂课文的关键。为此,我运用情绪追忆法,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生活中曾有过的忐忑不安的场面,追忆当时的内心感受,在此基础上再剖析文中的关键词句,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体验桑娜抱回孩子前后的复杂的内心活动,从而使学生较深刻地感受到人物美好的心灵。

    3 情感换位,指导朗读

    此法经常和情绪追忆法综合使用。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情绪追忆、理解词句的同时,还可引导学生进行情感换位,即转换角色,站在作者或文中人物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并以自己相关的情感经验为基础想像人物可能有的情感,然后在朗读训练中再进一步体验、表现人物的感情,实现情感升华。

    在教授《詹天佑》一课时,当指导“许多到中国来游览的外宾,看到詹天佑的伟大工程都赞叹不已”这句话的朗读时,我让学生作为一名到中国游览的外宾来体验面对京张铁路时的感受。学生们大胆地开动脑筋思考,发出发自内心的感叹,有的说:“京张铁路真棒!”有的说: “Good,Good。”还有的说: “中国人真伟大,詹天佑更伟大,OK,OK。”通过角色转换,学生们已感受到作为一名中国人的自豪,此时再让学生朗读这句话,他们很容易就把这种情感融人句子中,使感情得到了升华。

    三、掌握学生心理,创设有声有色的教学情境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需要创设多种多样的情境,在一定程度上再现生活。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中,往往能真切体验各种情感,从而弥补了情感经验不足的缺陷。

    1音乐激情法

    音乐的力量是强大的,它能够渗入人心灵最深处。运用音乐创设情境,可以帮助学生通过节奏、旋律、体验课文中表现的情感。

    如教授《十里长街送总理》时,可以放一段节奏慢的乐曲,帮助学生体验首都人民的悲痛之情。又如教授《月光曲》一课时,放一段贝多芬的《月光曲》,伴随着美妙的音乐,学生能够真正地体会到“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的情境以及贝多芬创作此曲时的情景。

    2画面展示法

    这是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展示的画面包括挂图、投影、录像等,它能生动、直观地再现某一生活情境。

    如教授《詹天佑》一课时,我就采用了此方法。我先后出示了詹天佑的人头像和“人”字形线路图的幻灯片。再让学生亲自动手,在画面上展示火车在“人”字形线路行走的过程,加深了学生的理解,直观性强,轻松解决了教学难点。值得注意的是,画面的展示要掌握时机、注意方法。千万不能因此限制了学生丰富的想像力和创造力,更不能因此降低语言文字训练的质量。

    3语言描绘法

    在教学中,教师满腔热情、绘声绘色的语言描绘,对学生的感知起着重要的支配作用。它能使学生随着教师的语言,进入到特定的情境中。

    如教授《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时,我的导人语是这样设计的:“安徒生用现实和梦幻编织了这样一个如泣如诉的童话故事,塑造了一个可爱而又可怜的卖火柴的小女孩的形象。一个多世纪以来,世界人民喜爱、同情这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安徒生为什么要写这个催人泪下的故事?他是怎样塑造卖火柴时小女孩这个永不褪色的艺术形象的呢?”学生随着教师生动的语言不知不觉中开始了课文的学习。

    4环境布置法

    环境布置法即用布置学生周边生活学习环境的形式再现文中情境。

    如教授《春》前,教师若能在教室的墙上布置些春景图,或张贴一些学生们收集、撰写的赞美春天的佳句,再放些轻松的音乐,使学生如同置身于春的美景中;上课时,教师再手捧一束春天的花草,着一身美丽的春装,脚步轻盈地跨进课堂,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春》,怎会不被文中的情境所感染。

    5 小品演示法

    语文教学中的小品演示主要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反馈语言文字训练的成果,强化对课文的理解。如教授《将相和》一课中“负荆请罪”这个故事时,学生通过学习课文,并根据自己的理解编排、表演课本剧,再现课文中描绘的情境,一方面深入理解了文章内容,另一方面也训练了自身的语文能力(写作能力、表达能力),事半功倍。

    教学,就是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影响力,教学艺术就是影响人的艺术。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善于调动学生的感情去促进学习。尤其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适时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不断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效率。栏目编辑/于 洪 (曲 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