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02年第6期 > 正文
编号:13200375
行动研究:有利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http://www.100md.com 2002年2月2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2年第6期
行动研究:有利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行动研究:有利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从80年代起至今,发展近20年,特别是近几年发展尤为迅速,从目标、任务、内容、形式、途径等方面都更为丰富、明确。因此,与初始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相比有了许多变化和特点,同时又面临着一些新的、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关系到当前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和今后的可持续发展。

    一、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新问题

    1被动式心理辅导陷入困境

    有些学校在场地和资金都很紧张的情况下,花了大量的财力装修,建设了很上档次的心理辅导室,但是在经历了最初的热闹场面之后,来此光顾的学生越来越少,咨询教师抱怨自己在这里等候了一个下午也没学生来咨询。

    2点香油式学科渗透,既未渗也未透

    从我们的调研情况看,所谓学科渗透成了学科教学这锅汤里加一勺香油,这一勺香油就是心理健康教育,油珠飘在汤面儿上,看得见,却未渗入更未透进,成了花架子、摆设,人们仅仅是闻到心理健康教育的味儿,却感受不到它能长劲儿。

    3心理辅导教师孤军奋战与万金油角色

    当前大部分心理辅导教师是兼职的,主要负责学生的个别辅导和上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学校的许多教师认为,搞心理健康教育是这些心理辅导教师的事,其他教师只要把自己的学科课程教好就行,如果遇到学生有心理问题,就推给心理辅导教师解决,心理健康教育成了心理辅导教师的孤军奋战。

    另外,也有一些学校有意识地招入一些近年心理学专业的大学毕业生,设立了“专职的、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但是据调研,这些“专职的”教师,大部分都不只是承担心理辅导教师的角色,他们一小部分精力做辅导,大部分精力是身兼数职,做政治课老师、在教务处或教育处当职员,因而其角色成了万金油,学校需要干什么就去干什么,形成了专业与实际的脱节,人力资源的非优配置。

    4科研走入误区,和教研是两张皮

    一些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形式上是以科研带动的。学校有自己的科研课题,但是,所选定的科研课题往往缺乏针对性;进行课题研究成了课题组几个人的事;课题与学校的教学和教育工作脱节,大部分教师认为教好课是自己的任务,搞科研是那些有深厚的理论功底的专业人员的事,与己无关;即使搞科研也存有为装点门面而为之,为写论文、为评职称而为之的功利之心。

    这些问题是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势必会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带来消极影响。那么有没有一种方法,既方便易学,又能解决上述所面临的问题,同时在今后遇到新的问题时,运用这种方法也能有效地解决呢?行动研究就是这样一种方法,它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棘手问题,并且帮助教师提高自身素质,使心理健康教育获得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二、什么是行动研究

    行动研究就是指教师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对自己的实践过程进行研究的一种研究方法。

    行动研究作为一种系统的研究理论和方法,主要观点包括:

    1教师是研究者

    传统的教师观认为教师就是教书匠,依照教材和大纲的要求,完成教学任务即可,从事教育研究是专业理论工作者的事。教师是研究者就意味着教师不仅直接从事教学实践,运用教育理论,而且教师直接从事教育研究,改变了过去教师游离于科研之外的局面。教师本身还是研究的主体,在与专家的关系上,不再是被动地按专家设计好的研究方案行事,而是与专家建立一种协作的关系,教师可以依据实际研究修正研究方案。

    2研究的问题来自教师自己的实践活动

    教师要研究的问题不是别人或专家给安排的,而是教师自身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遇到的棘手问题。教师找到的这些问题,可能在专家看来太“小儿科”而不屑一顾,或许问题太特殊,不具普遍性,但是,它确实是阻碍教师教育教学发展的问题,通过对这些颇具针对性的问题的研究,找到解决的方法,可以促进教师的进步和学生的发展。

    3研究具有较高生态性和动态性

    行动研究不同于实验室研究,教师所从事的研究,就是教师每日所进行的教育教学活动,活生生的堂、学生就是教师的研究对象,在师生互动中就可进行研究,所以这样的研究情境性、生态性都较强,研究更具实际意义和价值。行动研究也不同于传统研究,不是一次性研究行为结束即告终,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的循环螺旋过程,因而呈现出动态性。

    三、行动研究的主要步骤

    1确定问题

    教师要通过观察自己的教学实践,找到当前自己教学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把这些问题逐一列下,并按照重要性排好次序。首先选最重要、最棘手的问题,分析是否在自己可以解决的范围之内,假如自己无法解决,就替换成自己可以解决的问题。

    2寻找解决途径(做出设想、计划)

    首先应分析自己对问题了解了些什么?要解决问题还需要知道些什么?然后采取一些方法如请教同行、查阅参考书、研究教学案例、参加培训等,做出计划构思,即提出解决设想。

    3应用解决途径(开始行动)

    分析并确定实施这个解决方案需要的资金、设备、材料等等,明确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运用更有效,从而在设想方案中,找到一种最适合的进行尝试。

    4分析结果(考察行动结果)

    首先应了解自己期望什么样的结果,比如说,通过实施解决方案,在态度、观点、思维方式、兴趣、参与程度、积极性、知识范围和技能等方面有哪些良性转变。对实施过程中的变化和实施结果要通过图片、录像、日记、测试、调查等方式收集、整理成资料,然后将其分类,进行可行性分析,确认当初的设想和行动尝试是否有效。

    5行动反思与理论发展

    对上述实施步骤进行反思,明确哪些行动是可行、有效的,教师和学生在此过程中有哪些方面的发展并从中体会和发展出对此问题的相关理论,再去发现新的问题。通过反思也会发现哪些是无效和不可行的,从而再去寻求新的设想和解决途径,在高一级的螺旋上重复上述行动研究步骤。(参见图1)

    行动研究的主体是教师,本身就是实践者,问题的提出和假设完全是依照实践的需要,是实践要求迫切解决的问题,研究呈现出螺旋循环型,始于行动的反思,通过研究又向新行动迸发,其研究数据来自实践的不断尝试,结论经过反复验证,是可靠的。(参见图2)

    四、如何利用行动研究指导心理健康教育

    1教师作为研究者研究什么

    ①研究对象 既包括学生也包括教师。中小学生的心理现状究竟如何?要对他们实施教育首先要了解他们的心理状况。从近年来对中小学生进行的心理健康测试的结果看,数据出入很大,这种混乱的数据既容易掩盖中小学生的真实心理现状,也给心理健康教育带来困惑,所以一线教师完全有义务利用自己直接接触学生的有利条件,去观察、探索、研究一个真实的学生心理世界,仅仅依靠书本上关于中小学生的心理描述是缺乏针对性的。

    行动研究关注的另一研究对象是教师,教师既是行动研究的主体又是研究对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是为学生营造一个适合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生态环境,因此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程度、教师对心理健康知识的拥有程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等都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从教师现有的素质看不容乐观,一方面是由于教师受到来自学校、社会和家庭的压力,他们是矛盾的聚焦点,容易引发焦虑情绪;另一方面,由于我国中师、高师所设课程中心理学比例仅占教育学理论的5%~6%,严重低于美国的25%、英国的35%,所以教师整体存在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的不足;再者,我国中小学教师的自身专业知识结构不完善,对教材缺乏高屋建瓴的把握。这些形成了阻碍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提高的障碍。

    尽管在客观上存在一些限制教师发展的问题,但是,我们把教师看成是具有发展潜能的人,而且他们拥有最为宝贵的实践经验。但是如果仅仅停留于以实践经验为指导的话,不但教师的发展速度缓慢,发展质量也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最多只是教书匠而已。如果教师对自己的教育实践加强反思,开展行动研究,就可以促进自己的经验升华,科学地利用自己和他人的经验、理论,促进自身素质的发展提高,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注入可持续发展的力量。

    ②研究教材 在经历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否需要教材的争议后,各种版本的教材纷纷登场,心理辅导教师在使用这些教材时,遇到了不同于学科教材的问题,发现没有教材不行,完全按照教材教学同样不行。这反映了有些教材在编写上,存在一定程度的不符合学生心理和学校教学实际的问题,同时也说明“教材只是某种假设,且是永远有缺陷的假设,它必须进入教室接受教师和学生的检验”。教材编写的假设依据是学生的身心发展一般规律和当前学生的热点和难点心理问题。教材只是提供一个蓝本,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对教材进行再创造,使之更贴近学生的心理需要,这个过程就是教师进行行动研究的过程。

    ③研究教学过程 无论是心理健康教育课还是学科课程,教师在教学的设计和实施中都要寻找最佳的教学策略,这个过程首先要教师明确,要取得好的效果,必须以了解学生的心理需要、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为前提,需要在师生互动中,教师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地改进教学行为,不能像传统教学那样再以教材、教师、课堂为中心。教师和学生互为双主体,才可以促进教师能力的提高和学生的良好发展。

    ④研究教育成果 教师的教育成果是什么?不单单是学生的考试分数,教师的教育成果还包括对学生人格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全人教育,因此,在衡量教师的教育成果时,不能把学生割裂开看,不能只看重学生的学科成绩,而要对学生的全面素质做评定,甚至包括对学生潜质发展的追踪研究。所以行动研究是一个螺旋上升的发展性研究,是动态的,是随着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发展、教育的延伸而不断发展的,这就为教师的发展拓展了空间,使教师在从事心理健康教育时,着眼于学生的发展,着眼于自身的不断提高,而非把心理健康教育变成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

    2 教师怎样开展行动研究

    首先教师要熟知关于行动研究的有关理论和研究方法、步骤。这里重点要谈的是教师可以通过哪些途径进行行动研究。

    教学后记 每次教学结束,不是意味着教学工作的终结。教师可以回味教学过程,分析收获和缺失。得,得于什么?失,失于哪里?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使教学变得目的明确,过程清晰,结果有效,找到仍存在的问题,以利于寻找解决途径,做进一步的改进。

    案例分析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把教学过程或辅导过程制成录像,课后对“可视个案”做分析、反思,不但自己这样做,而且可以约请同事、有经验的教师、有关专家共同进行个案剖析,反复研讨,效果会更好。

    示范课、研讨课、评优课教研 充分利用集体教研的优势,通过团体互动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和水平。优秀教师的示范课可以为年轻教师提供可参照的学习榜样;研讨课可以展示不同类型的课,供大家研讨,利于打破定势,拓展思路,推陈出新;评优课可以促进优秀教师的脱颖而出,促进教师对教学和辅导不断完善和创新。

    3 行动研究带给心理健康教育什么

    ① 促进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建设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的短缺胜于学科教师队伍,已成为制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瓶颈。教师通过开展行动研究可以很快使自己得到成长,因为行动研究能调动教师的潜能,只要教师开始着手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和辅导行为进行反思,他就开始了行动研究,他就会发现问题,就会想办法来寻求解决途径,就会为解决问题而充实自己、与人探讨、向人学习,这种研究的主体性、主动性、创造性被激发出来,就会促进教师的成长。

    ②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教师自身的反思,有助于教师改进和完善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和辅导行为,带动教育观念的转变。这种改变首先表现在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上,他会更多地尊重学生、接纳学生、赏识学生,主动改善师生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当教师在方法上进行转变时,学生会更多地参与教学、进行探索、体验成功;当教师的能力提高时,学生更多地由被动走向主动,成为自主发展的人。

    ③教师更多地走向解放和专业化 当教师不再抱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科研是负担,影响其教学时,心理健康教育和教育教学就融为一体,不再是两张皮了,心理辅导也不再是被动的辅导模式,而是主动为学生提供心理服务,每位教师都成为学生心理健康的自觉维护者;教师不再成为理论的被动接受者,而成为了兼理论运用与实践于一体的研究者,能够自觉地运用心理教育原理指导教育教学。那样,才能实现教材心理化,真正的校本课程才会实现。教师也才会摆脱对传统教材、课堂的依赖,走向自身的解放,由此带来自身的专业化发展。

    栏目编辑/王 莉 (马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