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初中生学习适应的实验设计(1)
一、问题的提出
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今天,必须在初中强化培养学生的学习适应性,进行学习教育,以便他们将来更好地学习高中课程,更好地走向社会,在无围墙的“学校”里学习。
目前,国内关于初中生学习适应的研究,已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但从深层次上看,很多地方的研究流于形式,特别是初中阶段的学习适应研究不到位,有的理论研究及严格的实验研究工作亟待完善和深化。因此,我们认为把初中学生学习适应的实验作为一项科研课题来抓,是教会学生学会学习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理论构思
无论是什么年龄阶段的学生,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对其学习都有影响,只是在不同年龄段其作用大小不同。人的智力按常态曲线分布,两头小,中间大,即大多数学生智力属于中等水平,超常和低常的学生占极少数。只要是属于智力正常的学生,非智力因素与学业成绩都存在显著相关,特别是对智力水平中等的学生来说,非智力因素的作用更大。非智力因素对智力因素的制约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不良的非智力因素对智力开发有扼制作用;二是优良的非智力因素对智力因素的充分发挥有促进作用,对智力上的某些弱点有补偿作用。虽然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在整个学习活动中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任何一项学习活动的成功都需要二者协同活动。由于智力因素相对比较稳定,不太容易改变,而非智力因素可塑性比较大,而且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便于操纵,所以我们着重研究提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同时兼顾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另外,环境因素对学生的学习也有一定影响,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对造成初中生学习不良的非智力因素和环境因素作出正确的诊断是研究工作的重要一步。我们选用了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周步成教授修订的《学习适应性测验》,简称AAT,作为初中生学习诊断与指导标准化测验工具。学习适应性是指克服种种困难取得较好学习效果的一种倾向,也可以说是一种学习适应能力。AAT内容基本框架可用下图表示:
在智力测验方面,我们选用北京师范大学张厚粲、王晓平修订的《瑞文标准推理测验》,简称SPM,进行团体测验。AAT、SPM都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
三、研究设计
(一) 研究目的和内容
本实验是在非智力因素与人才培养、学习策略、元认知、元学习,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心理测量学、现代教育理论、教育科研方法等理论的指导下,对学生进行定性、定量的研究,把实验的突破口瞄准对造成初中生学习不适应的因素(学习不良的非智力因素和环境因素),对其作出正确的诊断,探讨对策,促进学生学习进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真正做到全体、全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研究具体内容是:
1 学生的学习适应性
2 学生的智力情况
3 学生的学业成绩,德、心、身素质变化
(二)研究原则
1整体效益原则
是指研究者要在正确的目标引导下,把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看成是一个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整体,合理而有效地利用学校、家庭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和信息,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效能,力争使“整体大于部分之和”,获得最大的实验效益。
2导向性原则
以《学习适应性测验手册》、《学习适应性测验家庭指导手册》为导向,从学校、家庭情况出发,运用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的方法,把握实验运行方向。
3主体性原则
实验自始至终从每个学生的学习适应性、智力情况出发,正视学生间的差异,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实验。
4与教学同步原则
教与学是教学过程中密不可分的两个方面,只有使二者紧密结合起来,同步进行,才能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5弹性教育原则
实验强调在提高学生学业质量的前提下,提高学生的道德、身体及心理素质水平。
6保密性原则
凡不利于学生发展的消极信息都应保密,特别是智力差的学生的智商情况。
(三)研究对象、周期
1研究对象
建瓯一中初一(1)班63人,个案5人。
2研究周期
实验周期共3年,2001年9月~2004年9月。
第一阶段:2001年9月~2002年2月,主要工作:学习适应性测验、智力测验、学生学习情况调查并建档,拟定帮助初中生学习适应的计划。
第二阶段:2002年3月~2004年6月,主要工作:初中生学习适应调适,学习适应性测验。
第三阶段:2004年7月—9月,主要工作:总结回顾第一、二阶段工作情况,搞好实验后测工作,进行整理分析,撰写实验报告。
(四)研究论证
在实验开始前,我们先计算了实验班的学习适应性与前测成绩的相关系数。
从表一中知,实验班的学习适应性与前测成绩除语文达到显著正相关外,其余学科都达到非常显著的正相关。可见开展此项实验有价值。
(五)研究模式
准实验设计。准实验是指未随机分配被试,只把已有的研究对象作为被试,对无关变量作尽可能的控制,无法完全控制误差来源的实验。形式是:非随机分配实验班对比前后测设计。
根据这种设计,我们把建瓯一中初一(1)班作为实验班,初一(5)班作为对比班,对实验班、对比班都进行前后测(前后测内容包括:智力、学习适应性、学业成绩),把帮助学生提高学习适应性作为实验的操作性自变量。这种设计的特点是:设置实验班和提高班,但不采用随机分班,只是选择两个程度相近的班分别作实验班和对比班,两班均有前测和后测,两班前测可说明实验班和对比班的近似程度,两组后测的比较说明自变量的有效性。由于它不打乱原来的编班,且实验情况与推广情况相似,外在效度较高。
(六)研究组织
(七)研究的“三变量”
1操纵自变量把帮助学生提高学习适应性作为实验的操作性自变量。
2观测因变量
每学期学生学习适应性的变化,期末考试成绩以及德、身、心素质的变化作为因变量。
3无关变量
(1)师资生源控制:建瓯一中初一有六个平行班,我们选择初一(5)班作为对比班,因该班师资、学生智力、前测成绩、AAT成绩都与实验班初一(1)班相差不多。原则上实验班、对比班的师生三年内不调整。
(2)教学控制:实验班原有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材、教学时间等不作变更。
(3)投入控制:学习适应性调适课每月控制在2个学时,学习适应性渗透到各学科。
(4)防止“负效应”产生:
A“霍桑效应”,指参加学习适应性实验的教师和学生因得知自己参与实验、受到关注而提高了活动积极性,有比平时更佳的努力和表现。这种效应不仅干 (曾建兴)
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今天,必须在初中强化培养学生的学习适应性,进行学习教育,以便他们将来更好地学习高中课程,更好地走向社会,在无围墙的“学校”里学习。
目前,国内关于初中生学习适应的研究,已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但从深层次上看,很多地方的研究流于形式,特别是初中阶段的学习适应研究不到位,有的理论研究及严格的实验研究工作亟待完善和深化。因此,我们认为把初中学生学习适应的实验作为一项科研课题来抓,是教会学生学会学习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理论构思
无论是什么年龄阶段的学生,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对其学习都有影响,只是在不同年龄段其作用大小不同。人的智力按常态曲线分布,两头小,中间大,即大多数学生智力属于中等水平,超常和低常的学生占极少数。只要是属于智力正常的学生,非智力因素与学业成绩都存在显著相关,特别是对智力水平中等的学生来说,非智力因素的作用更大。非智力因素对智力因素的制约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不良的非智力因素对智力开发有扼制作用;二是优良的非智力因素对智力因素的充分发挥有促进作用,对智力上的某些弱点有补偿作用。虽然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在整个学习活动中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任何一项学习活动的成功都需要二者协同活动。由于智力因素相对比较稳定,不太容易改变,而非智力因素可塑性比较大,而且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便于操纵,所以我们着重研究提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同时兼顾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另外,环境因素对学生的学习也有一定影响,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对造成初中生学习不良的非智力因素和环境因素作出正确的诊断是研究工作的重要一步。我们选用了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周步成教授修订的《学习适应性测验》,简称AAT,作为初中生学习诊断与指导标准化测验工具。学习适应性是指克服种种困难取得较好学习效果的一种倾向,也可以说是一种学习适应能力。AAT内容基本框架可用下图表示:
在智力测验方面,我们选用北京师范大学张厚粲、王晓平修订的《瑞文标准推理测验》,简称SPM,进行团体测验。AAT、SPM都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
三、研究设计
(一) 研究目的和内容
本实验是在非智力因素与人才培养、学习策略、元认知、元学习,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心理测量学、现代教育理论、教育科研方法等理论的指导下,对学生进行定性、定量的研究,把实验的突破口瞄准对造成初中生学习不适应的因素(学习不良的非智力因素和环境因素),对其作出正确的诊断,探讨对策,促进学生学习进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真正做到全体、全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研究具体内容是:
1 学生的学习适应性
2 学生的智力情况
3 学生的学业成绩,德、心、身素质变化
(二)研究原则
1整体效益原则
是指研究者要在正确的目标引导下,把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看成是一个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整体,合理而有效地利用学校、家庭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和信息,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效能,力争使“整体大于部分之和”,获得最大的实验效益。
2导向性原则
以《学习适应性测验手册》、《学习适应性测验家庭指导手册》为导向,从学校、家庭情况出发,运用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的方法,把握实验运行方向。
3主体性原则
实验自始至终从每个学生的学习适应性、智力情况出发,正视学生间的差异,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实验。
4与教学同步原则
教与学是教学过程中密不可分的两个方面,只有使二者紧密结合起来,同步进行,才能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5弹性教育原则
实验强调在提高学生学业质量的前提下,提高学生的道德、身体及心理素质水平。
6保密性原则
凡不利于学生发展的消极信息都应保密,特别是智力差的学生的智商情况。
(三)研究对象、周期
1研究对象
建瓯一中初一(1)班63人,个案5人。
2研究周期
实验周期共3年,2001年9月~2004年9月。
第一阶段:2001年9月~2002年2月,主要工作:学习适应性测验、智力测验、学生学习情况调查并建档,拟定帮助初中生学习适应的计划。
第二阶段:2002年3月~2004年6月,主要工作:初中生学习适应调适,学习适应性测验。
第三阶段:2004年7月—9月,主要工作:总结回顾第一、二阶段工作情况,搞好实验后测工作,进行整理分析,撰写实验报告。
(四)研究论证
在实验开始前,我们先计算了实验班的学习适应性与前测成绩的相关系数。
从表一中知,实验班的学习适应性与前测成绩除语文达到显著正相关外,其余学科都达到非常显著的正相关。可见开展此项实验有价值。
(五)研究模式
准实验设计。准实验是指未随机分配被试,只把已有的研究对象作为被试,对无关变量作尽可能的控制,无法完全控制误差来源的实验。形式是:非随机分配实验班对比前后测设计。
根据这种设计,我们把建瓯一中初一(1)班作为实验班,初一(5)班作为对比班,对实验班、对比班都进行前后测(前后测内容包括:智力、学习适应性、学业成绩),把帮助学生提高学习适应性作为实验的操作性自变量。这种设计的特点是:设置实验班和提高班,但不采用随机分班,只是选择两个程度相近的班分别作实验班和对比班,两班均有前测和后测,两班前测可说明实验班和对比班的近似程度,两组后测的比较说明自变量的有效性。由于它不打乱原来的编班,且实验情况与推广情况相似,外在效度较高。
(六)研究组织
(七)研究的“三变量”
1操纵自变量把帮助学生提高学习适应性作为实验的操作性自变量。
2观测因变量
每学期学生学习适应性的变化,期末考试成绩以及德、身、心素质的变化作为因变量。
3无关变量
(1)师资生源控制:建瓯一中初一有六个平行班,我们选择初一(5)班作为对比班,因该班师资、学生智力、前测成绩、AAT成绩都与实验班初一(1)班相差不多。原则上实验班、对比班的师生三年内不调整。
(2)教学控制:实验班原有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材、教学时间等不作变更。
(3)投入控制:学习适应性调适课每月控制在2个学时,学习适应性渗透到各学科。
(4)防止“负效应”产生:
A“霍桑效应”,指参加学习适应性实验的教师和学生因得知自己参与实验、受到关注而提高了活动积极性,有比平时更佳的努力和表现。这种效应不仅干 (曾建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