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银行家”
这哄笑的开始是对这小把戏的嘲讽,继而是好奇,接下来是兴奋、快乐和参与前的跃跃欲试……
愉快的情感将会引导着孩子们去参与活动,而活动本身又将强化孩子们正确认知。
孩子,请你把座位下的废纸拾起来好吗
老师您别让我拾,这些不是我扔的
下午五点后,三年级各班家长没来接的学生渐少,为便于管理,都集中到一个教室里去,由我负责“管理”。这个临时拼成的班称为“管理班”。我的目标是培养他们学会自己找事做、保持教室清洁、懂礼貌。
五点十分左右,“管理班”里黑压压一片坐了五六十个孩子。就在我急于维持秩序,拨弄电脑、放动画片(默片)、组织部分孩子写作业、绘画的一会儿工夫里,教室的地板上像是深秋中的树林,铺满了厚厚一层“落叶”:用过或没用过的餐巾、撕碎的废纸片儿、用过的小食品包装袋、花生壳、水果皮……让人“惨”不忍睹。
我从第一组开始,“请”第一个孩子:
“孩子,请你把座位下的废纸捡起来放到垃圾桶里行吗?”
“我才不捡呢!我们家都是让保姆扫垃圾。”小脑袋抬都不抬。
我走到第二个孩子面前,一个本来文静的女孩儿嚷道:
“老师您别让我捡,这些废纸片儿不是我扔的!”
我刚朝第三个孩子抬起头来,还没说话,小家伙儿就把嘴嘟起来了:
“这消毒餐巾我可以捡起来,橘子皮可不是我扔的,凭什么让我捡?”
毕竟不是班主任,我在他们面前说话,气都短三分。
一小时后,空荡荡的教室内只剩下两三位“小朋友”手攥着笤帚,东游西荡地“陪”着满脸汗水的我“做值日”。这时,教室门口闪出几个身影,随着孩子们一声“接我来喽!老师再见!”,两三把笤帚在桌子上空划出一道道漂亮的弧线,优美地飞落到我的脚下。
桌上地下哗啦哗啦被我清理出一大片“秋叶”,我把桌椅对线码齐,把遗落的物品、翻乱的书柜整理一遍后,坐在空无一人的教室里“愤怒”地想办法。强制管理、建立规则,不是做不出来,只是不符合我的目的:我想让他们学会自觉地爱自己的生活、学会爱自己生活的环境。
把脚下的“钱”存到银行里,你将获得高额利息
银行家请过来,我有“钱”要存
又一个下午,在“管理班”一个男孩儿在我的“挟持”下,拎着一个漂亮的蓝色塑料桶,嘟嘟囔囔地在“深秋的树林”间转悠。
我拉着他走到一个座位前:
“请你把脚下的‘钱’存到我的银行里!”我指着讲台桌旁的蓝色垃圾箱说。我的声音大到全班都“不得不”听着。
“钱?什么钱?老师我没掉钱呀?”
“没有?你脚下明明那么多大额美元!怎么说没有呢!快存到我的银行里吧!”声音依旧大到让全班都听得见我们的对话。
“噢,您是说这些废纸吧?哈哈!哈哈!我存‘钱’,我存‘钱’!”
教室最后排的一个男孩儿听到我们的对话后,“噌”地一下蹦了个高儿:“哎呀,老师!我们脚底下踩着这么多美元啊,哈哈!”
“哈哈,我都成大款了!”
“嘿!把你的‘钱’给我!我要去存银行!”
教室里笑开了锅,但我希望孩子们能笑够两分钟以上。
孩子们哄笑的开始是对这小把戏的嘲讽,继而是好奇,接下来是兴奋、快乐和参与前的跃跃欲试;这笑声仿佛是火车头对接车厢时的轰然撞击声,一颗颗原本纯净可爱的小心灵在这轰然的撞击后,开始以一种轻松的、愉悦的情绪主动地参与到这小小的“游戏”活动中。
一个女孩儿手里团着刚做完手工剩下的一大把碎纸屑:“我这里有十万元钱要存银行!”
一个平时做值日百请不动的男孩儿努力搜寻到一条用过的消毒餐巾后高举着嚷道:“我的存折也要放到银行里保管!”
一时间,有几十个小脑袋东寻西找,几十双小手伸向课桌面、桌斗里、暖气片后面,还有座位下的地板上……教室里到处是高一声低一声的“我要存钱”。
被我“挟持”的男孩推了我一下:
“老师您走开吧,我知道怎么做了!”
“存钱!存钱,快点把你座位下的‘钱’存在这个蓝色银行里!”
十几分钟后,课桌上、孩子们的座位下、桌椅间的过道上干干净净。教室里显得整洁多了,坐在教室里的人也感觉舒心多了。
喧闹过后是平静。我想:应该在平淡中持之以恒地培养和巩固孩子们的良好观念和习惯,使他们学会爱。几天之后,我在“管理班”上“郑重”宣布:每次“管理班”可以有三到四个同学相互接替当“小银行家”,负责检查每个座位下是否清洁达标。
好奇的喧笑声没有了,代之是礼貌、幽默的一声声对话:
“您好,请您把不用的钱存到我的银行里,您将获得高额利息。”
“哎!银行家,请过来!我这里有钱要存!”
停滞在偏僻小站上的“列车”终于启动了,但它还需要不间断地获得加速度,才能保持平稳的运行。
几天后,所有的孩子都知道了:“银行家”当得好,可以把班级和姓名在老师那儿登记,事后不仅自己会得到表扬,而且也会为班级争得荣誉。
现在的“管理班”上,谁要争当“小银行家”,还得提前预约呢!
动画“默片”还在放,作业还在做,看书的、绘画的、做手工的孩子都在继续干着自己的事,不同的是,与以前比,教室里清洁、整齐多了。
但是,“小银行家”是否能尽职还时时需要老师“以身作则”,个别“储户”也还时常出现“有钱不存”的现象。
培育“爱心”的过程,还在继续着……
愉快的情感将会引导着孩子们去参与活动
孩子们为什么从“随便乱扔废弃物品”转而乐于“储蓄”呢?
因为他们中许多人,最初在公共场所,看到那些西装革履、挺胸昂首的“大人们”随意地把用过的废弃物品随手扔到地上却熟视无睹时,他们对这一社会事物的认知就受到了环境的左右:随手扔废弃物是正常的。而当他们看到那些大街上蒙头捂脸挥舞着扫帚的清洁工、那些蓬头垢面蹬着满载废品的三轮车夫时,一种“捡拾、整理废弃物不光彩”的观念便形成了。他们的认知出现了偏差,进而导致了他们行为的偏差。而与此同时,来自于学校的正面教育也影响着他们的观念,使他们明白了“不随便乱扔废弃物、清理废弃物可以使自己生存的环境美好、健康”的道理。那么两种并存的观念为什么前者占了上风呢?这是因为,实践活动本身比抽象的“说教”更能有效地培养、强化某一种情感,更能影响人的认识。
既然孩子们缺少一种培养这种正确认知的“活动”,那么我们就可以创设一种“活动”,一种能够使他们正确认识到“应该保护环境卫生”的“活动”,一种能使孩子们在其中获得愉快情感的“活动”。愉快的情感将会修正孩子们认知的偏差,从而使他们自觉地爱护自己生活的环境。
值得注意的是,在活动中要充分发挥词语的情感色彩:尽量用容易引起孩子们愉快情绪的词语代替一些说教意味较浓的词语,因为愉快的情感将会引导着孩子们去参与活动,而活动本身又将强化孩子们的正确认识。
这件事使我明白了:在孩子们的成长过程中,他们的认识过程始终会受到多方面的影响,有些是正面的,有些是负面的。在培养孩子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品行时,教育者应该多从强化他们的认知上发现契机。
栏目编辑/于 洪 (宋 庆)
愉快的情感将会引导着孩子们去参与活动,而活动本身又将强化孩子们正确认知。
孩子,请你把座位下的废纸拾起来好吗
老师您别让我拾,这些不是我扔的
下午五点后,三年级各班家长没来接的学生渐少,为便于管理,都集中到一个教室里去,由我负责“管理”。这个临时拼成的班称为“管理班”。我的目标是培养他们学会自己找事做、保持教室清洁、懂礼貌。
五点十分左右,“管理班”里黑压压一片坐了五六十个孩子。就在我急于维持秩序,拨弄电脑、放动画片(默片)、组织部分孩子写作业、绘画的一会儿工夫里,教室的地板上像是深秋中的树林,铺满了厚厚一层“落叶”:用过或没用过的餐巾、撕碎的废纸片儿、用过的小食品包装袋、花生壳、水果皮……让人“惨”不忍睹。
我从第一组开始,“请”第一个孩子:
“孩子,请你把座位下的废纸捡起来放到垃圾桶里行吗?”
“我才不捡呢!我们家都是让保姆扫垃圾。”小脑袋抬都不抬。
我走到第二个孩子面前,一个本来文静的女孩儿嚷道:
“老师您别让我捡,这些废纸片儿不是我扔的!”
我刚朝第三个孩子抬起头来,还没说话,小家伙儿就把嘴嘟起来了:
“这消毒餐巾我可以捡起来,橘子皮可不是我扔的,凭什么让我捡?”
毕竟不是班主任,我在他们面前说话,气都短三分。
一小时后,空荡荡的教室内只剩下两三位“小朋友”手攥着笤帚,东游西荡地“陪”着满脸汗水的我“做值日”。这时,教室门口闪出几个身影,随着孩子们一声“接我来喽!老师再见!”,两三把笤帚在桌子上空划出一道道漂亮的弧线,优美地飞落到我的脚下。
桌上地下哗啦哗啦被我清理出一大片“秋叶”,我把桌椅对线码齐,把遗落的物品、翻乱的书柜整理一遍后,坐在空无一人的教室里“愤怒”地想办法。强制管理、建立规则,不是做不出来,只是不符合我的目的:我想让他们学会自觉地爱自己的生活、学会爱自己生活的环境。
把脚下的“钱”存到银行里,你将获得高额利息
银行家请过来,我有“钱”要存
又一个下午,在“管理班”一个男孩儿在我的“挟持”下,拎着一个漂亮的蓝色塑料桶,嘟嘟囔囔地在“深秋的树林”间转悠。
我拉着他走到一个座位前:
“请你把脚下的‘钱’存到我的银行里!”我指着讲台桌旁的蓝色垃圾箱说。我的声音大到全班都“不得不”听着。
“钱?什么钱?老师我没掉钱呀?”
“没有?你脚下明明那么多大额美元!怎么说没有呢!快存到我的银行里吧!”声音依旧大到让全班都听得见我们的对话。
“噢,您是说这些废纸吧?哈哈!哈哈!我存‘钱’,我存‘钱’!”
教室最后排的一个男孩儿听到我们的对话后,“噌”地一下蹦了个高儿:“哎呀,老师!我们脚底下踩着这么多美元啊,哈哈!”
“哈哈,我都成大款了!”
“嘿!把你的‘钱’给我!我要去存银行!”
教室里笑开了锅,但我希望孩子们能笑够两分钟以上。
孩子们哄笑的开始是对这小把戏的嘲讽,继而是好奇,接下来是兴奋、快乐和参与前的跃跃欲试;这笑声仿佛是火车头对接车厢时的轰然撞击声,一颗颗原本纯净可爱的小心灵在这轰然的撞击后,开始以一种轻松的、愉悦的情绪主动地参与到这小小的“游戏”活动中。
一个女孩儿手里团着刚做完手工剩下的一大把碎纸屑:“我这里有十万元钱要存银行!”
一个平时做值日百请不动的男孩儿努力搜寻到一条用过的消毒餐巾后高举着嚷道:“我的存折也要放到银行里保管!”
一时间,有几十个小脑袋东寻西找,几十双小手伸向课桌面、桌斗里、暖气片后面,还有座位下的地板上……教室里到处是高一声低一声的“我要存钱”。
被我“挟持”的男孩推了我一下:
“老师您走开吧,我知道怎么做了!”
“存钱!存钱,快点把你座位下的‘钱’存在这个蓝色银行里!”
十几分钟后,课桌上、孩子们的座位下、桌椅间的过道上干干净净。教室里显得整洁多了,坐在教室里的人也感觉舒心多了。
喧闹过后是平静。我想:应该在平淡中持之以恒地培养和巩固孩子们的良好观念和习惯,使他们学会爱。几天之后,我在“管理班”上“郑重”宣布:每次“管理班”可以有三到四个同学相互接替当“小银行家”,负责检查每个座位下是否清洁达标。
好奇的喧笑声没有了,代之是礼貌、幽默的一声声对话:
“您好,请您把不用的钱存到我的银行里,您将获得高额利息。”
“哎!银行家,请过来!我这里有钱要存!”
停滞在偏僻小站上的“列车”终于启动了,但它还需要不间断地获得加速度,才能保持平稳的运行。
几天后,所有的孩子都知道了:“银行家”当得好,可以把班级和姓名在老师那儿登记,事后不仅自己会得到表扬,而且也会为班级争得荣誉。
现在的“管理班”上,谁要争当“小银行家”,还得提前预约呢!
动画“默片”还在放,作业还在做,看书的、绘画的、做手工的孩子都在继续干着自己的事,不同的是,与以前比,教室里清洁、整齐多了。
但是,“小银行家”是否能尽职还时时需要老师“以身作则”,个别“储户”也还时常出现“有钱不存”的现象。
培育“爱心”的过程,还在继续着……
愉快的情感将会引导着孩子们去参与活动
孩子们为什么从“随便乱扔废弃物品”转而乐于“储蓄”呢?
因为他们中许多人,最初在公共场所,看到那些西装革履、挺胸昂首的“大人们”随意地把用过的废弃物品随手扔到地上却熟视无睹时,他们对这一社会事物的认知就受到了环境的左右:随手扔废弃物是正常的。而当他们看到那些大街上蒙头捂脸挥舞着扫帚的清洁工、那些蓬头垢面蹬着满载废品的三轮车夫时,一种“捡拾、整理废弃物不光彩”的观念便形成了。他们的认知出现了偏差,进而导致了他们行为的偏差。而与此同时,来自于学校的正面教育也影响着他们的观念,使他们明白了“不随便乱扔废弃物、清理废弃物可以使自己生存的环境美好、健康”的道理。那么两种并存的观念为什么前者占了上风呢?这是因为,实践活动本身比抽象的“说教”更能有效地培养、强化某一种情感,更能影响人的认识。
既然孩子们缺少一种培养这种正确认知的“活动”,那么我们就可以创设一种“活动”,一种能够使他们正确认识到“应该保护环境卫生”的“活动”,一种能使孩子们在其中获得愉快情感的“活动”。愉快的情感将会修正孩子们认知的偏差,从而使他们自觉地爱护自己生活的环境。
值得注意的是,在活动中要充分发挥词语的情感色彩:尽量用容易引起孩子们愉快情绪的词语代替一些说教意味较浓的词语,因为愉快的情感将会引导着孩子们去参与活动,而活动本身又将强化孩子们的正确认识。
这件事使我明白了:在孩子们的成长过程中,他们的认识过程始终会受到多方面的影响,有些是正面的,有些是负面的。在培养孩子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品行时,教育者应该多从强化他们的认知上发现契机。
栏目编辑/于 洪 (宋 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