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尚意志的男孩儿(1)
他叫王意强,高二学生,休学在家已有一年多,他在班主任介绍下来咨询。
第一次见面,他带着怀疑的目光审视着周围的一切,对我说:“我不相信你能帮助我。”
第一次来咨询,他漫不经心地走到我身后一棵梅花前说这花不好看,花瓣上有许多皱,跟蔫了似的。然后又说墙上挂的《咨询守则》让人看着不舒服,咨询室不该挂《守则》之类拘束人的东西,应挂一幅辽阔些的风景画,画中最好有扇窗,好让人有种透气的感觉。他在屋里来回走动,表现得满不在乎。
过了一会儿,他开始翻阅报纸,自言自语地说:“心理咨询能管用吗?”我反问道:“你说呢?”“我并不太相信心理咨询,只是在家无事,随便过来看看。”我跟他聊起了心理咨询在我国的发展状况以及咨询员的素质要求等,他听了有点儿意外:“咨询员素质要求这么高呀?”接下来,他主动聊起了弗洛伊德、尼采,以及金庸的小说、西方电影中的心理分析情节等等,似乎在考我。他不但知识面广,而且理解力强,我耐心地、充满兴趣地和他畅谈。
一个多小时后,谈话要结束时,他谈到了他自己。他说:“我找过好多医生,要么给我开个处方,要么对我说教一通。这几年的经历使我不再相信医学。我一直与人有种距离感,与你是刚认识,我对你没有信任感。我不能想像你仅仅通过谈话就能帮助我。”我说:“是的,我没有理由让你相信我,但我对你的坦言非常欣赏。”
第二次来访,他仍然对我不信任,但却对我说:“我很难受,但此时我有一种想跟你讲话的念头。”
几天以后,他又来到了咨询室。他说上次的谈话还算可以,但还是消除不掉对我的不信任感,也不相信自己还有什么希望。
“谈点儿童年趣事好吗?”我用轻松的语气把话题叉开。
“没什么趣事。小学四年级之后,我就把自己变成了学习的机器。原因吗,我不想谈。我时常感到一种莫名的力量阻止我面对正在谈论的问题。我现在跟你讨论,总觉得还有许多的心事放不下,这种力量太强,简直跟铁打的一般,我无能为力。要想思考你的话,就得不停地、非常吃力地跟那种力量做斗争,有一种被强迫的感觉。”
“你以前有过别的什么强迫感觉或行为吗?”
“唉……我不愿提这些。”停了很久,他用极小的声音说:“数过小木棒、花瓣、栅栏栏杆……你是不是说我有强迫症?”他突然急促地问。
“你怎么知道强迫症这个词儿?”我问。
“我看了好多有关心理疾病的书,但都没找到答案。”他的脸上写满了麻木与无奈,也不再期待我对他是否是强迫症的回答。
为了缓解他的阻抗,我转移了话题:“其实我上中学时也曾心理很不健康。”他抬起头看着我。“严重的自我否定使我身心俱疲,无心学习,跟家人的关系也十分僵……”我缓缓地讲述了自己中学时的心路历程。
他听着,表情非常抑郁,用手挡着眼睛,痛苦地说:“我很难受,但此时我有一种想跟你讲话的念头。”
沉默良久,他又说:“我父亲是个高级技工,他的几个弟兄都在农村,他是吃苦受累走出了黄土地。在我六岁时,要强的他把我接进城里,并告诉我,从农村出来很不容易,要好好学习,争气、争光。我为自己的家境自卑,很少和小朋友来往。小学三年级时,我读了一篇关于中科院一名女副院长的文章,说她小时候家里重男轻女,不让她上学,但她特别想上,母亲就说只要她总考第一,就让她上学。因此她比别人刻苦好几倍,总是以遥遥领先的成绩得第一。这个故事给了我很大的刺激。我暗下决心,好好学习,不负父母的厚望。我不仅学习好,书法、绘画、音乐、戏剧我都爱好。”
“小小年纪就那么有志气,又能全面发展,真难得!”我真诚地说。
他对我的称赞反应漠然,依旧沉浸在他的回忆中。稍停了一会儿后,他接着说:“升初中时,我在一千多名学生中考了第20名,我进一步要求自己更加刻苦地学习。结果入学后的第一次摸底考试,我就考了全年级第二名。于是我给自己订下一个目标,要在初中四年16次期中、期末考试中得16个全年级第一。初一的四次我实现了,但我不允许自己高兴,我时时告诫自己‘骄者必败’。初二有时考第一有时考第二,初三有时考第七、第八,我想这是暂时的困难,我一定要克服它,再考第一。我特欣赏尼采的话:迷信自我,崇尚意志。我相信人脑潜力很大,大科学家也只用了几分之一的论断。但以后就再未如愿。初四以后,我越来越觉得生活没意思,周围同学都那么肤浅俗气,我跟他们谈不拢。我干的每件事都得有意义才行。每次在决定一件事前总是左右考虑,有一种无法确定的感觉。比如来做心理咨询,是否要把问题和盘托出,觉得没法确定。”他开始沉默不语。我说:“没事,画张画吧。”结果他用了40多分钟,画了一只手,画得很生动、很传神,但给人第一感觉是很痛苦,似乎是在求救。画完画后他一直不说话,临走时他问:“现在你觉得我的问题在哪儿?”
我说:“因为信息不足,我还不能对你作全面的分析,但我觉得初中的那段经历可能是一个重要而直接的原因。长期的自我压力过大,对自己过高的期望引起的失望,把学生生活的完整概念偏狭地理解为仅仅是学业,而忽视要有强健的体魄、与人广泛的交往、能享受生活的种种乐趣等等,会使人身心都受影响。”
他边听边不住地点头,并说:“我恨这个教育制度,它压制了我的自由发展。”我接下来谈到鲁迅说过的一种育人思想“先野蛮其体魄,后文明其精神”,他说,一听到这句话,就觉得非常非常喜欢。
第三次来访,他看上去精神状态不错,我正为他的变化感到欣慰,他突然对我说:“我担心你会成为无数个为我治疗失败者中的一个。”
他第三次来咨询看上去精神不错,皮鞋擦得很亮,我及时就此表扬了他。他不好意思地笑了笑,慢慢地,他开始谈自己。“老师,上次咨询时,你谈到了自己高三的经历,我很难受,泪在眼里打圈儿。”他说,“小时候我很快乐,堂姐带我上山下河,爷爷为我做柳笛。可初一下学期开始感到思维混乱,难以自控,就像两支队伍在混战,直杀得两败俱伤,最后就出现一种瘫痪无力的思维状态,后来发展到不敢写东西,一写就像上了高速列车,没法刹住那种不停的重复性思维,非得跳车才行。可跳车多么恐惧呀!”他痛苦地说,“不过现在好多了。”
“什么时候最重,后来又是怎样减轻的?”
“你太急了,我不会短时间有起色,我不愿诉说以前的那些经历。你尽量别想干预我,我一旦觉出来,就会十分反感,我担心你会成为无数个为我治疗的失败者中的一个。”
他对外来干预的强烈反感让我感到吃惊。就这样不能急,也不能问。但我却有许多的疑惑。是什么促使他去拼命地学习?仅仅是父母教育给他的生存压力或是自幼即存的强烈的上进心?仅仅学习的焦虑就足以导致如此强烈的厌学?他为什么要那么严重地封闭自己,不交朋友,仅仅是农村孩子的自卑?也可能,但又不敢肯 (曾 莉)
第一次见面,他带着怀疑的目光审视着周围的一切,对我说:“我不相信你能帮助我。”
第一次来咨询,他漫不经心地走到我身后一棵梅花前说这花不好看,花瓣上有许多皱,跟蔫了似的。然后又说墙上挂的《咨询守则》让人看着不舒服,咨询室不该挂《守则》之类拘束人的东西,应挂一幅辽阔些的风景画,画中最好有扇窗,好让人有种透气的感觉。他在屋里来回走动,表现得满不在乎。
过了一会儿,他开始翻阅报纸,自言自语地说:“心理咨询能管用吗?”我反问道:“你说呢?”“我并不太相信心理咨询,只是在家无事,随便过来看看。”我跟他聊起了心理咨询在我国的发展状况以及咨询员的素质要求等,他听了有点儿意外:“咨询员素质要求这么高呀?”接下来,他主动聊起了弗洛伊德、尼采,以及金庸的小说、西方电影中的心理分析情节等等,似乎在考我。他不但知识面广,而且理解力强,我耐心地、充满兴趣地和他畅谈。
一个多小时后,谈话要结束时,他谈到了他自己。他说:“我找过好多医生,要么给我开个处方,要么对我说教一通。这几年的经历使我不再相信医学。我一直与人有种距离感,与你是刚认识,我对你没有信任感。我不能想像你仅仅通过谈话就能帮助我。”我说:“是的,我没有理由让你相信我,但我对你的坦言非常欣赏。”
第二次来访,他仍然对我不信任,但却对我说:“我很难受,但此时我有一种想跟你讲话的念头。”
几天以后,他又来到了咨询室。他说上次的谈话还算可以,但还是消除不掉对我的不信任感,也不相信自己还有什么希望。
“谈点儿童年趣事好吗?”我用轻松的语气把话题叉开。
“没什么趣事。小学四年级之后,我就把自己变成了学习的机器。原因吗,我不想谈。我时常感到一种莫名的力量阻止我面对正在谈论的问题。我现在跟你讨论,总觉得还有许多的心事放不下,这种力量太强,简直跟铁打的一般,我无能为力。要想思考你的话,就得不停地、非常吃力地跟那种力量做斗争,有一种被强迫的感觉。”
“你以前有过别的什么强迫感觉或行为吗?”
“唉……我不愿提这些。”停了很久,他用极小的声音说:“数过小木棒、花瓣、栅栏栏杆……你是不是说我有强迫症?”他突然急促地问。
“你怎么知道强迫症这个词儿?”我问。
“我看了好多有关心理疾病的书,但都没找到答案。”他的脸上写满了麻木与无奈,也不再期待我对他是否是强迫症的回答。
为了缓解他的阻抗,我转移了话题:“其实我上中学时也曾心理很不健康。”他抬起头看着我。“严重的自我否定使我身心俱疲,无心学习,跟家人的关系也十分僵……”我缓缓地讲述了自己中学时的心路历程。
他听着,表情非常抑郁,用手挡着眼睛,痛苦地说:“我很难受,但此时我有一种想跟你讲话的念头。”
沉默良久,他又说:“我父亲是个高级技工,他的几个弟兄都在农村,他是吃苦受累走出了黄土地。在我六岁时,要强的他把我接进城里,并告诉我,从农村出来很不容易,要好好学习,争气、争光。我为自己的家境自卑,很少和小朋友来往。小学三年级时,我读了一篇关于中科院一名女副院长的文章,说她小时候家里重男轻女,不让她上学,但她特别想上,母亲就说只要她总考第一,就让她上学。因此她比别人刻苦好几倍,总是以遥遥领先的成绩得第一。这个故事给了我很大的刺激。我暗下决心,好好学习,不负父母的厚望。我不仅学习好,书法、绘画、音乐、戏剧我都爱好。”
“小小年纪就那么有志气,又能全面发展,真难得!”我真诚地说。
他对我的称赞反应漠然,依旧沉浸在他的回忆中。稍停了一会儿后,他接着说:“升初中时,我在一千多名学生中考了第20名,我进一步要求自己更加刻苦地学习。结果入学后的第一次摸底考试,我就考了全年级第二名。于是我给自己订下一个目标,要在初中四年16次期中、期末考试中得16个全年级第一。初一的四次我实现了,但我不允许自己高兴,我时时告诫自己‘骄者必败’。初二有时考第一有时考第二,初三有时考第七、第八,我想这是暂时的困难,我一定要克服它,再考第一。我特欣赏尼采的话:迷信自我,崇尚意志。我相信人脑潜力很大,大科学家也只用了几分之一的论断。但以后就再未如愿。初四以后,我越来越觉得生活没意思,周围同学都那么肤浅俗气,我跟他们谈不拢。我干的每件事都得有意义才行。每次在决定一件事前总是左右考虑,有一种无法确定的感觉。比如来做心理咨询,是否要把问题和盘托出,觉得没法确定。”他开始沉默不语。我说:“没事,画张画吧。”结果他用了40多分钟,画了一只手,画得很生动、很传神,但给人第一感觉是很痛苦,似乎是在求救。画完画后他一直不说话,临走时他问:“现在你觉得我的问题在哪儿?”
我说:“因为信息不足,我还不能对你作全面的分析,但我觉得初中的那段经历可能是一个重要而直接的原因。长期的自我压力过大,对自己过高的期望引起的失望,把学生生活的完整概念偏狭地理解为仅仅是学业,而忽视要有强健的体魄、与人广泛的交往、能享受生活的种种乐趣等等,会使人身心都受影响。”
他边听边不住地点头,并说:“我恨这个教育制度,它压制了我的自由发展。”我接下来谈到鲁迅说过的一种育人思想“先野蛮其体魄,后文明其精神”,他说,一听到这句话,就觉得非常非常喜欢。
第三次来访,他看上去精神状态不错,我正为他的变化感到欣慰,他突然对我说:“我担心你会成为无数个为我治疗失败者中的一个。”
他第三次来咨询看上去精神不错,皮鞋擦得很亮,我及时就此表扬了他。他不好意思地笑了笑,慢慢地,他开始谈自己。“老师,上次咨询时,你谈到了自己高三的经历,我很难受,泪在眼里打圈儿。”他说,“小时候我很快乐,堂姐带我上山下河,爷爷为我做柳笛。可初一下学期开始感到思维混乱,难以自控,就像两支队伍在混战,直杀得两败俱伤,最后就出现一种瘫痪无力的思维状态,后来发展到不敢写东西,一写就像上了高速列车,没法刹住那种不停的重复性思维,非得跳车才行。可跳车多么恐惧呀!”他痛苦地说,“不过现在好多了。”
“什么时候最重,后来又是怎样减轻的?”
“你太急了,我不会短时间有起色,我不愿诉说以前的那些经历。你尽量别想干预我,我一旦觉出来,就会十分反感,我担心你会成为无数个为我治疗的失败者中的一个。”
他对外来干预的强烈反感让我感到吃惊。就这样不能急,也不能问。但我却有许多的疑惑。是什么促使他去拼命地学习?仅仅是父母教育给他的生存压力或是自幼即存的强烈的上进心?仅仅学习的焦虑就足以导致如此强烈的厌学?他为什么要那么严重地封闭自己,不交朋友,仅仅是农村孩子的自卑?也可能,但又不敢肯 (曾 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