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02年第7期 > 正文
编号:13200340
心理辅导活动课
http://www.100md.com 2002年3月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2年第7期
     心理辅导活动课又称体验式心理辅导课,是在学生人人参与的共同活动中,教师协助学生不断地在情感体验中,经历“认知—行动(交往)—再认知—体验—新认知”螺旋式上升的心理适应及矫正过程,从而达到辅导目的的心理辅导课程模式。

    心理辅导活动课是以群体动力学、心理干预理论以及现代活动课为主要依据的新型课程,它着眼于人与人的相互关系。马克思指出:“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活动课程能够发挥人与人之间的双向互动的群体动力效应。同时,也能通过积极的情绪体验,让学生在活动中找到自己的个性,塑造、发展自我。

    活动课程可以分为两种主要形式。一是课内心理辅导活动课,二是课外社会实践活动课。课内心理辅导活动课以班级为基本形式,以学生小组讨论为中心环节,以“席地而座”或“圆桌会议”取代“秧田式”座位,给每个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以活动为主,引导学生“做中学”、“活动中调整”。

    课外社会实践活动课其目的是让学生走向社会,在广阔的社会大课堂中体验人生价值,提高自己的人格水平,不断增强自信心,使个人的潜能得以进一步发挥。

    课内心理辅导活动课可采用情意教学模式,即在辅导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的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情绪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辅导内容,进而使学生心理得到充分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两种活动课模式都要体现一定的育人目标:努力对学生的成长进行积极的、有计划的干预,从而推动学生各方面——个人的、社会的、情感的、生活的、道德的、认知的、审美的等各方面发展,并促进这些方面综合统一到个人的生活方式之中,同时要完成一定的学习内容,要继承人类基本文化成果。在组织和选择内容时,要以适合学生心理年龄特征为出发点,以学生成长需要为依据,使课程内容具有针对性。 (易三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