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 中小学生心理特点与心理健康教育(2)
维持终身。中学生友谊的破坏是由于吹毛求疵,对人要求过严造成的,它表明中学生的思想认识开始复杂起来,但处理问题又很简单。
6 中学生高级情感的发展
①道德感的发展 中学生的道德感的发展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水平及层次,从产生道德感的条件或形式上来看,主要是以内部的、主动的、自觉意识到的道德理论、道德标准为指导而产生的。同时,对道德的行为原则有了越来越深刻的认识,开始能用道德准则去评价自己和别人的行为。因此,他们的道德行为就更加自觉、深刻,形成了一种与道德观点、道德行为、道德情感相联系的信念。
②理智感的发展 中学生的理智感是与人的认识活动、认识兴趣是否得到满足相联系的情感。中学生随着学习内容向纵深发展,以及对个体能力的意识,对学科的兴趣越来越稳定,并与以后的职业选择、志向确定联系起来。中学生理智感最突出的特点是产生那些跟稳定的、深刻的认识、兴趣相联系的情绪体验以及与智力活动的一般发展有关的情绪体验。中学生的求知欲非常强烈,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既进行认知性的学习,也进行情感性的学习,两者相辅相成。
③美感的发展 中学生对美的体验不仅与具体事物形象相联系,而且能欣赏一定的、概括的艺术美,不仅形成了与理解并评价艺术作品所描绘的现实有关的情绪体验,并拥有了一定的艺术鉴赏能力。
(二)中学生个性发展特点
中学阶段(尤其是高中阶段)是人的个性趋于定型的阶段。中学生的个性发展特点如下:
1 中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在增强,对于别人的评价十分敏感,好斗好胜,但思维的片面性很大,容易偏激,容易动摇
2 中学生热情,重感情,但情绪情感有极大的波动性,激情常占有相当地位
3 中学生的意志特征也在发展,但在克服困难中毅力还不够,往往把坚定与执拗,勇敢与蛮干,无畏与冒险混同起来
4 中学生精力充沛,能力也在提高,但性格尚未最后定型,尚未找到正确的活动途径
在中学阶段,学生的性格还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因此,学校要十分重视这个年龄段学生性格的培养。培养中学生良好的个性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培养中学生必须对事物或现象有一定的认识,注重他们性格中理智特征的发展。如有些中学生有着宏大的理想,但是做作业十分草率,学习不肯下工夫,不了解理想与现实的联系。
②创造条件,让学生实际体验有价值的情感,多积累积极的情感体验,注重情感特征的发展。
③树立榜样,创设中学生集体舆论和社会舆论,对中学生个性和情感的发展,尤其是道德感和理智感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④重视艺术课的教育,培养中学生对艺术、文艺作品的兴趣。
⑤注重中学生性格的意志特征和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的发展。
(三)中学生品德发展特点
随着中学生身体发育不断成熟和中学阶段活动内容的更新,中学生的品德日趋成熟。总体看,它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 中学生能独立自觉地按照道德准则来调节行为
2 中学生的道德信念在道德动机中占据相当地位
3 中学生的品德心理中自我意识成分明显
4 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
5 中学生品德发展与世界观形成趋于一致
6 中学生品德结构的组织形式逐渐完善
(四)中学生社会性发展特点
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相比,中学生的心理带有更大的社会性。如果说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更多地依赖于心理的成熟和家庭、学校环境的影。向,那么中学生的心理发展及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则更多地取决于社会和环境以及伙伴关系的影响。
中学阶段是理想、动机和兴趣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是世界观从萌芽到形成的重要阶段,是品德发展和行为选择的重要阶段。榜样、同伴、人际交往、社会舆论、家庭环境以及社会风气等将对中学生良好的品德或不良品德的形成产生巨大的影响作用。理想、动机、兴趣、世界观和人生观等个体意识倾向性,是中学生心理与行为的重要动力系统。
从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来看,儿童青少年自我意识发展中评价能力的发展,是个体社会性发展的标志。我国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青少年评价能力的发展阶段为:模仿性评价一道德性评价一内在性评价一全面性评价。其内容是:
1 4~7岁,学前后期到小学初期:以成人评价为依据,对个别事物某些方面的外部表现作出评价。
2 8~11岁,小学中期到小学后期:自我评价的独立性和依据道德标准进行评价的原则性明显增强。
3 12~17岁,初中至高中:由外部行为评价转向自觉地对别人、对自己的内在品质和内心世界作出评价。
4 18岁以后,升学或者就业:表现出接近成熟的阶段,较全面地对自己、对别人作出评价。
中学生的思想比较敏感,有时比小学生和成年人更容易产生变革现实的愿望,然而中学生也容易走另一个极端。品德不良往往容易出现在中学阶段,青少年的违法犯罪率,在总数中所占比例最高;心理疾病的发病率,从中学阶段起,开始逐年增高,青春期是精神病发病的高峰阶段。因此,中学生在这一阶段的发展中既包含了积极内容,也容易产生消极的因素。
总之,中学生社会性的发展水平,是在动荡中、矛盾中不断提高,是在问题的不断产生又不断解决、再产生再解决的过程中向前发展的。这个年龄阶段的心理状况很不稳定,可塑性大。因此,中学生的教育和培养工作,在整个教育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栏目编辑/于 洪 (曲连坤 傅 荣 王玉霞)
6 中学生高级情感的发展
①道德感的发展 中学生的道德感的发展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水平及层次,从产生道德感的条件或形式上来看,主要是以内部的、主动的、自觉意识到的道德理论、道德标准为指导而产生的。同时,对道德的行为原则有了越来越深刻的认识,开始能用道德准则去评价自己和别人的行为。因此,他们的道德行为就更加自觉、深刻,形成了一种与道德观点、道德行为、道德情感相联系的信念。
②理智感的发展 中学生的理智感是与人的认识活动、认识兴趣是否得到满足相联系的情感。中学生随着学习内容向纵深发展,以及对个体能力的意识,对学科的兴趣越来越稳定,并与以后的职业选择、志向确定联系起来。中学生理智感最突出的特点是产生那些跟稳定的、深刻的认识、兴趣相联系的情绪体验以及与智力活动的一般发展有关的情绪体验。中学生的求知欲非常强烈,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既进行认知性的学习,也进行情感性的学习,两者相辅相成。
③美感的发展 中学生对美的体验不仅与具体事物形象相联系,而且能欣赏一定的、概括的艺术美,不仅形成了与理解并评价艺术作品所描绘的现实有关的情绪体验,并拥有了一定的艺术鉴赏能力。
(二)中学生个性发展特点
中学阶段(尤其是高中阶段)是人的个性趋于定型的阶段。中学生的个性发展特点如下:
1 中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在增强,对于别人的评价十分敏感,好斗好胜,但思维的片面性很大,容易偏激,容易动摇
2 中学生热情,重感情,但情绪情感有极大的波动性,激情常占有相当地位
3 中学生的意志特征也在发展,但在克服困难中毅力还不够,往往把坚定与执拗,勇敢与蛮干,无畏与冒险混同起来
4 中学生精力充沛,能力也在提高,但性格尚未最后定型,尚未找到正确的活动途径
在中学阶段,学生的性格还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因此,学校要十分重视这个年龄段学生性格的培养。培养中学生良好的个性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培养中学生必须对事物或现象有一定的认识,注重他们性格中理智特征的发展。如有些中学生有着宏大的理想,但是做作业十分草率,学习不肯下工夫,不了解理想与现实的联系。
②创造条件,让学生实际体验有价值的情感,多积累积极的情感体验,注重情感特征的发展。
③树立榜样,创设中学生集体舆论和社会舆论,对中学生个性和情感的发展,尤其是道德感和理智感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④重视艺术课的教育,培养中学生对艺术、文艺作品的兴趣。
⑤注重中学生性格的意志特征和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的发展。
(三)中学生品德发展特点
随着中学生身体发育不断成熟和中学阶段活动内容的更新,中学生的品德日趋成熟。总体看,它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 中学生能独立自觉地按照道德准则来调节行为
2 中学生的道德信念在道德动机中占据相当地位
3 中学生的品德心理中自我意识成分明显
4 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
5 中学生品德发展与世界观形成趋于一致
6 中学生品德结构的组织形式逐渐完善
(四)中学生社会性发展特点
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相比,中学生的心理带有更大的社会性。如果说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更多地依赖于心理的成熟和家庭、学校环境的影。向,那么中学生的心理发展及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则更多地取决于社会和环境以及伙伴关系的影响。
中学阶段是理想、动机和兴趣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是世界观从萌芽到形成的重要阶段,是品德发展和行为选择的重要阶段。榜样、同伴、人际交往、社会舆论、家庭环境以及社会风气等将对中学生良好的品德或不良品德的形成产生巨大的影响作用。理想、动机、兴趣、世界观和人生观等个体意识倾向性,是中学生心理与行为的重要动力系统。
从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来看,儿童青少年自我意识发展中评价能力的发展,是个体社会性发展的标志。我国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青少年评价能力的发展阶段为:模仿性评价一道德性评价一内在性评价一全面性评价。其内容是:
1 4~7岁,学前后期到小学初期:以成人评价为依据,对个别事物某些方面的外部表现作出评价。
2 8~11岁,小学中期到小学后期:自我评价的独立性和依据道德标准进行评价的原则性明显增强。
3 12~17岁,初中至高中:由外部行为评价转向自觉地对别人、对自己的内在品质和内心世界作出评价。
4 18岁以后,升学或者就业:表现出接近成熟的阶段,较全面地对自己、对别人作出评价。
中学生的思想比较敏感,有时比小学生和成年人更容易产生变革现实的愿望,然而中学生也容易走另一个极端。品德不良往往容易出现在中学阶段,青少年的违法犯罪率,在总数中所占比例最高;心理疾病的发病率,从中学阶段起,开始逐年增高,青春期是精神病发病的高峰阶段。因此,中学生在这一阶段的发展中既包含了积极内容,也容易产生消极的因素。
总之,中学生社会性的发展水平,是在动荡中、矛盾中不断提高,是在问题的不断产生又不断解决、再产生再解决的过程中向前发展的。这个年龄阶段的心理状况很不稳定,可塑性大。因此,中学生的教育和培养工作,在整个教育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栏目编辑/于 洪 (曲连坤 傅 荣 王玉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