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小学生课堂注意力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它是大家都熟悉的一种心理现象,平时人们常说的“聚精会神”、“精力集中”等词语都描述的是注意的状态。注意是认识的警卫,智力活动的组织者,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必要前提和向导。根据注意的产生和保持有无目的性及需要意志努力程度的不同,可以把注意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小学生注意的特点是无意注意占优势,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极容易被一些新鲜刺激所吸引。这时期小学生的有意注意也在发展,但不够完善,需要培养。
英国教育家约翰·洛克说:“教师的最大的技巧在于集中与保持学生的注意。”那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如何抓住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培养小学生课堂注意力,让他们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呢?
一、抓住一堂课最佳时间,把握学生注意力
人处在注意状态时,他的心理活动总是指向于一定对象,并使认识在一定时间内始终集中在该对象上,而抑制与此无关的活动,这就是注意的指向性的集中性特点。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心理指向和集中于某一特定对象时,大脑皮层相应区域就产生一个优势兴奋中心。如果注意集中,则大脑中只有一个兴奋中心,并且这个兴奋中心有稳定的节奏。
在对儿童的研究中表明:7~10岁儿童连续注意时间约20分钟,10~12岁儿童连续注意时间约25分钟。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紧扣小学生连续注意的最佳时间,讲解重点和难点。
例如:在教授《詹天佑》一课时,我首先出示詹天佑画像,然后直奔重点、难点,教授“开凿隧道”和“设计‘人’字型线路”部分。这样合理利用“黄金时间”解决主要矛盾,促进次要矛盾的转化,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听课,掌握知识。
二、变换内容和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疲劳是大脑皮层的一种保护性抑制。当人长时间以同一种方式从事一项工作时,如果长期得不到休息,疲劳就会积累,使大脑产生保护性抑制,从而影响注意的集中。为了不使大脑皮层过于疲劳,有效的办法就是变换活动的内容和方式,避免较长时间从事一项活动。在课堂教学中,采用这种方法有利于学生听课注意力的提高。小学语文教材几乎每课都配有再现主要内容的插图。我在教学时不让学生图文对照地读,而是让学生由图复述课文,或由文字想像图画,或让学生依照文章内容作画。
如教授《詹天佑》一课中“开凿隧道”部分时,我让学生根据课文中的文字描述,画出“八达岭隧道”和“居庸关隧道”开凿方法,再让两个学生在黑板上画,学生自己一边画,一边看黑板前的同学画,注意力高度集中。
人的大脑由左右两个半球组成。左半球主要担负着语言、逻辑推理等功能,右半球则担负着视图、音乐、空间知觉等功能。
在课堂教学中电教手段的运用是协调左、右脑功能,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效方法之一。例如:教授《庐山的云雾》、《记金华的双龙洞》等课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边听录音边看录像,同时教师伴以讲解,让学生很快进入文章的角色,在愉快的乐声和动人的画面中,聚精会神地听、看,理解课文内容。
三、开展小组讨论,增强群体的注意力
心理学实验表明:许多人在一起共做一件事情时,可以促进、提高个人的活动(学习与工作)效率。讨论作为一个群体活动,有利于群体成员集思广益,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把全班学生根据学习水平分成若干小组,每小组4~6人,然后针对课文中一些关键问题,开展小组讨论。
如我在教授《菩萨兵》最后一小节时,有的学生质疑:藏族同胞称红军战土为“菩萨兵”,称朱德为“菩萨司令”,那“菩萨兵”还包括朱德司令吗?这时,我引导学生分组展开讨论。“蓬生麻中,不扶而直。”注意力薄弱的学生在集体的激励和督促下,听课的注意力增强了。
四、合理组织教学,唤起学生的注意力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只有激发了学习兴趣,才能使学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才能有高度的注意力。”从听课注意力的培养角度看,上课伊始,教师就应抓住学生的心,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教学内容上。
如教授《再见了,亲人》一课时,我故意把文章的标题写成《亲人,再见了》,让学生发现其中的错误,诱导学生去读书,理解标题的含义,整体感知文章主要内容。
课堂教学直观教具的运用是激发学生兴趣,从而增强学生无意注意的“添加剂”。如教授《恐龙》一课时,我在讲到恐龙的种类及其特点时,出示了大量的恐龙玩具,让学生们辨认,学生兴趣盎然。
课堂即将结束的几分钟是教师对一节课做总结的时候,也是学生注意力最易分散之时,教师不应草草收尾,而应该给学生留下想像的空间,设置“欲知余情,且听下回分解”的悬念,为下堂课学生能够集中注意力听课奠定基础。
五、知行统一,凝结注意力
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的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它是人们完成学习、工作的必要条件。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有意注意是十分必要的。值得注意的是,当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还不发达的时候,孤立地进行智力活动,往往不易保持有意注意。只有做到知行统一,把认识和实践活动统一起来,才能有效解决问题。
如在教授童话、寓言等有故事情节的课文时,教师可让学生分角色表演故事情节。像《少年闰土》、《争论的故事》等人物对话鲜明的文章,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奴隶英雄》、《乌鸦狐狸》等课文可以让学生上台来表演,这样“演员”和“观众”全部进入角色,“演员”聚精会神地演,“观众”专心致志地听、看、悟,对文章情节就会有一个深刻的理解。
小学语文教学要让学生有充分的读书实践是勿庸质疑的。边读,边想,边质疑;反边来再一边读、一边想、一边画,解疑。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读书——质疑——读书——解疑”的实践过程,既调动了学生的动口、动脑、动手的能力,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有意注意。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对小学生注意力培养是重要的和必要的,也是有方法可循的。通过训练,不仅能提高学生课堂注意力,也能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栏目编辑/于 洪 (茆乔筠)
英国教育家约翰·洛克说:“教师的最大的技巧在于集中与保持学生的注意。”那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如何抓住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培养小学生课堂注意力,让他们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呢?
一、抓住一堂课最佳时间,把握学生注意力
人处在注意状态时,他的心理活动总是指向于一定对象,并使认识在一定时间内始终集中在该对象上,而抑制与此无关的活动,这就是注意的指向性的集中性特点。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心理指向和集中于某一特定对象时,大脑皮层相应区域就产生一个优势兴奋中心。如果注意集中,则大脑中只有一个兴奋中心,并且这个兴奋中心有稳定的节奏。
在对儿童的研究中表明:7~10岁儿童连续注意时间约20分钟,10~12岁儿童连续注意时间约25分钟。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紧扣小学生连续注意的最佳时间,讲解重点和难点。
例如:在教授《詹天佑》一课时,我首先出示詹天佑画像,然后直奔重点、难点,教授“开凿隧道”和“设计‘人’字型线路”部分。这样合理利用“黄金时间”解决主要矛盾,促进次要矛盾的转化,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听课,掌握知识。
二、变换内容和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疲劳是大脑皮层的一种保护性抑制。当人长时间以同一种方式从事一项工作时,如果长期得不到休息,疲劳就会积累,使大脑产生保护性抑制,从而影响注意的集中。为了不使大脑皮层过于疲劳,有效的办法就是变换活动的内容和方式,避免较长时间从事一项活动。在课堂教学中,采用这种方法有利于学生听课注意力的提高。小学语文教材几乎每课都配有再现主要内容的插图。我在教学时不让学生图文对照地读,而是让学生由图复述课文,或由文字想像图画,或让学生依照文章内容作画。
如教授《詹天佑》一课中“开凿隧道”部分时,我让学生根据课文中的文字描述,画出“八达岭隧道”和“居庸关隧道”开凿方法,再让两个学生在黑板上画,学生自己一边画,一边看黑板前的同学画,注意力高度集中。
人的大脑由左右两个半球组成。左半球主要担负着语言、逻辑推理等功能,右半球则担负着视图、音乐、空间知觉等功能。
在课堂教学中电教手段的运用是协调左、右脑功能,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效方法之一。例如:教授《庐山的云雾》、《记金华的双龙洞》等课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边听录音边看录像,同时教师伴以讲解,让学生很快进入文章的角色,在愉快的乐声和动人的画面中,聚精会神地听、看,理解课文内容。
三、开展小组讨论,增强群体的注意力
心理学实验表明:许多人在一起共做一件事情时,可以促进、提高个人的活动(学习与工作)效率。讨论作为一个群体活动,有利于群体成员集思广益,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把全班学生根据学习水平分成若干小组,每小组4~6人,然后针对课文中一些关键问题,开展小组讨论。
如我在教授《菩萨兵》最后一小节时,有的学生质疑:藏族同胞称红军战土为“菩萨兵”,称朱德为“菩萨司令”,那“菩萨兵”还包括朱德司令吗?这时,我引导学生分组展开讨论。“蓬生麻中,不扶而直。”注意力薄弱的学生在集体的激励和督促下,听课的注意力增强了。
四、合理组织教学,唤起学生的注意力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只有激发了学习兴趣,才能使学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才能有高度的注意力。”从听课注意力的培养角度看,上课伊始,教师就应抓住学生的心,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教学内容上。
如教授《再见了,亲人》一课时,我故意把文章的标题写成《亲人,再见了》,让学生发现其中的错误,诱导学生去读书,理解标题的含义,整体感知文章主要内容。
课堂教学直观教具的运用是激发学生兴趣,从而增强学生无意注意的“添加剂”。如教授《恐龙》一课时,我在讲到恐龙的种类及其特点时,出示了大量的恐龙玩具,让学生们辨认,学生兴趣盎然。
课堂即将结束的几分钟是教师对一节课做总结的时候,也是学生注意力最易分散之时,教师不应草草收尾,而应该给学生留下想像的空间,设置“欲知余情,且听下回分解”的悬念,为下堂课学生能够集中注意力听课奠定基础。
五、知行统一,凝结注意力
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的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它是人们完成学习、工作的必要条件。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有意注意是十分必要的。值得注意的是,当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还不发达的时候,孤立地进行智力活动,往往不易保持有意注意。只有做到知行统一,把认识和实践活动统一起来,才能有效解决问题。
如在教授童话、寓言等有故事情节的课文时,教师可让学生分角色表演故事情节。像《少年闰土》、《争论的故事》等人物对话鲜明的文章,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奴隶英雄》、《乌鸦狐狸》等课文可以让学生上台来表演,这样“演员”和“观众”全部进入角色,“演员”聚精会神地演,“观众”专心致志地听、看、悟,对文章情节就会有一个深刻的理解。
小学语文教学要让学生有充分的读书实践是勿庸质疑的。边读,边想,边质疑;反边来再一边读、一边想、一边画,解疑。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读书——质疑——读书——解疑”的实践过程,既调动了学生的动口、动脑、动手的能力,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有意注意。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对小学生注意力培养是重要的和必要的,也是有方法可循的。通过训练,不仅能提高学生课堂注意力,也能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栏目编辑/于 洪 (茆乔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