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02年第9期 > 正文
编号:13200281
别让孩子的心灵被冷漠吞噬
http://www.100md.com 2002年3月2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2年第9期
     最近在与学生家长的交流中,有位家长向我反映了一个情况:她的儿子以前性格活泼开朗,双休日回到家中,总爱和父母谈谈一周以来自己在校的学习和生活。可自从上网以后,她觉得儿子越来越陌生了,放学回到家后不再与父母交流、谈心,往往打个招呼就回到自己房间去,在电脑前一坐就几个小时。眼看着儿子日益淡漠的眼神和形同路人的举止,她说也不是骂也不是。

    后来我一打听,学生中类似那个孩子这样的情况还为数不少,有的甚至双休日整日泡在网吧里,不思茶饭,通宵达旦。

    近几年来,随着计算机产业的发展,网络普及率越来越高,网络已经走向学校,走向家庭。不可否认,互联网庞大的信息量和充分的开放性为人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信息冲击,网上有着丰富的内容,包括新闻、最新技术、BBS、电子邮件等。一些优秀的教育网站,如“中国学生网”、“中国少年雏鹰网”、“洪恩在线”等为青少年学习、交流以及娱乐提供了更为宽广的平台。

    但是网络的迅猛发展也给人们带来了许多隐患。据报道,美国社会中,电脑使用时间中的85%是用来玩游戏的。我国也有类似的调查,据一项最新调查报告显示,中小学生上网比例达81.3%,比成年人高出22个百分点,有7成学生网民沉湎于网上聊天室。网络中丰富多彩的游戏和信息极大地激发了中小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使他们身不由己,欲罢不能。

    可长此以往,他们不仅身体吃不消,在心理上也会产生一系列变异。

    心理学家担心在网络和电脑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人会患上“情感冷漠症”,表现为:对外界刺激缺乏相应的情感反应,对亲友冷淡,对周围事物失去兴趣,面部表情呆板,内心体验缺乏,严重时对一切都漠不关心。电脑导致的情感冷漠与普通的冷漠还有所不同。一般的冷漠可能是由于精神疾病引起的,而这种冷漠可以说是由电脑引起的,患者不是对所有东西失去兴趣,而是把这些兴趣都转移到了网络世界之中。

    电脑导致的“情感冷漠症”对成年人来说也同样具有危害性,需要引起重视。人们一旦形成对电脑的心理依赖,会出现一种类似上瘾的症状,对别的事物完全失去兴趣,社交圈缩小,沉浸在虚幻世界中不能自拔。

    对于身心尚处于不稳定阶段的青少年学生来说,尤其要小心这种“病毒”的不攻自人,以免它破坏原有的生活秩序。

    那么,如何避免青少年的“情感冷漠”呢?笔者认为应该从几个方面人手:

    一、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对话

    不少中小学生除了做功课,就是和电脑打交道,逐渐养成了沉默寡言、独来独往的习惯,进而出现心理障碍,使交际能力得不到培养。专家们呼吁,家长应该多与孩子交流,鼓励孩子说出心里话;学校应多组织对话、交流研讨会等,引导学生正确合理地利用电脑,安排好学习生活时间。

    二、严格控制网络

    国家相关部门应尽快制定对网站的各种监管政策,对网吧这样的公众上网场所要加强治理力度。

    我推荐在学生上网场所使用学生专用浏览器。如有的公司设计了“学生浏览器”软件,不仅包含IE的全部功能,还实现了“不良网站全封堵、游戏网站能限制、上网聊天都禁止、上网时间可设定”,以解除学校和家长对学生上网的担忧。

    此外,有的软件还内嵌了“学生搜索引擎”,开辟了内容精挑细选、丰富生动的学生窗口,为学生上网提供了最佳向导,并为学生提供了持续、动态的网络服务。

    三、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吸引学生

    如我校经常组织篮球、足球、跳绳、拔河、小报制作、网页设计等竞赛活动,充实了学生的课余生活。

    我校每学期还为学生开辟生态旅游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国际、国内各种文化交流活动。这些活动对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大有裨益。

    在当前倡导素质教育的时候,家庭、教育部门和网络管理部门要对网络给青少年学生带来的心理问题予以足够重视,只有多方合力,才能增强青少年学生应对虚拟世界的心理防御能力,避免网络的消极影响。

    栏目编辑/于 洪 (徐积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