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02年第10期 > 正文
编号:13200264
第四部分 中小学生学习心理指导(2)
http://www.100md.com 2002年4月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2年第10期
     需要牢记的内容,可以循环,轮换作为开头或结尾。⑥过度记忆法。即在刚好记住的时候,再多记几遍,以争取最佳的识记和保持的效果。心理学家的实验表明,学习程度达到150%时记忆效果最好,即保持率较高,超过150%时,则效果并不随之再显著增长。⑦交替记忆法。这里包括:A读、思、练习的不同学习方式要交替使用,口、眼、手、脑协同使用。时而背诵记忆,时而回忆记忆,时而运算记忆,时而改错记忆,时而争论记忆,时而抄写记忆,当然以眼、耳、口、手、脑协同记忆的效果最好。B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内容与以逻辑思维为主的内容要交替进行,文理科要相间、穿插,使大脑不同区域的兴奋点相互转移。C学习时间要间隔,学习与休息、学习与锻炼要交替进行。D内贮记忆与外贮记忆交替。内贮记忆主要指以大脑为仓库,外贮主要指利用资料和工具书,做卡片、剪贴、摘抄进行记忆。⑧谐音记忆法。谐音记忆法和比喻记忆法、歌诀记忆法、韵律记忆怯、编写故事记忆法、改错记忆法都是趣味记忆法的一种。谐音记忆就是把单调枯燥的数字、公式、内容,通过谐音换成一句有意思的短语来记忆。⑨理解记忆法。俗话说:“强记不如善悟”,就是说理解是记忆的基础。它是利用知识的意义,联系“是什么”、 “为什么”、 “怎么样”这三个问题后的记忆。⑩简化记忆方法。即对识记材料的关键部分进行提炼、综合,使其成为一个或一组简明扼要的“信息符号”,以便于大脑接收、储存和提取。它具有直观性、概括性、条理性三个特点,可以做到纲举目张: 规律记忆法。分析识记材料的规律,找出知识间内容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以提高记忆的效率。

    (2)记忆的诀窍。①及时复习。心理学家艾宾浩斯从实验中发现了遗忘曲线。它表明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一般所学知识在一小时后遗忘55.8%,一天后遗忘66.3%,一周后遗忘74.6%,一月后遗忘78.9%。根据这个规律,所学的知识一定要及时复习。②尝试回忆法。此法就是不看材料,而是凭自己的回忆,自己先考自己,把所学知识在头脑中“过一次电影”,默想或默述一遍,然后再对照材料,把漏的、错的、忘的部分补记。实验证明,用于尝试回忆的时间越多,记忆的效率越高,但尝试回忆必须及时。③归纳检索记忆法(或信息编码记忆法)。首先对获得的知识要进行检索、编码,然后再合理地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这样既便于储存、保持,又便于检索应用。④小结记忆法。小结是一个由“厚”到“薄”的经过系统化、概括化形成自己知识体系的过程。小结的方法很多,如提纲式、提要式、图表式、关系式,也可用公式加以归纳,用图像曲线加以说明。这些方法使知识既便于保持,又便于回忆。⑤记忆再生法。即使忘掉了也能通过某种线索回忆起来,这就是联想回忆法。为了使联想有效,故在形成记忆时要有意识地造成某些回忆线索。如接近联想法,自测复习记忆法,教学相长法(它是利用教别人知识的过程来巩固自己的记忆的方法),实践记忆法(利用一切机会及时把从书本上学的东西付诸实践,以加深记忆)等。

    2 知识的组织过程

    (1)消化。所谓“消化”就是理解,通过读书、学习、听课、思考种种环节,理解知识达到“知其然”而又“知其所以然”。

    (2)简化。所谓“简化”就是一个“由厚变薄”的过程,就是概括。即抓其纲目,以达到简化。千丝万缕必有主线,多孔之网必有纲绳,简化就是要自己动手,提纲挈领。如中学数学中的几十个面积、体积公式,可以统一为一个公式。

    (3)序化。所谓“序化”就是归纳。通过一系列的学习、汇总、消化、简化,最后将学习内容组成知识序列,纳入学习者的知识结构之中。门捷列夫化学元素周期表的形成组合的过程,就是序化的过程。

    (4)网络化。所谓“网络化”就是整理,将知识组成纵横交织的知识网络。一方面把学习中获得的大量知识、方法进行整理,达到系统化、网络化、图表化、程序化、口诀化、结构化,实现知识的“归并”与“浓缩”;另一方面进行引申、开拓、类比、联想、归纳、整理,揭示其内在规律,进入高级境界。不断地将各种知识、信息,经过整理,归入个人的知识系统,分门别类,将各种知识信息进行逻辑顺序的排列和组合,形成知识链,各条链结成网,一旦需要就可以从一点联想到一系列有关信息,即使其中有几处淡忘,只要经过回忆,通过逻辑推理,仍会找到遗忘的部分。有时某一线路联想中断,可是过不多久,又会从另一路径,接通两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发挥网络化的效用。

    (三)应用知识阶段

    应用知识主要是独立作业,包括练习习题、作文、实验等,其关键是经过头脑的独立思考,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学科问题,进一步理解和巩固知识,并促进思维能力发展的过程。因此,这一阶段主要是指导学生思考的方法。

    1 一般方法 主要包括:一是如何审题。把题目中的每个词,每句话的意思搞清楚,特别是加强对关键词语的理解,从整体上把握题目中各种数量之间的关系。二是如何又准又快地解题。平时要进行系统训练,尽量用简便方法,培养心算能力,多练以便做到熟能生巧。三是如何认真检查。如数学可按解题顺序检查:题目意思是否搞错,要解决什么问题,运用什么知识,运用的方法是否对头,解题步骤是否合理,计算是否正确。式子题用“逆运算”检查,解方程用“代入法”检查,应用题可采用“化简法”检查等。四是总结解题思路。利用联想、类比、求异等思维方法学会举一反三。

    2 思维方式 少年期的思维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化;青年初期是从经验型的逻辑思维逐步向理论型的逻辑思维转化,并有了辩证逻辑思维的初步发展,到了青年晚期,思维发展已进入辩证逻辑思维阶段。可见,中小学生思维多偏于感性阶段,偏于具体事物的分析、综合。因此,其思维方法的指导必须结合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知识,从动作思维、直觉思维人手,通过分析综合能力的培养,逐步提高其比较与分类能力,抽象和概括能力,系统化和具体化能力。

    特别强调在应用知识阶段,把解题过程中的四个思维过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解题验证的每一过程的方法交给学生,就达到了培养和指导思维方法的作用。仅举一例。在教学生解证几何题时,总是一方面从条件分析,由已知条件又得知一些什么条件……逐步扩大可知范围;另一方面从结论综合,要求证什么……逐步推知需要证什么,扩大需证的范围,如果这两部分联系起来,则问题可证。

    三、中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

    学习方法的指导,还包括“习惯”的养成。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化为习惯,只有熟练得成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应用。”

    (一)课堂学习习惯

    课堂是中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听课是中小学生学习的主渠道,抓住课堂学习,是一切优秀中学生取得优异成绩的基本经验。它包括:①自觉预习;②专心听讲;③细心观察;④积极思考;⑤认真记笔记。

    (二)巩固记忆习惯

    俗话说:“重复是学习之母”,巩固的根本途径是复习。复习中的记忆方法已做过介绍,只要持之以恒,养成习惯则可,它主要包括:①及时复习;②理解复习;③边读边忆;④防止干扰;⑤编织知识网络;⑥联想回忆等。

    (三)解题思维习惯

    心理学研究表明,使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关键是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养成习惯,形成心智技能。解题思维习惯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加强理解,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它主要包括:①独立作业;②分析与综合;③分步思维;④逆向思维;⑤反馈检查等。

    (四)总结复习提高习惯

    掌握系统小结、编制学习复习计划、知识的活用等。 (李钟山)
上一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