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诚对话与教师成长(2)
老师乙:我有不同意见,现在的学生由于早熟以及独生子女的自我中心问题突出,所以不要说四年级,甚至早在一年级或幼儿时期就有明显的攀比、妒忌心。
麦:这个问题我考虑过。由于本班大部分学生自尊心较强,做事好胜,不甘落后,一直以来都在掌声中成长,容不得别人比自己强,因而也较容易产生妒忌心理。在本学期,我也咨询过一个由于同学间的互相猜忌而闹矛盾的个案。鉴于这两点,我选了《克服妒忌心理》这一课题。
老师丙:的确,我们看到麦老师引导学生作自我反省时,有些学生都谈到,他们有时会妒忌学习成绩好的、获得各种荣誉的、相貌和衣着比自己好的同学,可见这一问题还是存在的。
老师丁:但是,这样的学生有多少?妒忌的程度又有多严重?我们又如何能断定一个选题是否有针对性?我有些糊涂了。
四、鼓励老师自己寻找答案,是推动对话步步深入的有效措施
[上述问题激发了老师们的思考和探索,对话间老师们互相推动着一步步陷入深深思考中。 “听专家的”也许是他们这时的习惯的需要, 而鼓励他们通过自主探索以实现认知协调,却可能使他们有更多方面的、更深刻的收获]
王: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我们应如何断定一个选题是否为学生成长现阶段所需要辅导的呢?我们一起来寻找答案。
众老师:“我们可以向其他科任老师了解学生的表现”,“还应该听听家长的看法”,“事先用相应的量表作调查也可了解一些情况”,“我们也不妨借鉴其他学校的经验”,“可能小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理论我们还应进一步系统掌握”,“学生心理档案在这种情况下可充分利用”, “今天这节课后让学生们谈收获也可得到很多信息”……
[老师们在七嘴八舌中不仅解决了问题,还体验到原来、答案在自己的头脑中,这一切将有助于他们思维独立性的培养]
五、留下“自由空间”,是获得丰富和精彩的对话内容,使老师们实现自我教育的重要策略
王:大家在对话中又很好地解决了一个问题。那么,接下来各位认为有哪些问题是需要在讨论中明确的?
[倘若始终由主持者提问题,老师们的参与行为依然有被动性的成分,适时引导大家自己提问题是更高层次的追求]
老师甲:记得当麦老师问“有没有一种万能的、什么都会的动物”时,一位学生站起来说:“有,以后的变种动物可能是万能的,既会飞、又能游水和爬树。”他的话还没说完,老师马上摇摇头表示不同意,并且又转而向全体同学问:“大家说有没有万能动物?”多数学生齐奔老师的答案说“没有”。我觉得这样处理不太好,会导致学生不敢说出心里话。
王:讲得好!虽然是一个小小的细节,可是却带出很多信息。如果当时老师能先鼓励学生把要讲的故事讲完,又能肯定和欣赏学生的丰富想像力,那么可以更好地鼓励全班学生寻找和表达内心真实的感受和体验,课堂宽松和谐的气氛可以更好地形成,学生的参与热情能够得到激发和维持,而且还能够收获培养想像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等额外的效果。
麦:当事人真是非常需要这种提醒,我此时真切理解了“心理辅导课是对传统教育观念的挑战”这一命题。
老师乙:看来我们常挂在嘴边的“老师要蹲下来看学生”、“老师要能进入学生的角色,体会他们的心理世界”、“平等尊重学生,无条件接纳学生”等等观念,真是知易行难啊!
[相信乙老师的感叹表达了当时许多老师的内心感受。老师们在对话中探索着、反思着,在思考中实现着自我辅导和共同成长]
老师丙:我注意到麦老师这节课用了许多方法,如讲故事、小组讨论、集体交流等,但是我认为由老师讲故事不如让学生来讲,如果用多媒体配合播演动物的故事则可能效果更好。
老师丁:在方法方面我也想提个建议,在课的最后如果布置一些作业可能有助于强化教学效果,如对在课堂上没能充分展开的“自我优点展示”等环节,可让学生课后继续反思和记下来。
王:这节课老师的确设计了很多活动方式,但是令我最为欣赏的是麦老师运用方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灵活性。
有一个片断大家一定还记得,就是麦老师引导学生作自我反省,在不写名字的纸张上回答三个问题。说明要求后老师走到学生中间看他们书写的情况。当老师发现许多学生都难以作答时,马上询问学生是否更喜欢讲的方式。当确切知道学生们更欢迎讲的方式后,老师立即将写的要求改为让学生发言,课堂顿时气氛活跃起来,活动得到顺利延续,辅导得以步步深化。我觉得这一片断非常精彩,它体现了老师对学生的心理需要十分关注而且理解尊重,也体现了老师灵活机智的应变能力;它说明老师上心理辅导课时并不应该是在讲教案,只要老师心中有目标,辅导时可以没有既定的计划。这是我急于与大家分享的个人感受,供各位老师参考。
[纵观评课活动,全过程中没有权威、没有绝对标准、没有单一答案。老师们在思考问题和讨论中集中了众多他们自己得出的答案,又在这些答案中分别选择了自己最需要的内容充实和提升自己,实现自助。这种自主参与的收获过程轻松、愉快、深刻且丰富多彩。评课活动后,有几位老师说:“在这样的氛围中我们奇怪自己有很多话要说,也敢大胆说。因此我们领悟了要想让学生讲真心话,我们需要做的努力。”麦老师在教学后记中由衷感谢大家的一席话,使她清晰回顾了自己的“做法”,明确了应该发扬的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同时对如何上好心理辅导课有了许多新的思考]
由此,我们得出:真诚的态度和平等互动的对话形式是老师们共同成长的积极形式。
栏目编辑/于 洪 (王松花 麦卫青)
麦:这个问题我考虑过。由于本班大部分学生自尊心较强,做事好胜,不甘落后,一直以来都在掌声中成长,容不得别人比自己强,因而也较容易产生妒忌心理。在本学期,我也咨询过一个由于同学间的互相猜忌而闹矛盾的个案。鉴于这两点,我选了《克服妒忌心理》这一课题。
老师丙:的确,我们看到麦老师引导学生作自我反省时,有些学生都谈到,他们有时会妒忌学习成绩好的、获得各种荣誉的、相貌和衣着比自己好的同学,可见这一问题还是存在的。
老师丁:但是,这样的学生有多少?妒忌的程度又有多严重?我们又如何能断定一个选题是否有针对性?我有些糊涂了。
四、鼓励老师自己寻找答案,是推动对话步步深入的有效措施
[上述问题激发了老师们的思考和探索,对话间老师们互相推动着一步步陷入深深思考中。 “听专家的”也许是他们这时的习惯的需要, 而鼓励他们通过自主探索以实现认知协调,却可能使他们有更多方面的、更深刻的收获]
王: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我们应如何断定一个选题是否为学生成长现阶段所需要辅导的呢?我们一起来寻找答案。
众老师:“我们可以向其他科任老师了解学生的表现”,“还应该听听家长的看法”,“事先用相应的量表作调查也可了解一些情况”,“我们也不妨借鉴其他学校的经验”,“可能小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理论我们还应进一步系统掌握”,“学生心理档案在这种情况下可充分利用”, “今天这节课后让学生们谈收获也可得到很多信息”……
[老师们在七嘴八舌中不仅解决了问题,还体验到原来、答案在自己的头脑中,这一切将有助于他们思维独立性的培养]
五、留下“自由空间”,是获得丰富和精彩的对话内容,使老师们实现自我教育的重要策略
王:大家在对话中又很好地解决了一个问题。那么,接下来各位认为有哪些问题是需要在讨论中明确的?
[倘若始终由主持者提问题,老师们的参与行为依然有被动性的成分,适时引导大家自己提问题是更高层次的追求]
老师甲:记得当麦老师问“有没有一种万能的、什么都会的动物”时,一位学生站起来说:“有,以后的变种动物可能是万能的,既会飞、又能游水和爬树。”他的话还没说完,老师马上摇摇头表示不同意,并且又转而向全体同学问:“大家说有没有万能动物?”多数学生齐奔老师的答案说“没有”。我觉得这样处理不太好,会导致学生不敢说出心里话。
王:讲得好!虽然是一个小小的细节,可是却带出很多信息。如果当时老师能先鼓励学生把要讲的故事讲完,又能肯定和欣赏学生的丰富想像力,那么可以更好地鼓励全班学生寻找和表达内心真实的感受和体验,课堂宽松和谐的气氛可以更好地形成,学生的参与热情能够得到激发和维持,而且还能够收获培养想像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等额外的效果。
麦:当事人真是非常需要这种提醒,我此时真切理解了“心理辅导课是对传统教育观念的挑战”这一命题。
老师乙:看来我们常挂在嘴边的“老师要蹲下来看学生”、“老师要能进入学生的角色,体会他们的心理世界”、“平等尊重学生,无条件接纳学生”等等观念,真是知易行难啊!
[相信乙老师的感叹表达了当时许多老师的内心感受。老师们在对话中探索着、反思着,在思考中实现着自我辅导和共同成长]
老师丙:我注意到麦老师这节课用了许多方法,如讲故事、小组讨论、集体交流等,但是我认为由老师讲故事不如让学生来讲,如果用多媒体配合播演动物的故事则可能效果更好。
老师丁:在方法方面我也想提个建议,在课的最后如果布置一些作业可能有助于强化教学效果,如对在课堂上没能充分展开的“自我优点展示”等环节,可让学生课后继续反思和记下来。
王:这节课老师的确设计了很多活动方式,但是令我最为欣赏的是麦老师运用方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灵活性。
有一个片断大家一定还记得,就是麦老师引导学生作自我反省,在不写名字的纸张上回答三个问题。说明要求后老师走到学生中间看他们书写的情况。当老师发现许多学生都难以作答时,马上询问学生是否更喜欢讲的方式。当确切知道学生们更欢迎讲的方式后,老师立即将写的要求改为让学生发言,课堂顿时气氛活跃起来,活动得到顺利延续,辅导得以步步深化。我觉得这一片断非常精彩,它体现了老师对学生的心理需要十分关注而且理解尊重,也体现了老师灵活机智的应变能力;它说明老师上心理辅导课时并不应该是在讲教案,只要老师心中有目标,辅导时可以没有既定的计划。这是我急于与大家分享的个人感受,供各位老师参考。
[纵观评课活动,全过程中没有权威、没有绝对标准、没有单一答案。老师们在思考问题和讨论中集中了众多他们自己得出的答案,又在这些答案中分别选择了自己最需要的内容充实和提升自己,实现自助。这种自主参与的收获过程轻松、愉快、深刻且丰富多彩。评课活动后,有几位老师说:“在这样的氛围中我们奇怪自己有很多话要说,也敢大胆说。因此我们领悟了要想让学生讲真心话,我们需要做的努力。”麦老师在教学后记中由衷感谢大家的一席话,使她清晰回顾了自己的“做法”,明确了应该发扬的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同时对如何上好心理辅导课有了许多新的思考]
由此,我们得出:真诚的态度和平等互动的对话形式是老师们共同成长的积极形式。
栏目编辑/于 洪 (王松花 麦卫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