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渗透现代意识
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开始注意到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人才成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把它列入了未来发展的规划中。是否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将是未来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因此,培养健康的心理,形成健全的人格,不仅是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更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多年来,我们根据新时期学生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努力渗透和确立现代意识,从时代发展、未来社会的需求和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来积极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现了由着重对少数学生的问题行为研究向关注全体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模式转换,创设了一个和谐、宽松的良好环境,帮助学生掌握调控自我、发展自我的方法与能力,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给学校德育工作带来了生机和活力。
一、确立发展意识,凸现学生主体地位
江泽民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指出:“人才的成长最终要在社会的伟大实践和自身的不断努力中来实现。”过去由于忽略了学生个体合理的心理和生理需求,忽略了学生潜在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心理健康教育没有根据变化了的形势和学生的新特点有针对性地做好工作,仅仅着眼于问题与行为的矫治,简单化地把心理问题划入品德教育的范畴,没有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对未来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重要性,这就难免陷入被动应付和低效运作的局面。
因此,我们必须确立发展的观点:在目标和内容上,立足未来社会发展的要求,培养学生具有挑战未来的良好心理素质和心理取向;在方法和途径上,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发展的观点看待学生的成长,正确看待学生成长道路上的种种迷茫和困惑;在教育取向和评价上,致力于学生较强的耐挫能力、适应能力、交往能力和竞争意识、进取精神的培养,确立心理评价的多元化机制,发挥个性特长。在工作中,我们尤其注意了教师观念的转换和教师心理素质的提高。
首先,对这些生理和心理尚不够成熟的青少年,我们给予了悉心的关怀和爱护。以班都拉和米谢尔为代表的人格社会学习论认为:人的行为是受认知过程调整的,对来自外部和内部奖赏的期待是行为的诱发和指导因素。根据这一理论,我们把“ 教育是一种期待”当作共识,立足跨世纪高素质人才培养的要求,不断强化学生对社会和未来的主人翁责任感,提高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在实践中,我们把问题行为学生放到教育的重要位置加以关怀、爱护,把心理问题与学生的道德品质区分开来,正确看待心理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一切服务学生的观念开展好工作,使他们切身感受到尊重、理解和信任。在工作中我们要求每位教师坚持做到“ 四个一”,即学好一本心理学教育专著,疏导好一位问题行为学生,写好一篇心理教育个案,上好一堂情感教育课。广大教师出于一颗真诚之心,立足于师生人格平等的基点,设身处地为学生排忧解难,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成绩。
其次,在师生相互信任、共同提高的过程中,注重教师人格的表率作用,努力用人格去影响人格。因为教育中的一切教育活动都是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的,教师的人格影响着学生的情感与个性品质的发展。过去通常的做法是突出一个“ 情”字,至情化为甘霖,感染和教育学生,“ 情”字似乎是工作的关键。其实,我们认为,“ 情”也有源头,这个源头,就是教育者的德行和人格,因为人间至情哪里能离开人的崇高信念和高尚情操呢! 那种做作的、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虚假之情,能取得学生的信任吗?所以,我们注意利用人格的魅力感染和教育学生,使他们心悦诚服地进行自我重塑,实现自我教育和自主发展。这样,既提高了工作的协调性、整体性和实效性,又使心理矫正和健康维护相互协调,相互促进,从根本上去消除学生的心理、情绪和学习障碍,以逐步增强学生对人、对社会、对自然强烈的责任感和建设未来的使命感。
二、确立民主意识,铸造学生健康人格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民主、宽松、愉悦、和谐的环境下能更快地接受信息,提高效率。我们通过在校园内和课堂上创设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氛围,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从而大大优化了育人环境,促进了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
首先,创设友善、融洽的环境气氛,唤起学生积极向上的内在动机。营造友善氛围,一方面鼓励师生间相互探讨,另一方面又增进了与问题行为学生的友谊,改善了关系,为最终协调学生社会化和个性化的发展构建了健康的心境。营造融洽的氛围,即对问题行为学生做到“ 四个不”:不逼迫,不孤立,不鄙视,不揭短。对每位学生抱着公正的态度,这是问题行为教育的基础,因为他们比其他学生更希望得到人们的尊重和理解,脆弱的心理最容易遭受挫折。
其次,创设宽松、欢快的活动气氛,体验成长的快乐。学生主体意识、自主精神和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是以各种活动为中介的。将学生已有的各项素质充分外显,发挥他们的特长,相互影响,共同提高,宽松和欢快的活动气氛显得非常重要。在活动中我们注意维护问题行为学生的尊严,对他们错误的言行举止做出善意的分析说明,给他们留有思考和改正的余地,并让他们在自己擅长的各种文体活动中体验成功,感受作为主体参与的欢快,并将这种欢快与周围环境的轻松、欢快相协调,从心理氛围中感受到成长的自豪和自信。这样,就能以个性特长的发挥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促进健康人格的培养和各项素质的逐步提高,增强对集体的热爱和未来的憧憬,重新扬起生命的风帆。
再次,创设高雅、和谐的文化气氛,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和谐发展,因而,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引导学生学会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我校通过校园文学社活动,各种读书征文活动和每年的文化艺术节,以及利用百年老校悠久辉煌的校史,创设高雅、和谐的文化艺术氛围,使各类问题行为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活动,在主体观照和自我调控中不断审视自我,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鼓励问题行为学生创造出比优秀学生更辉煌的业绩。
三、确立生命意识,发挥学生个性潜能
在民主、开放的现代社会中,如何善待作为教育本原的生命,这是我们心理健康教育中常常思考的问题,也是我们心理健康教育的落脚点。
首先,坚持生命教育原则,激发生命活力。把学生看作是真正的人,尊重每位学生的自由与个性,帮助问题行为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和个性等方面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在教育中以生命影响生命,将生命本身的活力作为教育的动力,这是我们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点。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的人格理论认为:人是理性动物,人在自主意识支配下,能决定自己的未来,创造自己的生活。因此,在我们的教育中,学生生命个体的自主性、积极性一旦得到发挥,便能激发出无限的个体潜能。
其次,讴歌生命的伟力,提升人生境界。人的生命是坚强和伟大的,人性的光芒照耀着人类发展的征程。黑格尔说:“ 个人的价值就在于他代表民族精神参与创造。”所以我们要求在平时的教育中能捕捉世间万物哪怕是一瞬间的灵动,感悟出世界万物的至善至美。因为万物有灵,讴歌生命的韧性,金刚石般的意志,以及崇高的理想和信念,才能有所创造,有所成就,才能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在学科教育中挖掘并讴歌这些至善至美的人性,通过每位学生切身的感悟和评判,万物与我心心相印,人人与我感慨共鸣,靠这种人性的力量,还有什么人不能被感召、教育呢!
再次,落实“ 以人为本”,浇开生命之花。前苏联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曾说:教育的力量就在于,它能在多大程度上区别对待地发展一个学生的智慧和形成他的个性特点,能在多大程度上有助于以普遍的友爱和与人为善的精神感染他们中间的每一个人。所以我们立足于实实在在的生活,把“ 以人为本”的思想落实到每一项工作,落实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抱着严谨、认真的态度从身边小事做起,按“ 倾听——肯定——同情——鼓励——建议——期望”六部曲进行心理疏导,建立学生健康心态,促进健全人格的培养。由于注重了工作的全员性、生命性,活动收到了预期效果,成为学校现代管理的窗口。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我校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注意渗透和确立发展意识、民主意识和生命意识等现代意识,立足未来社会发展的要求,把学生当作一个个生命个体、一个个发展中的人来看,尊重他们的个性和需求,鼓励他们开创新的生活,致力于健全人格的培养,综合提高了学生的心理素质,展示了人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心理健康教育步入了科学化、个性化、普及化和未来化的发展轨道。 (陆宝初)
一、确立发展意识,凸现学生主体地位
江泽民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指出:“人才的成长最终要在社会的伟大实践和自身的不断努力中来实现。”过去由于忽略了学生个体合理的心理和生理需求,忽略了学生潜在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心理健康教育没有根据变化了的形势和学生的新特点有针对性地做好工作,仅仅着眼于问题与行为的矫治,简单化地把心理问题划入品德教育的范畴,没有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对未来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重要性,这就难免陷入被动应付和低效运作的局面。
因此,我们必须确立发展的观点:在目标和内容上,立足未来社会发展的要求,培养学生具有挑战未来的良好心理素质和心理取向;在方法和途径上,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发展的观点看待学生的成长,正确看待学生成长道路上的种种迷茫和困惑;在教育取向和评价上,致力于学生较强的耐挫能力、适应能力、交往能力和竞争意识、进取精神的培养,确立心理评价的多元化机制,发挥个性特长。在工作中,我们尤其注意了教师观念的转换和教师心理素质的提高。
首先,对这些生理和心理尚不够成熟的青少年,我们给予了悉心的关怀和爱护。以班都拉和米谢尔为代表的人格社会学习论认为:人的行为是受认知过程调整的,对来自外部和内部奖赏的期待是行为的诱发和指导因素。根据这一理论,我们把“ 教育是一种期待”当作共识,立足跨世纪高素质人才培养的要求,不断强化学生对社会和未来的主人翁责任感,提高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在实践中,我们把问题行为学生放到教育的重要位置加以关怀、爱护,把心理问题与学生的道德品质区分开来,正确看待心理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一切服务学生的观念开展好工作,使他们切身感受到尊重、理解和信任。在工作中我们要求每位教师坚持做到“ 四个一”,即学好一本心理学教育专著,疏导好一位问题行为学生,写好一篇心理教育个案,上好一堂情感教育课。广大教师出于一颗真诚之心,立足于师生人格平等的基点,设身处地为学生排忧解难,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成绩。
其次,在师生相互信任、共同提高的过程中,注重教师人格的表率作用,努力用人格去影响人格。因为教育中的一切教育活动都是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的,教师的人格影响着学生的情感与个性品质的发展。过去通常的做法是突出一个“ 情”字,至情化为甘霖,感染和教育学生,“ 情”字似乎是工作的关键。其实,我们认为,“ 情”也有源头,这个源头,就是教育者的德行和人格,因为人间至情哪里能离开人的崇高信念和高尚情操呢! 那种做作的、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虚假之情,能取得学生的信任吗?所以,我们注意利用人格的魅力感染和教育学生,使他们心悦诚服地进行自我重塑,实现自我教育和自主发展。这样,既提高了工作的协调性、整体性和实效性,又使心理矫正和健康维护相互协调,相互促进,从根本上去消除学生的心理、情绪和学习障碍,以逐步增强学生对人、对社会、对自然强烈的责任感和建设未来的使命感。
二、确立民主意识,铸造学生健康人格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民主、宽松、愉悦、和谐的环境下能更快地接受信息,提高效率。我们通过在校园内和课堂上创设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氛围,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从而大大优化了育人环境,促进了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
首先,创设友善、融洽的环境气氛,唤起学生积极向上的内在动机。营造友善氛围,一方面鼓励师生间相互探讨,另一方面又增进了与问题行为学生的友谊,改善了关系,为最终协调学生社会化和个性化的发展构建了健康的心境。营造融洽的氛围,即对问题行为学生做到“ 四个不”:不逼迫,不孤立,不鄙视,不揭短。对每位学生抱着公正的态度,这是问题行为教育的基础,因为他们比其他学生更希望得到人们的尊重和理解,脆弱的心理最容易遭受挫折。
其次,创设宽松、欢快的活动气氛,体验成长的快乐。学生主体意识、自主精神和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是以各种活动为中介的。将学生已有的各项素质充分外显,发挥他们的特长,相互影响,共同提高,宽松和欢快的活动气氛显得非常重要。在活动中我们注意维护问题行为学生的尊严,对他们错误的言行举止做出善意的分析说明,给他们留有思考和改正的余地,并让他们在自己擅长的各种文体活动中体验成功,感受作为主体参与的欢快,并将这种欢快与周围环境的轻松、欢快相协调,从心理氛围中感受到成长的自豪和自信。这样,就能以个性特长的发挥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促进健康人格的培养和各项素质的逐步提高,增强对集体的热爱和未来的憧憬,重新扬起生命的风帆。
再次,创设高雅、和谐的文化气氛,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和谐发展,因而,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引导学生学会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我校通过校园文学社活动,各种读书征文活动和每年的文化艺术节,以及利用百年老校悠久辉煌的校史,创设高雅、和谐的文化艺术氛围,使各类问题行为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活动,在主体观照和自我调控中不断审视自我,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鼓励问题行为学生创造出比优秀学生更辉煌的业绩。
三、确立生命意识,发挥学生个性潜能
在民主、开放的现代社会中,如何善待作为教育本原的生命,这是我们心理健康教育中常常思考的问题,也是我们心理健康教育的落脚点。
首先,坚持生命教育原则,激发生命活力。把学生看作是真正的人,尊重每位学生的自由与个性,帮助问题行为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和个性等方面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在教育中以生命影响生命,将生命本身的活力作为教育的动力,这是我们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点。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的人格理论认为:人是理性动物,人在自主意识支配下,能决定自己的未来,创造自己的生活。因此,在我们的教育中,学生生命个体的自主性、积极性一旦得到发挥,便能激发出无限的个体潜能。
其次,讴歌生命的伟力,提升人生境界。人的生命是坚强和伟大的,人性的光芒照耀着人类发展的征程。黑格尔说:“ 个人的价值就在于他代表民族精神参与创造。”所以我们要求在平时的教育中能捕捉世间万物哪怕是一瞬间的灵动,感悟出世界万物的至善至美。因为万物有灵,讴歌生命的韧性,金刚石般的意志,以及崇高的理想和信念,才能有所创造,有所成就,才能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在学科教育中挖掘并讴歌这些至善至美的人性,通过每位学生切身的感悟和评判,万物与我心心相印,人人与我感慨共鸣,靠这种人性的力量,还有什么人不能被感召、教育呢!
再次,落实“ 以人为本”,浇开生命之花。前苏联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曾说:教育的力量就在于,它能在多大程度上区别对待地发展一个学生的智慧和形成他的个性特点,能在多大程度上有助于以普遍的友爱和与人为善的精神感染他们中间的每一个人。所以我们立足于实实在在的生活,把“ 以人为本”的思想落实到每一项工作,落实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抱着严谨、认真的态度从身边小事做起,按“ 倾听——肯定——同情——鼓励——建议——期望”六部曲进行心理疏导,建立学生健康心态,促进健全人格的培养。由于注重了工作的全员性、生命性,活动收到了预期效果,成为学校现代管理的窗口。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我校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注意渗透和确立发展意识、民主意识和生命意识等现代意识,立足未来社会发展的要求,把学生当作一个个生命个体、一个个发展中的人来看,尊重他们的个性和需求,鼓励他们开创新的生活,致力于健全人格的培养,综合提高了学生的心理素质,展示了人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心理健康教育步入了科学化、个性化、普及化和未来化的发展轨道。 (陆宝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