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围城” 海阔天空(1)
山东省济南市第三职业中专以优质教育赢得社会声誉。2000年以来招生连续三年过千。2002年450名毕业生中,报考高职的有212名,207名被录取;济南市对口升高职的前三名为三职专所囊括,该市600分以上的102人中,三职专占66人,其余的也全部安排就业。
可1999年秋季入学时,这些学生中却有相当一部分被各种心理问题所困扰,然而幸运的是,从这一年开始,新调来的校长下决心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去抚慰、医治那一颗颗受伤害的心灵,激励他们奋起直追,奔向全新的目标。
营造校园“亲情”氛围
人为心理问题所困,无异于陷入一座“ 围城”。“开始,学生有点不良表现,受到老师批评,此后老师的工作又没有跟上,学生受到冷落,思想开始消沉,表现更加‘ 不良’,于是遭遇老师更加严厉的批评、同学的歧视、家长的训斥以至打骂。此时学生呢,越发‘ 逆反’,轻则以恶作剧,重则以‘ 破坏性’行为发泄不满,表示抗争。学习成绩也每况愈下,从而被视为‘屡教不改’甚而是‘不可救药’者。”——三职专的校长是这样描述一些“ 不良表现”的学生是如何陷入“ 围城”,陷入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的。
因之,三职专首先进行“ 亲情”教育,轻叩学生封闭的心扉,为心理健康教育营造一个宽松而富有吸引力的校园环境。
学生踏进这所学校的大门,感觉迥然不同。迎门就是一幅醒目的“ 校长寄语”:“走进来,你是三职专的希望;走出去,你是三职专的自豪。”学生们感到既新鲜又亲切。
坐进教室,班主任的开场白是:“ 我是你们的老师,也是你们的朋友,让我们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支持,共同度过三年的教与学时光。”“ 让我们一切从零开始。我全然不了解每位同学的过去,也不想去了解,我只看现在,更看今后……”看到老师一副和颜悦色的样子,听到一句句诚恳而热情的话语,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距离一下子就拉近了。
学校实行“ 导师制”,即每一位教师与五位学生结成对子,任务是从心理上开导、生活上指导、学习上辅导、行为上引导,一“ 包”三年,直到毕业。全校近200名教师基本上“ 承包”了全部的“ 双差生”。学校还发起 “ 爱心工程”,帮助下岗职工子女。每位学生每月节约一角钱,教职工每人每月捐助一元钱,建立起学校的“ 爱心基金”。到目前为止,“ 爱心基金”已使100余名特困生得到资助。2001年,学校拿出10万元,奖励和资助了一批品学兼优的学生和生活困难的学生。2002年春节,校长还带领部分教师走访特困生家庭,并将一笔笔救助金发放到学生手中。多年来,三职专没有辍学学生。
在三职专,学生感到的是亲情,受到的是激励,得到的是尊严。他们说,来这里上学就像在“ 家”一样。
让学生在关爱中找回自信
三职专每位教师的胸前都佩戴“ 上岗证”,上面有教师的名字和照片,以及一行特别醒目的黑体字:爱生如己,教生如子,待生如友。在这所学校里,这句话被当作最高尚的职业道德,题写在教师上岗的资格证上。
这条格言式的题句,集中体现了三职专校长提出的“ 以人为本”的治校方略。他认为,在生源较差的职业学校,更应该坚持“ 以人为本”,即以人为核心,以做好人的工作、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为根本,提高管理效能,实现预期目的。
在三职专,所有的领导干部都是为师生服务的,全体教师又都是为学生服务的。比如在专业设置上,学校考虑到免试入学的学生的情况,开设了财会、旅游、烹饪及其他12个大众化专业,学生学什么专业,全凭个人志愿。这种个性化的安排,无疑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三职专的老师们相信“ 师爱”的力量。在工作中,用“ 师爱”抑制不良,慢慢地将心灵受伤的孩子搀扶到正路上来。
“ 拉一拉”当学生“ 旧病复发”,或犯了新的错误时,先不忙给予批评或警告,因为这容易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老师们通常是陪伴学生“ 走”一程,相处之中指出发展下去的危险“ 前景”,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言行“ 似有不妥”。这样,就将学生往正确的方向拉近了一下。之后,仍然循着学生的路子走,再朝“ 正确”的方向拉他一下。一次又一次,老师步步诱导,学生步步前进,最后做到完全回到正确的路子上来。在这一过程中,不以说教“ 压”人,不以校规“ 卡”人,而是帮学生辨别是非,分析利弊,揭示危害,让学生自醒、自悟。
以赞代贬 一次,刚响过上课铃,老师走上讲台,一学生吹起了口哨,举班皆惊。没想到老师依然镇静如常,和颜悦色:“ 你吹得很动听!请你给同学们吹一首歌,如何?”该生脸一红,不再吱声。眼看一场要爆发的冲突,平静收场。
小题大作 注意寻找“ 双差生”身上的闪光点,一要降低“ 标竿”,二要手持显微镜。习惯自我封闭的学生开始与同学说话,恃强凌弱的学生在狭窄的走廊中避让同学,没有节奏感的学生能上台参与时装表演,害羞的学生能上讲台说几句话等等,都是一种成功,一种超越自我的表现,教师应抓住学生的这些变化,肯定他们的努力,祝贺他们的成功,激励其在此基础上追求新的成功。同时,让他们“ 相信自己能行”。
代生补过 有一位原来表现不错的学生,初三时接触了一些无业朋友,学会了吸烟、喝酒,学习成绩一落千丈。进入三职专后,因为打游戏欠了债,一天中午偷走了同学的60元钱,班主任在确认是该生所为之后,便拿出钱偿还了失主。然后,便是师生娓娓交谈,该生很受震动。
循着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师们渐渐走进了学生的心灵,有了诸多的成功体验。这成功,又帮助他们树立起新的教育理念。有的说:“ 遇上一个后进生,就是对教师的一次考核。”有的说:“ 转化一个后进生,更能体现教师的价值。”
将学生心理负担降到“ 最低”上学期学校对
200名学生进行了一次调查,内容是调查对几种类型教师的喜欢程度。其中,有仁慈宽容型、放任自流型、民主型、强硬专断型等。结果是,学生众口一辞地选择民主型。看来,民主型的教师比较顺应学生的心理,有利于学生情感与个性的发展。因此,学校积极创造一种民主氛围,让学生释放“ 能量”。这“ 能量”,不管是建议还是意见,是牢骚还是委屈,不断地宣泄,对于化解矛盾、保持心态平衡,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设立“ 校长信箱”,让学生直接向校长倾诉心声 平时,看不惯的、不满意的,在校或在家受了委屈,统统都可以写给校长。校长每周能收到十几封、甚至几十封来信。有一位女生提出,展现美是女孩的喜好,在发型上没有必要要求女生一律剪短发;一位男生提出 “ 现在的校服不能展现年轻人的风采”,校长均予以采纳,同时还发动学生自己动手设计校服,在全校搞了一次“ 我最满意的校服”评选活动。校长及时处理学生信件,其意义远在信件之外:学生感到了自己被重视、被尊重,有一种“主人翁”的情感体验。
建立心理咨询室,专门安排四位兼职教师从事心理咨询服务 学生遇上了烦恼与困惑,可以走进这间安静且布置得温馨的咨询室,一位面带微笑的老师会站起来迎接学生。
一次,一位二年级的女生跳进了厕所的便池里,校内哗然。她走进了心理咨询室。原来,中考失利使她第一次受挫,母亲不久前下岗又是第二次受挫,寒假期间她又患了脑膜炎。开学后,她郁郁寡欢,感到所有的同学都在盯着她、议论她。一个偶然的机会,一位同学突然朝她冒出一句:“ 你脑子有病吗?”一触即发,便有了这次连她自己也没有想到的举动。老师及时了解了这一情况,在此后的12周内,每周两次与之谈心,并一块儿讨论相关案例,终于释去了她的心结。后来,这位学生考入一所本科院校。她在给老师的信中写道:“ 我永远忘不了那间温馨的小屋。” (吴红玲 赵显坤)
可1999年秋季入学时,这些学生中却有相当一部分被各种心理问题所困扰,然而幸运的是,从这一年开始,新调来的校长下决心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去抚慰、医治那一颗颗受伤害的心灵,激励他们奋起直追,奔向全新的目标。
营造校园“亲情”氛围
人为心理问题所困,无异于陷入一座“ 围城”。“开始,学生有点不良表现,受到老师批评,此后老师的工作又没有跟上,学生受到冷落,思想开始消沉,表现更加‘ 不良’,于是遭遇老师更加严厉的批评、同学的歧视、家长的训斥以至打骂。此时学生呢,越发‘ 逆反’,轻则以恶作剧,重则以‘ 破坏性’行为发泄不满,表示抗争。学习成绩也每况愈下,从而被视为‘屡教不改’甚而是‘不可救药’者。”——三职专的校长是这样描述一些“ 不良表现”的学生是如何陷入“ 围城”,陷入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的。
因之,三职专首先进行“ 亲情”教育,轻叩学生封闭的心扉,为心理健康教育营造一个宽松而富有吸引力的校园环境。
学生踏进这所学校的大门,感觉迥然不同。迎门就是一幅醒目的“ 校长寄语”:“走进来,你是三职专的希望;走出去,你是三职专的自豪。”学生们感到既新鲜又亲切。
坐进教室,班主任的开场白是:“ 我是你们的老师,也是你们的朋友,让我们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支持,共同度过三年的教与学时光。”“ 让我们一切从零开始。我全然不了解每位同学的过去,也不想去了解,我只看现在,更看今后……”看到老师一副和颜悦色的样子,听到一句句诚恳而热情的话语,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距离一下子就拉近了。
学校实行“ 导师制”,即每一位教师与五位学生结成对子,任务是从心理上开导、生活上指导、学习上辅导、行为上引导,一“ 包”三年,直到毕业。全校近200名教师基本上“ 承包”了全部的“ 双差生”。学校还发起 “ 爱心工程”,帮助下岗职工子女。每位学生每月节约一角钱,教职工每人每月捐助一元钱,建立起学校的“ 爱心基金”。到目前为止,“ 爱心基金”已使100余名特困生得到资助。2001年,学校拿出10万元,奖励和资助了一批品学兼优的学生和生活困难的学生。2002年春节,校长还带领部分教师走访特困生家庭,并将一笔笔救助金发放到学生手中。多年来,三职专没有辍学学生。
在三职专,学生感到的是亲情,受到的是激励,得到的是尊严。他们说,来这里上学就像在“ 家”一样。
让学生在关爱中找回自信
三职专每位教师的胸前都佩戴“ 上岗证”,上面有教师的名字和照片,以及一行特别醒目的黑体字:爱生如己,教生如子,待生如友。在这所学校里,这句话被当作最高尚的职业道德,题写在教师上岗的资格证上。
这条格言式的题句,集中体现了三职专校长提出的“ 以人为本”的治校方略。他认为,在生源较差的职业学校,更应该坚持“ 以人为本”,即以人为核心,以做好人的工作、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为根本,提高管理效能,实现预期目的。
在三职专,所有的领导干部都是为师生服务的,全体教师又都是为学生服务的。比如在专业设置上,学校考虑到免试入学的学生的情况,开设了财会、旅游、烹饪及其他12个大众化专业,学生学什么专业,全凭个人志愿。这种个性化的安排,无疑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三职专的老师们相信“ 师爱”的力量。在工作中,用“ 师爱”抑制不良,慢慢地将心灵受伤的孩子搀扶到正路上来。
“ 拉一拉”当学生“ 旧病复发”,或犯了新的错误时,先不忙给予批评或警告,因为这容易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老师们通常是陪伴学生“ 走”一程,相处之中指出发展下去的危险“ 前景”,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言行“ 似有不妥”。这样,就将学生往正确的方向拉近了一下。之后,仍然循着学生的路子走,再朝“ 正确”的方向拉他一下。一次又一次,老师步步诱导,学生步步前进,最后做到完全回到正确的路子上来。在这一过程中,不以说教“ 压”人,不以校规“ 卡”人,而是帮学生辨别是非,分析利弊,揭示危害,让学生自醒、自悟。
以赞代贬 一次,刚响过上课铃,老师走上讲台,一学生吹起了口哨,举班皆惊。没想到老师依然镇静如常,和颜悦色:“ 你吹得很动听!请你给同学们吹一首歌,如何?”该生脸一红,不再吱声。眼看一场要爆发的冲突,平静收场。
小题大作 注意寻找“ 双差生”身上的闪光点,一要降低“ 标竿”,二要手持显微镜。习惯自我封闭的学生开始与同学说话,恃强凌弱的学生在狭窄的走廊中避让同学,没有节奏感的学生能上台参与时装表演,害羞的学生能上讲台说几句话等等,都是一种成功,一种超越自我的表现,教师应抓住学生的这些变化,肯定他们的努力,祝贺他们的成功,激励其在此基础上追求新的成功。同时,让他们“ 相信自己能行”。
代生补过 有一位原来表现不错的学生,初三时接触了一些无业朋友,学会了吸烟、喝酒,学习成绩一落千丈。进入三职专后,因为打游戏欠了债,一天中午偷走了同学的60元钱,班主任在确认是该生所为之后,便拿出钱偿还了失主。然后,便是师生娓娓交谈,该生很受震动。
循着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师们渐渐走进了学生的心灵,有了诸多的成功体验。这成功,又帮助他们树立起新的教育理念。有的说:“ 遇上一个后进生,就是对教师的一次考核。”有的说:“ 转化一个后进生,更能体现教师的价值。”
将学生心理负担降到“ 最低”上学期学校对
200名学生进行了一次调查,内容是调查对几种类型教师的喜欢程度。其中,有仁慈宽容型、放任自流型、民主型、强硬专断型等。结果是,学生众口一辞地选择民主型。看来,民主型的教师比较顺应学生的心理,有利于学生情感与个性的发展。因此,学校积极创造一种民主氛围,让学生释放“ 能量”。这“ 能量”,不管是建议还是意见,是牢骚还是委屈,不断地宣泄,对于化解矛盾、保持心态平衡,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设立“ 校长信箱”,让学生直接向校长倾诉心声 平时,看不惯的、不满意的,在校或在家受了委屈,统统都可以写给校长。校长每周能收到十几封、甚至几十封来信。有一位女生提出,展现美是女孩的喜好,在发型上没有必要要求女生一律剪短发;一位男生提出 “ 现在的校服不能展现年轻人的风采”,校长均予以采纳,同时还发动学生自己动手设计校服,在全校搞了一次“ 我最满意的校服”评选活动。校长及时处理学生信件,其意义远在信件之外:学生感到了自己被重视、被尊重,有一种“主人翁”的情感体验。
建立心理咨询室,专门安排四位兼职教师从事心理咨询服务 学生遇上了烦恼与困惑,可以走进这间安静且布置得温馨的咨询室,一位面带微笑的老师会站起来迎接学生。
一次,一位二年级的女生跳进了厕所的便池里,校内哗然。她走进了心理咨询室。原来,中考失利使她第一次受挫,母亲不久前下岗又是第二次受挫,寒假期间她又患了脑膜炎。开学后,她郁郁寡欢,感到所有的同学都在盯着她、议论她。一个偶然的机会,一位同学突然朝她冒出一句:“ 你脑子有病吗?”一触即发,便有了这次连她自己也没有想到的举动。老师及时了解了这一情况,在此后的12周内,每周两次与之谈心,并一块儿讨论相关案例,终于释去了她的心结。后来,这位学生考入一所本科院校。她在给老师的信中写道:“ 我永远忘不了那间温馨的小屋。” (吴红玲 赵显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