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辅导活动课评价标准的思考
心理辅导活动课是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为目的的实践课程,是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和学校心理辅导活动的有效途径。虽然心理辅导活动课是一门实践课程,以活动为内容的载体,并无固定的模式,很难确定固定统一的评价标准,但是无论何种形式的活动课都是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为总体目标,都存在教师、学生和活动三个核心元素,这也是对心理辅导活动课进行评价的着眼点。对心理辅导活动课进行科学和及时的评价,可以促进教师对活动课的反思,提高活动课的质量,促进相关理论的发展。
一、着眼于对教师的评价
心理辅导活动课是教师根据某一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为促进学生心理素质水平的发展而设计和组织的一定活动。心理辅导活动课是具有“ 课程”特点的活动,具有很强的专业性,需要教师的指导。与其他认知性的课程相比,心理辅导活动课更加具有灵活性,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教师的评价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 对心理辅导活动课是否具有正确的目的观
认知性的课程是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主,学生是知识和技能的接受者。与一般的认知性课程相比,心理辅导活动课更加具有民主性,学生更具有主动性,教师在活动中不能包办代替。心理辅导活动课不是以学生学习心理学知识为目的的,而是为了达到助人自助,也就是说心理辅导活动课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学会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
2 对整个活动的设计、监控和评价
(1)能否对活动进行科学的设计
一般来说,一项心理辅导活动课的设计必须包括:确定活动的目标、确定活动的内容和制定某一具体的心理辅导内容的实施计划。在确定活动的目标时,教师必须以了解辅导对象的身心发展状况为基础,以相关的理论为指导,做到社会目标和个人目标兼顾。活动的内容是活动目标的载体,只有在活动中才能落实活动的目的。教师在一定的目标引导下,拟定活动的主题,确定活动的内容。活动内容所涉及的领域应该是全面的,既有认识性的内容又有情感性的内容。制定具体的实施计划也就是要进行单元活动的设计,单元活动要把活动的目标和内容具体化。
(2)在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能否做到支持与挑战相结合
在活动中,教师要对学生提供支持,也就是要做到真诚、尊重、同感、关注、鼓励等。也就是说,教师在辅导的过程中要尊重学生,对学生不批评、不讽刺挖苦,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想问题。教师只有具有这些特质,才能建立真诚平等的师生关系,学生才能够自由地倾吐心声,宣泄不良的情绪;有心理困扰的学生才能感觉到温暖,感觉到教师积极的关注。教师在提供支持的同时也要使用一定的挑战策略,挑战策略包括高级同感、自我揭示、信息共享等。支持策略可以让辅导教师与学生走得更近,可以安慰学生受伤的心灵。挑战策略则是让学生更加清楚地认识自己,激发他们解决自己问题的动机,学会自助。
(3)能否做到灵活、民主的评价
心理辅导活动课并不像认知性的课程一样必须按照知识的内在逻辑体系进行评价。教师在评价时不应该采取固定的模式,而要根据每一个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评价。评价是个别化的、灵活的,教师要对每个学生做纵向的比较,善于运用表扬的艺术。评价应该是民主的,教师要承认每一个学生的独特性,不能把自己的价值标准强加于学生。
二、着眼于对活动的评价
活动是心理辅导活动课的主要运作形式,是落实辅导课目标和内容的主要载体,只有在和谐的氛围中开展活动。活动内容具有科学性,形式多样化,才能保证心理辅导活动课真正发挥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作用。
1 活动是否具有民主、温暖的氛围,沟通表达是否真诚开放
活动的氛围是活动的内在环境。只有在一个安全和温暖的环境里,在民主和相互信赖的气氛里,教师和学生的沟通才是真诚开放的。学生在这种氛围中才能够表现真实的自我,身心轻松地投入活动,促进自己的成长。要做到这一点,教师首先要真诚,以身示范,尊重学生,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说真话,不掩饰,不做作。真诚开放的沟通,可以促进活动主体的自我揭示,在活动中获得更多的自我体验,促进自我探索。
2 活动的目标导向是否明确
心理辅导活动课的目标是为了改善学生的心理与行为,提高其心理素质,增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活动应该为课程的目标服务,在活动中必须加强目标引导。目标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活动要使学生能够达到一种更佳的状态,能够学会有效地处理自己的问题,发现和发展自己的潜能。二是要将目标分解,具体到每一个活动的单元,力求在每一个单元完成一个特定的目标。目标要保持认知侧面和情感侧面的均衡,要让学生有所触动,有所感悟和思考。
3 活动的开始是否有“暖身活动”,形式是否多样
暖身活动是开始一堂心理辅导活动课的起始技术,为心理辅导活动课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在暖身活动中,教师要讲明单元活动的目的,努力创设一种轻松、开放、民主的氛围,让学生愿意以真实的自我投入其中。活动应该具有多样性,在不同形式的活动中,学生可以获得不同的领悟。例如,在信任练习中,可以通过“ 盲人信任行走”活动,来培养学生之间的人际信任。在阅读练习中,学生阅读一些含义深刻的小文章,可以获得心灵上的触动。由此可知,与 学生的生活有紧密联系的多样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三、着眼于对学生的评价
1 学生是否是活动的主体,需要是否得到关注
心理辅导活动课应该以学生为活动的主体,教师作为辅助者。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相关的知识,但是不应该以教师的讲解为主。学生进行活动,在活动中自主地做决定,教师只是注意监控整个活动的方向,不像认知课程那样,学生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在活动中,每个学生的需要都要得到关注,学生的个性不同,在活动中的主动性也会有所不同。活动应该是全员参与的,教师可以调整学生的座位,例如围成一个圆圈,让每一个学生都不能逃避。教师还要监控学生之间的互动,以防止活泼、性格外向的学生成为活动的主角,性格内向的学生受到冷落。
2 学生能否认真地投入活动
在心理辅导活动课上,只有学生积极地投入才能有所收获。学生在活动中的投入状况是对心理辅导活动课进行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学生的投入情况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评价:一是学生是否愿意参与这门课,也就是学生有没有参加心理辅导活动的积极性;二是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是否是以自己真实的自我面貌出现的,还是为了活动而活动,把这门课当作一项任务来完成;三是学生在活动中,是否能够获得自我体验,愿意积极地进行自我探索。
3 学生是否在活动中确实获得改善,改善的领域是否全面
在心理辅导活动课中要让学生确实有所改善,这种改善必须是全面的。心理辅导活动课不能像其他学科一样只重视认知性的内容,要兼顾认知、情感和技能三个层面。要让学生既能学到知识,又要让学生能够获得情感上的触动,学会一定的技能。要让学生确有所得,教师所设计的活动就必须具有两个特点:一是活动适合活动对象的年龄和认知水平;二是活动必须紧密联系活动对象的生活实际。只有具有这两个特点,才能让学生感到活动是有意义的,是与自己的生活有关联的,才能够自然地投入活动,在活动中获得丰富的心理体验,获得认知和情感上的领悟。 (余晓敏)
一、着眼于对教师的评价
心理辅导活动课是教师根据某一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为促进学生心理素质水平的发展而设计和组织的一定活动。心理辅导活动课是具有“ 课程”特点的活动,具有很强的专业性,需要教师的指导。与其他认知性的课程相比,心理辅导活动课更加具有灵活性,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教师的评价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 对心理辅导活动课是否具有正确的目的观
认知性的课程是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主,学生是知识和技能的接受者。与一般的认知性课程相比,心理辅导活动课更加具有民主性,学生更具有主动性,教师在活动中不能包办代替。心理辅导活动课不是以学生学习心理学知识为目的的,而是为了达到助人自助,也就是说心理辅导活动课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学会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
2 对整个活动的设计、监控和评价
(1)能否对活动进行科学的设计
一般来说,一项心理辅导活动课的设计必须包括:确定活动的目标、确定活动的内容和制定某一具体的心理辅导内容的实施计划。在确定活动的目标时,教师必须以了解辅导对象的身心发展状况为基础,以相关的理论为指导,做到社会目标和个人目标兼顾。活动的内容是活动目标的载体,只有在活动中才能落实活动的目的。教师在一定的目标引导下,拟定活动的主题,确定活动的内容。活动内容所涉及的领域应该是全面的,既有认识性的内容又有情感性的内容。制定具体的实施计划也就是要进行单元活动的设计,单元活动要把活动的目标和内容具体化。
(2)在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能否做到支持与挑战相结合
在活动中,教师要对学生提供支持,也就是要做到真诚、尊重、同感、关注、鼓励等。也就是说,教师在辅导的过程中要尊重学生,对学生不批评、不讽刺挖苦,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想问题。教师只有具有这些特质,才能建立真诚平等的师生关系,学生才能够自由地倾吐心声,宣泄不良的情绪;有心理困扰的学生才能感觉到温暖,感觉到教师积极的关注。教师在提供支持的同时也要使用一定的挑战策略,挑战策略包括高级同感、自我揭示、信息共享等。支持策略可以让辅导教师与学生走得更近,可以安慰学生受伤的心灵。挑战策略则是让学生更加清楚地认识自己,激发他们解决自己问题的动机,学会自助。
(3)能否做到灵活、民主的评价
心理辅导活动课并不像认知性的课程一样必须按照知识的内在逻辑体系进行评价。教师在评价时不应该采取固定的模式,而要根据每一个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评价。评价是个别化的、灵活的,教师要对每个学生做纵向的比较,善于运用表扬的艺术。评价应该是民主的,教师要承认每一个学生的独特性,不能把自己的价值标准强加于学生。
二、着眼于对活动的评价
活动是心理辅导活动课的主要运作形式,是落实辅导课目标和内容的主要载体,只有在和谐的氛围中开展活动。活动内容具有科学性,形式多样化,才能保证心理辅导活动课真正发挥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作用。
1 活动是否具有民主、温暖的氛围,沟通表达是否真诚开放
活动的氛围是活动的内在环境。只有在一个安全和温暖的环境里,在民主和相互信赖的气氛里,教师和学生的沟通才是真诚开放的。学生在这种氛围中才能够表现真实的自我,身心轻松地投入活动,促进自己的成长。要做到这一点,教师首先要真诚,以身示范,尊重学生,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说真话,不掩饰,不做作。真诚开放的沟通,可以促进活动主体的自我揭示,在活动中获得更多的自我体验,促进自我探索。
2 活动的目标导向是否明确
心理辅导活动课的目标是为了改善学生的心理与行为,提高其心理素质,增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活动应该为课程的目标服务,在活动中必须加强目标引导。目标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活动要使学生能够达到一种更佳的状态,能够学会有效地处理自己的问题,发现和发展自己的潜能。二是要将目标分解,具体到每一个活动的单元,力求在每一个单元完成一个特定的目标。目标要保持认知侧面和情感侧面的均衡,要让学生有所触动,有所感悟和思考。
3 活动的开始是否有“暖身活动”,形式是否多样
暖身活动是开始一堂心理辅导活动课的起始技术,为心理辅导活动课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在暖身活动中,教师要讲明单元活动的目的,努力创设一种轻松、开放、民主的氛围,让学生愿意以真实的自我投入其中。活动应该具有多样性,在不同形式的活动中,学生可以获得不同的领悟。例如,在信任练习中,可以通过“ 盲人信任行走”活动,来培养学生之间的人际信任。在阅读练习中,学生阅读一些含义深刻的小文章,可以获得心灵上的触动。由此可知,与 学生的生活有紧密联系的多样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三、着眼于对学生的评价
1 学生是否是活动的主体,需要是否得到关注
心理辅导活动课应该以学生为活动的主体,教师作为辅助者。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相关的知识,但是不应该以教师的讲解为主。学生进行活动,在活动中自主地做决定,教师只是注意监控整个活动的方向,不像认知课程那样,学生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在活动中,每个学生的需要都要得到关注,学生的个性不同,在活动中的主动性也会有所不同。活动应该是全员参与的,教师可以调整学生的座位,例如围成一个圆圈,让每一个学生都不能逃避。教师还要监控学生之间的互动,以防止活泼、性格外向的学生成为活动的主角,性格内向的学生受到冷落。
2 学生能否认真地投入活动
在心理辅导活动课上,只有学生积极地投入才能有所收获。学生在活动中的投入状况是对心理辅导活动课进行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学生的投入情况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评价:一是学生是否愿意参与这门课,也就是学生有没有参加心理辅导活动的积极性;二是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是否是以自己真实的自我面貌出现的,还是为了活动而活动,把这门课当作一项任务来完成;三是学生在活动中,是否能够获得自我体验,愿意积极地进行自我探索。
3 学生是否在活动中确实获得改善,改善的领域是否全面
在心理辅导活动课中要让学生确实有所改善,这种改善必须是全面的。心理辅导活动课不能像其他学科一样只重视认知性的内容,要兼顾认知、情感和技能三个层面。要让学生既能学到知识,又要让学生能够获得情感上的触动,学会一定的技能。要让学生确有所得,教师所设计的活动就必须具有两个特点:一是活动适合活动对象的年龄和认知水平;二是活动必须紧密联系活动对象的生活实际。只有具有这两个特点,才能让学生感到活动是有意义的,是与自己的生活有关联的,才能够自然地投入活动,在活动中获得丰富的心理体验,获得认知和情感上的领悟。 (余晓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