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坎效应”的运用
“ 门坎效应”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弗里德罗与弗雷于1966年在无压力屈从登门坎技术的现场实验中提出的。指的是一个人接受了低层次的要求后,适当引导,往往会逐步接受更高层次的要求。“ 门坎效应”给我们的启示是: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为了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应该给学生制定一个目标,但要将目标分解成若干呈梯级的子目标。学生实现了第一级子目标,就通过了门坎,教师适当的鼓励和引导,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然后再逐步提高目标的层次,使学生为实现更高的目标而努力。在运用“ 门坎效应”制定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时,应注意:
目标的合理性
制定目标时,一定要考虑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承受能力,对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层次、具体的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获得成功的喜悦。对乐观自信、心理承受能力强的学生,可以先提出较低的目标,当其表示可以接受时,再提出较高的目标,一般是可以接受的。对于拘谨内向、心理承受能力差的学生,可以先提出较高的目标,当其表示难以达到时,再提出较低的目标,一般也会接受。注意子目标要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水平处于同一层次,让学生能“ 跳一跳,摘到桃子。”
目标的针对性
制定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时,要考虑到集体目标与学生个人目标不同,针对不同目标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提出不同的要求,才能提高教育实效。正如布鲁姆所说的:“ 教育的基本任务是找到这样的策略:既考虑个别差异,又要确实能促进个体的最充分的发展。”
教育者的参与性
学生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尊重学生,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其主体作用,自己也要积极参与其中。教育家冷冉说过:“ 育人的过程好比一个化学反应过程。教师不仅是这个过程的设计者、控制者,他还需要进入容器之中,参与化合反应,成为化学反应的催化剂。”在学生迈“ 门坎”的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引导,一旦达到某个子目标时要及时加以鼓励,使学生产生满足感,从而激发学生产生实现更大目标的动机。 (徐志文)
目标的合理性
制定目标时,一定要考虑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承受能力,对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层次、具体的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获得成功的喜悦。对乐观自信、心理承受能力强的学生,可以先提出较低的目标,当其表示可以接受时,再提出较高的目标,一般是可以接受的。对于拘谨内向、心理承受能力差的学生,可以先提出较高的目标,当其表示难以达到时,再提出较低的目标,一般也会接受。注意子目标要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水平处于同一层次,让学生能“ 跳一跳,摘到桃子。”
目标的针对性
制定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时,要考虑到集体目标与学生个人目标不同,针对不同目标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提出不同的要求,才能提高教育实效。正如布鲁姆所说的:“ 教育的基本任务是找到这样的策略:既考虑个别差异,又要确实能促进个体的最充分的发展。”
教育者的参与性
学生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尊重学生,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其主体作用,自己也要积极参与其中。教育家冷冉说过:“ 育人的过程好比一个化学反应过程。教师不仅是这个过程的设计者、控制者,他还需要进入容器之中,参与化合反应,成为化学反应的催化剂。”在学生迈“ 门坎”的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引导,一旦达到某个子目标时要及时加以鼓励,使学生产生满足感,从而激发学生产生实现更大目标的动机。 (徐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