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03年第1期 > 正文
编号:13200149
第五部分 中小学生的自我意识指导(1)
http://www.100md.com 2003年1月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3年第1期
     一、小学生的自我与自我概念发展

    (一)小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特点

    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是个体不断社会化的过程,也是个性特征形成的过程。自我意识的成熟往往标志着个性的基本形成。

    小学生的自我意识是不断发展的,但不是直线的、匀速的,它既有上升的时期,又有平衡发展的时期。

    1 小学一年级到小学三年级处于上升时期

    小学一年级到小学二年级的上升幅度最大,是上升期中的主要发展时期。小学二年级到小学三年级的差异也达到显著水平,在上升期中属次要地位。这是因为学校学习活动进一步加强了儿童对自己的认识,如考试成绩的好坏、教师对自己的评定、同伴对自己的接纳等等都使儿童从不同角度对自己有了新的认识,而学习活动对儿童的自我监督、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等能力有了进一步的要求,从而促使儿童的自我意识有了很大的发展。

    2 小学三年级到小学五年级处于平稳阶段,年级间无显著差异

    3 小学五年级到六年级又处于第二个上升期

    在小学中年级,儿童的抽象逻辑思维逐渐发展起来,其辩证思维也得到初步发展,这就促使儿童的自我意识更加深刻。他们不仅摆脱对外部控制的依赖,逐渐发展了内化的行为准则来监督、调节、控制自己的行为,而且开始从对自己的表面行为的认识、评价转向对自己内部品质的更深入的评价,这就使小学生的自我意识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二)小学生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的发展特点

    1小学生的自我评价

    入学之后,儿童的主导活动从游戏转变为正规的学校学习,此时周围环境向儿童提出了一系列的要求,迫使儿童开始通过自我观察来审视自己的行为,同时,随着入学之后生活范围的进一步扩大,他们常常可以接触到成人或同伴对自己的评价,同时也能在理解别人对成人的评价中进一步反观自己。因此,学龄初期儿童对自己的了解日益增多,自我评价的能力也稳步发展。

    首先,儿童自我评价的独立性进一步增强,虽然小学生评价自我时还带有很强的受暗示性,但从中年级起,已不再将教师或家长的评价作为评价自己的尺度,而是已学会将自己的行为与别人的行为进行比较,并以对别人的评价为依据独立地评价自己的行为,因此自我评价的独立性已经有所发展。其次,学龄初期学生自我评价的原则性逐步提高。以前,儿童对自己和他人的评价带有很强的随意性,原则性很差。小学中年级后,情况发生了变化,儿童逐渐理解和掌握了一些较基本的道德原则和与人交往的行为规范,小学五年级后甚至开始表现出具有一定独立性和坚定性的道德信念。

    因此,从中年级起儿童开始按一定的原则来评价并调节自己的行为,自我评价的稳定性也随之有所提高。

    再次,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自我评价开始表现出最初的批判性,此时他们不仅能看到自己的优点,而且也开始注意到自己的一些不足,并试图去改掉它。但是就整个童年期而言,儿童自我评价的能力一般落后于评价他人的能力,往往对人严、对己松;要求别人多,检查自己少。

    2小学生的自我控制

    小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主要表现在自制力的强弱上。自制力强则表现为善于控制自己的思想,调节自己的行为,能够克制自己不应有的行为和情绪冲动,抗拒来自内心和外部的干扰,自觉遵守纪律和规范。在学龄期,就自我控制能力而言,一至三年级的小学生自控能力还不够强,在这段时间,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主要来自教师的外在控制力。到了五年级,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了,独立性增强了,外在控制力便减小了,主要表现如下:

    (1) 小学生的自制力水平随年级升高而逐步发展,其发展趋势为一至三年级处于迅速发展时期,三至四年级处于平稳阶段,四至五年级又处于迅速发展时期,五至六年级再度处于平稳阶段。

    (2) 小学生的行为明显受内外诱因的干扰,随年级的升高,抵制内外干扰的能力逐渐增强,但小学生抵制外部诱因的能力强于抵制内部诱因的能力,有时还要依赖成人或教师的帮助才能很好地自我控制。

    (三)小学生自我概念的发展

    小学生自我概念发展的特点如下:

    1 小学生的自我描述是从比较具体的外部特征的描述向比较抽象的心理术语的描述发展的。如回答“我是谁”这样一个问题的时候,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往往提到姓名、年龄、性别、家庭住址、身体特征、活动特征等方面,更多的是描述生理自我;而到小学高年级时,儿童则开始试图根据品质、人际关系以及动机等特点来描述自己,自我描述会更多地出现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

    2 小学高年级学生虽然开始能用心理词汇来描述自己,但也是以具体形式来认识这些较为抽象的词汇,并把自己认为所具备的特征看成是绝对的和不可变更的。

    二、中学生的自我与自我概念发展

    (一)中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特点

    1独立性和自主性明显增强

    中学生身体在迅速发育,第二性征的出现,青春期的到来,使得自我意识发生急剧的变化。青春期自我意识发展最显著的一个特点就是自主性和独立性增强。

    到了青春期,中学生开始割断与父母亲之间的心理联结,形成所谓的“ 心理断乳期”。由于这种急于趋向独立和心理上的不成熟,常常使中学生陷入一种矛盾状态。一方面,无论在经济上还是心理上,都对父母有很大的依赖性,当他们遇到困难时,又非常期待父母的帮助和支持;但在另一方面,由于与父母的价值倾向、生活环境不同所形成的“ 代沟”,他们总觉得父母不能真正理解他们,因此又想摆脱父母的控制。

    根据中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特点,父母和教师既不应加以过分的保护,也不能对孩子提出过多的要求,否则,都会对孩子的个性发展造成障碍。如果父母没有充分看到孩子具有自主作出决定的能力,而对他们的行动过多限制,就会增强孩子的反抗情绪,让孩子产生压抑感;如果只看到他们独立、自主的要求,忽视他们依赖性的一面,过早地希望孩子独立,给予他们过多的复杂任务,就会使他们产生不安情绪和孤独感。

    2自我意识的逻辑性和现实性增强

    中学生的自我意识中对自己的思想和理想的认识,也逐步向逻辑性和可实现性发展,虽然中学生对于社会的认识还相当肤浅,但是,已开始初步形成自己独特的世界观,对很多社会现象有了自己的认识,对自己的未来和职业也已开始有了初步定位。但在某种程度上而言,主观性还相当强,自我认识可能是相当抽象的、纯理论的。

    3 中学生的自我意识开始趋向于自己的内心世界

    从少年到青年初期,是自我意识发展趋于成熟的时期。在学校生活中,在教师的指导下,随着身体的发育、性机能的成熟和知识经验的增长,中学生能够自觉地认识和评价自己的个性品质、内心体验,能够独立地支配和调节自己的活动和行为,这是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新阶段和新特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从个性行为的体验发展到对个性品质的体验。小学生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的对象在很大程度上是具体的、外部的行为以及和具体行为相联系的某些抽象品质;而中学生对人的内部世界、内部品质发生了兴趣,开始要求了解自己的个性品质、自己的体验,并试图对自己作出初步的评价。 (刘凤华等)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