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03年第3期 > 正文
编号:13200114
心理评价浅论
http://www.100md.com 2003年1月2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3年第3期
     心理评价是整体上对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心理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如果教育工作者能对各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状况做出正确评价,就能有针对性地提出教育建议,从而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所以,在心理健康教育备受关注的今天,研究心理评价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评价与心理评价

    评价是主体以一定尺度和标准来判断事物价值的观念活动。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价值选择和价值追求活动,都离不开价值这个轴心。由于评价是价值判断活动,所以,它不同于以揭示事物的本来面目为目的的认知活动,而是表现出自身的特点:评价是对价值的判断或特殊反映,是掌握价值的观念活动;评价是以一定的尺度和标准来判断事物的价值;评价是直接指向实践,为活动选择服务的;评价活动有明显的感情色彩。在价值判断中,评价人员总会受到各种态度、情感、兴趣、爱好、意志、动机等因素的影响,超然于情感关系之外的完全客观的评价是不存在的。

    正如评价是人类一切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样,心理评价也是人类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心理评价存在于一切人类活动之中,并且贯穿于行为始终。

    人类的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这些活动有赖于评价活动的保障,没有评价的参与便没有选择,没有选择,人类活动就会在千千万万的可能中无所适从。现实生活中,人们谈到心理评价都不会感到陌生,人们会说:甲比乙更自信,甲的意志要比乙的意志更坚强些,这个人性格真好等等。所有这些,都是以评价为依据的。

    心理评价活动这样普遍,但是当提及“心理评价”是什么时,大多数人都说不清,不仅普通人员如此,专业评价人员也是如此。在“心理评价”的定义上,人们还没有形成一致的意见。应当承认,对心理评价这一复杂活动进行概括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对心理评价进行逻辑的概括,使人们对这种活动有比较清晰的界定,首先,必须弄清这种活动的对象。心理评价的对象是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对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做出价值的判断,从而指导人的行为选择。其次,概括心理评价要明确这种活动的目的。评价不是孤芳自赏,不是为评价而评价。评价的目的就在于它要为活动的选择和决策服务,即心理评价要为人的活动定向,并提供选择的依据。再次,“心理评价”这个概念的界定中应该对这种活动特有的活动方式、活动手段等有所揭示。我们知道,评价是主体以一定尺度和标准来判断事物的观念活动。这应该看成是评价特有的活动方式,不拥有这种方式,心理评价无法进行。

    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大概揭示出“心理评价”的内涵。所谓心理评价,是指对照心理健康标准,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对人的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心理健康状况等进行价值判断,从而为人们行为的选择和决策提出依据的过程。这个定义中的“心理健康标准”可以按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下的定义,即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方面,其中心理健康又包括良好的心境和社会适应能力。但这个描述是高度概括的,目前人们正在探索具体的、可操作的心理健康标准。

    上述定义强调“价值判断”应是心理评价的本质属性,这就必然涉及心理价值问题。所谓心理价值是指人的活动的属性、特点、功能、效果与活动主体需要之间的关系。而心理价值的选择可理解为活动主体依据自身的需要对活动的特点、功能、效果作出的价值取向。心理价值包括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所谓个体价值是指心理满足与个人需要的关系;所谓社会价值是指心理满足与社会需要的关系。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心理发展水平应是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完美统一。衡量心理价值,要看它是否满足两个需要,即个体发展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心理评价与心理测量、心理诊断、心理咨询的关系

    这几个词在评价中经常使用,我们有必要进行区分。测量的一般定义为“给×××赋予一个数量值”,这一概念被广泛地用于教育心理领域。心理测量一般是指对心理现象数量化测定,从而了解人的行为特征。评价和测量的区别明显,评价是价值判断,而测量是事实判断。测量着重于对心理现象的确定,而评价着重于对心理状况的解释和分析。例如,在智力测量中单纯的智力分数没有任何意义,必须进行解释分析才有意义。

    如果我们再对比评价和测量,可以看出测量是一个单一性的活动,评价是一个综合性的活动;测量的目的和功用是提供信息,评价的目的和功能是指导活动,确定选择;测量在理论上排斥主现因素的影响,而评价不排斥主现因素的参与,追求主现因素与客观因素相结合,但测量和评价又是紧密结合的。这种联系表现在测量是评价的基础,测量越准确,相应地对事物的价值评价就越可靠,可以说测量是评价的重要手段。

    心理诊断概念包含在心理评价之中,因心理诊断是心理评价的一种必要手段,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其内涵。心理诊断是从医学上借用来的术语。诊断的医学意义就是从病人的症状来判断疾病,而心理卫生学的诊断则含有评定的意义。具体地说,心理诊断就是用心理学的方法来评定人们的心理健康状况,确定其性质和程度等。心理诊断常用的方法很多,如投射技术、人格调查、临床神经心理学检查等,心理测量则是心理诊断方法中的一种。

    心理咨询是通过语言文字等媒介,给咨询对象以帮助和教育的过程。通过心理咨询可以使咨询对象的认识、情感和态度有所变化,解决其在学习、生活、工作、疾病健康等方面出现的问题。所以,咨询的目的是使咨询对象辨明心理问题的性质,寻求摆脱心理困扰的条件和对策,达到恢复心理平衡,增强心理素质,提高适应能力,增进身心健康的目的。因此,咨询应包含“教育”、“建议”等成分,而且应是咨询对象的自愿行为。而心理评价只是对人的心理现状进行分析,不含有“教育”或“建议”的成分,也可以不是人的自愿行为。

    从心理评价作为人的心理现象的价值判断的角度讲,心理评价应是心理咨询的基本环节。在心理咨询中,要想帮助咨询对象消除心理障碍,必须先辨明他存在何种性质的心理问题,也就是要对咨询对象的心理健康状况做出全面评价,然后才能选择适当的矫正方法,心理评价在心理咨询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心理评价的基本原则

    心理评价是一项专业技术要求很高的工作,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心理评价原则是整个心理评价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宏观上指导人们开展心理评价的基本要求。

    (一)目的性原则 心理评价的目的性原则是指在进行评价时必须有明确的目的。完善人的人格结构,促进人的心理健康是心理评价的根本目的。在每一次评价中,还要有具体的评价目的。例如,有以了解人的智力分布及个别差异为目的的智力评价,有为了解人的人格结构进行的人格评价,有为治疗或预防心理疾病进行的心理健康评价等。评价的具体目的决定采用什么样的评价标准,也决定评价的具体方法和手段。人类活动的目的性决定心理评价应该是有目的地进行,不能随心所欲想评什么就评什么,要防止滥评现象的出现,坚持做到评价标准与评价过程都服务于评价目的。

    (二)客观性原则 客观性原则是指在进行心理评价时,要尊重客观现实,对人的心理现象进行科学的价值判断,切忌主观随意性。在评价中坚持客观原则,首先评价者必须按照评价标准对评价对象做出客观的评价,不能改变既定的条件,任意降低或提高评价标准。其次,评价者要注意克服主观随意性,在评价过程中,要采取措施防止先入为主的成见,干扰评价结果,要切实控制、排除评价者的主观因素。

    (三)全面性原则 全面性原则是指在心理评价过程中运用系统论的现点,分析评价对象不同心理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系统地、多方面地收集评价对象的各种信息,从整体上把握评价对象的心理特征,从而进行全面的评价。贯彻全面性原则,就是要抓住评价标准的全面性,在针对评价内容制订评价标准时,对目标所包含、覆盖的全部内容要尽量反映,不能遗漏主要内容。例如,人格评价的标准有:自信心是否很强,面对现实的正确态度、协作意识是否很强,是否具有激发智慧的力量,意志力是否坚强,是否具有同情心,适应能力是否很强,独立性是否很强,价值取向是否正确,自我评价能力是否很强等等。以上这些标准必须从整体上把握,才能正确评价一个人的心理状况。所以,为了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可信,必须注重所搜集信息的全面性。不过,全面性原则并非事无巨细,主次不分,而是在通盘考虑的情形下,把握心理状况的主要方面。

    (四)可行性原则 心理评价受制于许多条件,如受人力、物力、财力、时间和技术等各种条件的限制。科学的评价对这些条件应该全面考虑。心理评价的可行性原则是指评价的指导思想、评价目的、评价的计量体系要简便易算等。在心理评价中贯彻可行性原则,主要考虑在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时要正确处理科学性与可行性的矛盾。评价人员首先必须以科学严肃的态度对待心理评价工作,但心理评价的各种方法都有其适用的特定场合与范围,不能随便套用,要考虑可行性。

    (五)保密性原则 心理评价人员不能随意向他人或在其他场合公布心理评价的结果,心理评价的内容有些可能涉及到个人的隐私,一旦公开可能会伤害当事人的自尊心,因此,评价人员必须替评价对象保守秘密。另外,评价人员还要根据所欲了解的具体心理状况,选择适当的方式使评价对象解除顾虑。只有这样,才能使心理评价工作顺利有效地展开。保密性原则,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心理评价的道德准则。

    总之,心理评价是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关键是如何建立各种心理现象评价标准的指标体系,如果各种心理现象的评价标准能够建立,并被人们认可,那么心理评价将会在促进人类自身素质完善过程中,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纪国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