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态的心理效应与课堂教学
教态,是指教师教学的姿态,包括身体动作、面部表情等。在课堂上,教师的教态变化既是完成教学活动或传递某种信息的需要,也是其内在教学状态或心理状态的综合体现。教师为更好地引导学生注意,传授知识,交流思想感情,要掌握一定的教态的变化技能。
一、走动
教师在课堂上走动,对于调节课堂气氛,密切师生关系,及时了解情况,督促检查学习等,有着积极的作用;但如果方式不当,也可能会分散学生注意力,拖延教学时间。因此,教师应讲究走动的方式、方法,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有所控制 教师在课堂上的走动要有所控制,具体来说,一是要控制走动的次数,不能满堂课走个不停;二是要控制走动的姿势,要轻松徐缓、自然大方,脚步落地很重或擦地而行等都可能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2. 方便教学 走动的区域或停留的位置要方便教学。以在讲台周围走动为宜,不能离开黑板太远,以防不能及时板书,拖延教学时间。在学生中间边走边讲时,不要停留在教室后端,因为这样对前半部学生来说教师的声音是从后面传来的。有的学生难免要扭头或转身,影响听课效果。
3. 考虑学生心理 一般来说,学生在做练习或试卷时,不喜欢教师在他们中间走来走去,更不喜欢教师在自己身边或身后停下来。因为这时学生需要注意力高度集中,而教师的走动会造成他们的紧张情绪,干扰正在进行的思维活动。所以,教师在走动时机的把握上要考虑学生的心理,以防引起学生厌烦。
4. 面向全体 教师在教学中进行检查指导、答疑解惑时,要面向全体,注意关心到每一个学生。如果教师的走动范围只限于教室的某一区域,或只在少数学生身边停留,那么其他学生就可能觉得受到冷落,产生不满或妒忌。所以,即使因为时间有限,教师只能在局部走动,无法关照到每一个学生时,也要处理好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将从少数学生中了解到的问题改作具体普遍意义的问题,面对全班进行解答。
二、手势
手势,每个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都要自觉或不自觉地使用。因为手势既可以传情达意,又可以摹形状物,能增强教师授课的吸引力。
在课堂上,教师手势的运用应注意以下问题:
1. 掌握分寸 课堂上教学不同于戏剧表演,教师手势的动作幅度要掌握分寸,不宜夸张,否则会造成喧宾夺主,使学生过多地注意其手势,而分散了对讲授内容的注意。
2. 繁简适度 教师的手势不能过于简单,缺乏变化。如果老是重复那几个有限的动作,就会显得呆板、乏味;但也不能过于复杂,变化频繁,使学生眼花缭乱、琢磨不定,好似打哑语一般,这样也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教学效果。
三、眼神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可以准确而鲜明地表达出人的思想感情,与口头语言相比,其作用往往更有感染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眼神应做到以下几点:
1. 注视学生 注视学生是传达教学信息,建立双向交流,缩短心理距离、增强讲解效果的需要。注视学生也是教师的一种坦然、自信和投入的表现,相反,如果过多地盯着讲稿,会给学生造成一种羞涩、拘谨、缺乏自信或准备不足的感觉;如果两眼不时向窗外瞟去,则会给学生造成一种“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感觉。当然,注视学生也不是要求教师一味盯着学生看。除了要对某个学生发出指示性信息,或观察学生的反应外,过多地盯着学生看,会使学生觉得“ 意味深长”,感到不自在或紧张。
2. 炯炯有神 教师的目光应该炯炯有神,充满活力,给学生一种朝气蓬勃的感觉。如果学生看到教师双目无神、无精打采,就会感到扫兴,打不起精神来。另外,炯炯有神是要求教师能用眼睛“说”出内心的思想和情感,增强教学感染力。
四、面部表情
面部表情是教师教态的主要成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意:
1. 自然真实 教师的面部表情变化是内心情绪感受的真实流露,应与教师的语言讲解有着自然的关联,这样,才能使学生觉得合情合理,激起共鸣。如果脱离教学内容的感情蕴意,“ 情过其言”地乱加发挥,就会给学生以装腔作势的感觉。
2. 亲切庄重 教师的面部表情应该和蔼可亲,使学生感受到关心、爱护、理解。那些表情过于严肃,从头到尾板着面孔的教师,或居高自傲、盛气凌人的教师,通常不受学生喜爱。另外,教师还应当注意亲切中要保持庄重,如果过于随便,就容易失去学生的信赖和敬意,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潘菊芬)
一、走动
教师在课堂上走动,对于调节课堂气氛,密切师生关系,及时了解情况,督促检查学习等,有着积极的作用;但如果方式不当,也可能会分散学生注意力,拖延教学时间。因此,教师应讲究走动的方式、方法,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有所控制 教师在课堂上的走动要有所控制,具体来说,一是要控制走动的次数,不能满堂课走个不停;二是要控制走动的姿势,要轻松徐缓、自然大方,脚步落地很重或擦地而行等都可能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2. 方便教学 走动的区域或停留的位置要方便教学。以在讲台周围走动为宜,不能离开黑板太远,以防不能及时板书,拖延教学时间。在学生中间边走边讲时,不要停留在教室后端,因为这样对前半部学生来说教师的声音是从后面传来的。有的学生难免要扭头或转身,影响听课效果。
3. 考虑学生心理 一般来说,学生在做练习或试卷时,不喜欢教师在他们中间走来走去,更不喜欢教师在自己身边或身后停下来。因为这时学生需要注意力高度集中,而教师的走动会造成他们的紧张情绪,干扰正在进行的思维活动。所以,教师在走动时机的把握上要考虑学生的心理,以防引起学生厌烦。
4. 面向全体 教师在教学中进行检查指导、答疑解惑时,要面向全体,注意关心到每一个学生。如果教师的走动范围只限于教室的某一区域,或只在少数学生身边停留,那么其他学生就可能觉得受到冷落,产生不满或妒忌。所以,即使因为时间有限,教师只能在局部走动,无法关照到每一个学生时,也要处理好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将从少数学生中了解到的问题改作具体普遍意义的问题,面对全班进行解答。
二、手势
手势,每个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都要自觉或不自觉地使用。因为手势既可以传情达意,又可以摹形状物,能增强教师授课的吸引力。
在课堂上,教师手势的运用应注意以下问题:
1. 掌握分寸 课堂上教学不同于戏剧表演,教师手势的动作幅度要掌握分寸,不宜夸张,否则会造成喧宾夺主,使学生过多地注意其手势,而分散了对讲授内容的注意。
2. 繁简适度 教师的手势不能过于简单,缺乏变化。如果老是重复那几个有限的动作,就会显得呆板、乏味;但也不能过于复杂,变化频繁,使学生眼花缭乱、琢磨不定,好似打哑语一般,这样也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教学效果。
三、眼神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可以准确而鲜明地表达出人的思想感情,与口头语言相比,其作用往往更有感染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眼神应做到以下几点:
1. 注视学生 注视学生是传达教学信息,建立双向交流,缩短心理距离、增强讲解效果的需要。注视学生也是教师的一种坦然、自信和投入的表现,相反,如果过多地盯着讲稿,会给学生造成一种羞涩、拘谨、缺乏自信或准备不足的感觉;如果两眼不时向窗外瞟去,则会给学生造成一种“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感觉。当然,注视学生也不是要求教师一味盯着学生看。除了要对某个学生发出指示性信息,或观察学生的反应外,过多地盯着学生看,会使学生觉得“ 意味深长”,感到不自在或紧张。
2. 炯炯有神 教师的目光应该炯炯有神,充满活力,给学生一种朝气蓬勃的感觉。如果学生看到教师双目无神、无精打采,就会感到扫兴,打不起精神来。另外,炯炯有神是要求教师能用眼睛“说”出内心的思想和情感,增强教学感染力。
四、面部表情
面部表情是教师教态的主要成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意:
1. 自然真实 教师的面部表情变化是内心情绪感受的真实流露,应与教师的语言讲解有着自然的关联,这样,才能使学生觉得合情合理,激起共鸣。如果脱离教学内容的感情蕴意,“ 情过其言”地乱加发挥,就会给学生以装腔作势的感觉。
2. 亲切庄重 教师的面部表情应该和蔼可亲,使学生感受到关心、爱护、理解。那些表情过于严肃,从头到尾板着面孔的教师,或居高自傲、盛气凌人的教师,通常不受学生喜爱。另外,教师还应当注意亲切中要保持庄重,如果过于随便,就容易失去学生的信赖和敬意,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潘菊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