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和挫折应是“孪生兄弟”(2)
3. 增强意志
意志品质是否坚强与一个人的耐挫能力高低有密切联系。对挫折的容忍超越力离不开坚强的意志品质。意志品质是人在意志行为中表现出来的,尤其是在克服困难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
坚强的意志品质可反映在意志品质的四个特性中,即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自制性。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意志品质发展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加强对他们耐挫能力的培养。如青少年虽自制力有较显著的增强,但在学习和品德等方面受到老师和家长的批评、指责后,仍易产生自卑感,表现为:上课因害怕讲错而不敢举手发言,班级活动经常推辞或勉强应付,有的还会产生攻击性行为,在遇到有一定困难的任务时,难以坚持。针对这个年龄段学生的意志特点,教师应努力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创设机会,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此外,在失败面前,要教育他们积极地自我暗示,持之以恒,帮助他们寻找失败的真正原因,摆脱和改变困境,最终获得成功。
家庭教育篇
家庭教育对于一个孩子是否能健康成长,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谓“5+2=0”说得就是学校和家庭教育不协调导致的一种教育失败。
(一)现代家庭——成功是“资本”,挫折是“财富”
随着知识经济社会的到来,现在家长的文化水平也日益提高,一些现代教育理念也渐渐为他们所接受。越来越多的家长用自己的行动在实践着以前只有教师才了解的“正面教育”。而那些得到家长赏识的孩子都表现得信心十足,为以后踏上艰辛的人生道路积累了厚厚的“资本”。
但同时,就像世界上所有事物一样,一件事情若过了度就会走向相反的一面,所谓“物极必反”。
目前许多家庭(特别是独生子女家庭)对孩子过分地呵护,唯恐孩子受挫折、受伤害,从不轻易对孩子说个“不”字。家长们为孩子创设过于舒适的生活环境,提供种种优越条件,让他们免受一切挫折,以致使孩子严重缺乏生活的锻炼,养成依赖心理和养尊处优的不良品格,交往能力和适应环境能力极差,一旦挫折(哪怕是极微小的挫折)出现在他们面前,就会惊恐万状,茫然无措,甚至因绝望而轻生。所以,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不应该再让孩子生活在“温室”里,而是应该让他们到生活中去“碰壁”,以培养他们的耐挫力。
在这一点上,似乎有不少国家已走在了我们的前面。例如:日本有的家长花30万日元送孩子到中国参加“吃苦夏令营”,平时不用车子送孩子上学,还吃“忆苦饭”。美国的传统观念就是鼓励孩子自立,长大后要离开父母,亿万富翁的孩子上学仍有打工挣零用钱的。
那到底如何让孩子成功地体验挫折呢?下面的一个故事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
威尔逊要到山里去参加为期两天的野营,他自己做了准备工作。妈妈检查了他的行李,发现他没有准备足够的衣服,因为山里要比平原冷得多;而且也没带手电筒,这是野营时必须带的东西。但妈妈并没有给儿子提示。
过了两天,妈妈问回来的儿子:“怎么样,玩得开心吗?”
威尔逊说:“我的衣服带得太少了,而且,由于我没带手电筒,每天晚上都问别人借,这两件事搞得我好狼狈。”
妈妈说:“为什么衣服少带了呢?”
“我以为那儿的天气和这里的一样,没有想到山里那么冷!下次再去,我知道该如何做了。”……
对于孩子在生活中会犯的一些错误,我们常常采用的是“马上制止”或“纠正”之类的方法。这表面上是帮助了孩子,实际上是剥夺了孩子在实践中获得宝贵经验的良好机会。让我们来看故事中这位聪明的妈妈,首先,她给了孩子一个机会,让孩子在尝试中,而且是在尝试“错误”的实践过程中获得了经验。正是由于这样的经验,威尔逊自己找到了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也为他今后运用已有的经验解决问题提供了可能性。更重要的是,孩子这种自己解决问题的意志和能力的形成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自我建构”。
所以,天下所有爱孩子的父母们,在你们帮孩子积累“成功资本”的同时,可千万别忘了让他们收集另一种更宝贵的财富——挫折。
(二)生活体验——成功是“信心”,挫折是“毅力”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理论“生活即教育”已深入人心。所以,绝大部分学校已改变了原来的“封闭式”教学,建立了学校、家庭、社会为一体的教育机制,但作为社会细胞的大多数家庭却依然“孤芳自赏”,认为现在社会太复杂,让孩子过早地接触社会,体验生活,会被社会这个“大染缸”染黑的。殊不知,孩子迟早会走上社会,难道到那时,已白发苍苍的父母还要在前面为孩子“开路”吗?
所以,父母们,请放开你们的手,让孩子到社会上,到生活中,到大自然中去吧。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敢于制造这样的机会:父母偶尔“偷懒”一下,让五六岁的孩子当“跑腿”,到离家不远的小店去买点东西(当然,事先要侦察好,确保孩子安全);也可以在外出旅游的时候,稍微“失踪”一会儿,其实是躲在一角偷偷观察孩子的一举一动(“失踪”时间可视孩子的年龄大小决定);还可以人为地制造一些“较大距离”的“会合”,让孩子独自一人乘车赶到指定地点,当然,这个行动适合于年龄较大一点的孩子,而且第一次也需要有一个家长悄悄尾随,要求是不被孩子发现,随后可逐渐放松“监护”,让孩子独自去“闯”;父母也可以偶尔退出“历史舞台”,靠边站一下,让孩子代表家庭到亲朋好友家做客或办一些小事;而对于年龄大的孩子来说,父母则要鼓励他们多交朋友,并鼓励他们同伙伴一起玩耍、一起郊游……
孩子或许因此会“摔跤”,会“碰壁”,但相信如果有了父母的正确引导,孩子们会把成功作为信心,并且能在生活中越挫越勇。
所以,面对“百味人生”,我们作为孩子的老师、父母,不应仅仅让他们尝到成功的甜,更应让他们品尝生活中的酸、苦、辣。这样,他们以后才能笑着面对生活中的一切,坦然地接受生活给他们一个又一个的考验,成为真正的强者。 (谈丽娟)
意志品质是否坚强与一个人的耐挫能力高低有密切联系。对挫折的容忍超越力离不开坚强的意志品质。意志品质是人在意志行为中表现出来的,尤其是在克服困难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
坚强的意志品质可反映在意志品质的四个特性中,即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自制性。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意志品质发展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加强对他们耐挫能力的培养。如青少年虽自制力有较显著的增强,但在学习和品德等方面受到老师和家长的批评、指责后,仍易产生自卑感,表现为:上课因害怕讲错而不敢举手发言,班级活动经常推辞或勉强应付,有的还会产生攻击性行为,在遇到有一定困难的任务时,难以坚持。针对这个年龄段学生的意志特点,教师应努力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创设机会,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此外,在失败面前,要教育他们积极地自我暗示,持之以恒,帮助他们寻找失败的真正原因,摆脱和改变困境,最终获得成功。
家庭教育篇
家庭教育对于一个孩子是否能健康成长,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谓“5+2=0”说得就是学校和家庭教育不协调导致的一种教育失败。
(一)现代家庭——成功是“资本”,挫折是“财富”
随着知识经济社会的到来,现在家长的文化水平也日益提高,一些现代教育理念也渐渐为他们所接受。越来越多的家长用自己的行动在实践着以前只有教师才了解的“正面教育”。而那些得到家长赏识的孩子都表现得信心十足,为以后踏上艰辛的人生道路积累了厚厚的“资本”。
但同时,就像世界上所有事物一样,一件事情若过了度就会走向相反的一面,所谓“物极必反”。
目前许多家庭(特别是独生子女家庭)对孩子过分地呵护,唯恐孩子受挫折、受伤害,从不轻易对孩子说个“不”字。家长们为孩子创设过于舒适的生活环境,提供种种优越条件,让他们免受一切挫折,以致使孩子严重缺乏生活的锻炼,养成依赖心理和养尊处优的不良品格,交往能力和适应环境能力极差,一旦挫折(哪怕是极微小的挫折)出现在他们面前,就会惊恐万状,茫然无措,甚至因绝望而轻生。所以,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不应该再让孩子生活在“温室”里,而是应该让他们到生活中去“碰壁”,以培养他们的耐挫力。
在这一点上,似乎有不少国家已走在了我们的前面。例如:日本有的家长花30万日元送孩子到中国参加“吃苦夏令营”,平时不用车子送孩子上学,还吃“忆苦饭”。美国的传统观念就是鼓励孩子自立,长大后要离开父母,亿万富翁的孩子上学仍有打工挣零用钱的。
那到底如何让孩子成功地体验挫折呢?下面的一个故事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
威尔逊要到山里去参加为期两天的野营,他自己做了准备工作。妈妈检查了他的行李,发现他没有准备足够的衣服,因为山里要比平原冷得多;而且也没带手电筒,这是野营时必须带的东西。但妈妈并没有给儿子提示。
过了两天,妈妈问回来的儿子:“怎么样,玩得开心吗?”
威尔逊说:“我的衣服带得太少了,而且,由于我没带手电筒,每天晚上都问别人借,这两件事搞得我好狼狈。”
妈妈说:“为什么衣服少带了呢?”
“我以为那儿的天气和这里的一样,没有想到山里那么冷!下次再去,我知道该如何做了。”……
对于孩子在生活中会犯的一些错误,我们常常采用的是“马上制止”或“纠正”之类的方法。这表面上是帮助了孩子,实际上是剥夺了孩子在实践中获得宝贵经验的良好机会。让我们来看故事中这位聪明的妈妈,首先,她给了孩子一个机会,让孩子在尝试中,而且是在尝试“错误”的实践过程中获得了经验。正是由于这样的经验,威尔逊自己找到了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也为他今后运用已有的经验解决问题提供了可能性。更重要的是,孩子这种自己解决问题的意志和能力的形成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自我建构”。
所以,天下所有爱孩子的父母们,在你们帮孩子积累“成功资本”的同时,可千万别忘了让他们收集另一种更宝贵的财富——挫折。
(二)生活体验——成功是“信心”,挫折是“毅力”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理论“生活即教育”已深入人心。所以,绝大部分学校已改变了原来的“封闭式”教学,建立了学校、家庭、社会为一体的教育机制,但作为社会细胞的大多数家庭却依然“孤芳自赏”,认为现在社会太复杂,让孩子过早地接触社会,体验生活,会被社会这个“大染缸”染黑的。殊不知,孩子迟早会走上社会,难道到那时,已白发苍苍的父母还要在前面为孩子“开路”吗?
所以,父母们,请放开你们的手,让孩子到社会上,到生活中,到大自然中去吧。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敢于制造这样的机会:父母偶尔“偷懒”一下,让五六岁的孩子当“跑腿”,到离家不远的小店去买点东西(当然,事先要侦察好,确保孩子安全);也可以在外出旅游的时候,稍微“失踪”一会儿,其实是躲在一角偷偷观察孩子的一举一动(“失踪”时间可视孩子的年龄大小决定);还可以人为地制造一些“较大距离”的“会合”,让孩子独自一人乘车赶到指定地点,当然,这个行动适合于年龄较大一点的孩子,而且第一次也需要有一个家长悄悄尾随,要求是不被孩子发现,随后可逐渐放松“监护”,让孩子独自去“闯”;父母也可以偶尔退出“历史舞台”,靠边站一下,让孩子代表家庭到亲朋好友家做客或办一些小事;而对于年龄大的孩子来说,父母则要鼓励他们多交朋友,并鼓励他们同伙伴一起玩耍、一起郊游……
孩子或许因此会“摔跤”,会“碰壁”,但相信如果有了父母的正确引导,孩子们会把成功作为信心,并且能在生活中越挫越勇。
所以,面对“百味人生”,我们作为孩子的老师、父母,不应仅仅让他们尝到成功的甜,更应让他们品尝生活中的酸、苦、辣。这样,他们以后才能笑着面对生活中的一切,坦然地接受生活给他们一个又一个的考验,成为真正的强者。 (谈丽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