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和挫折应是“孪生兄弟”(1)
受挫一次,对生活的理解加深一层;失误一次,对人生的醒悟增添一阶;不幸一次,对世间的认识成熟一级;磨难一次,对成功的内涵透彻一遍。所以,要想获得成功和幸福,要想过得快乐和欢欣,首先要把失败、不幸、挫折和痛苦读懂。
在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大家都开始信奉“不进是退,小进也是退”的观念。所以,每一个人都比以往更渴望自己能获得成功,因此“心想事成”、“万事如意”、“马到成功”的祝愿满天飞,但在现实生活中,这种“百事可乐”是不会有的。人们总有某方面的目标不能实现,总有事情办不成功,总会有天灾或人祸,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挫折。于是乎,有些急切渴望成功的人便裹足不前了,他们面对突然而来的各种挫折,感到焦虑、紧张、失意,并渐渐形成 “心理障碍”,甚至最后做出离家出走、自杀或伤害他人的傻事来。
其实,不难看出他们的“症结”在于他们太漠视成功与挫折之间的密切关系了。他们只关注成功,只认可成功,而忽视或不敢正视与之同在的“孪生兄弟”——挫折,这样的人如何能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上立足呢?所以,这也就给我们这些肩负培育下一代重任的教育者(包括家长)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培养出既渴望成功,又能耐挫折的新一代接班人。那么,如何能培养出更优秀的“心智健全”者呢?请看:
学校教育篇
学校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场所,但是由于学生年龄不同,心理特征也不同,所以成功与挫折在教育的各个阶段中并不是“平起平坐”的。
(一)儿童时期——成功是“兴奋剂”,挫折为“缓冲力”
儿童时期主要是针对小学低、中年级的学生来说的。对于这一阶段的学生,应该让他们充分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因为年幼的他们,无论从哪一方面看,都还不够成熟,需要教师细心地呵护。如果让小学生能在早期获得成功,就可以促使他们迅速树立自信心,增强他们对成功的渴望,为自己的发展积聚“底蕴”,在遭到失败时也能使自己不被压倒,并能从失败中吸取教训。而如果早期学习遭受到的是不断的失败,失败后的消极情绪和行为会直接影响和降低求知欲,甚至会使小学生产生厌学心理,失败愈惨重,愈会防碍学生以后的发展。
所以,早期的学校教育应该是以成功教育为主的,应把成功当成促使学生发展的兴奋剂,而挫折教育只能是“偶一为之”的“缓冲力”。
但是,这成功教育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因为它的实施对象是刚入学的活泼可爱的小学生,对他们来说犯错误是经常的事。上课不遵守纪律、打打闹闹更是家常便饭,而对这些“家常便饭”式的错误,除了正面教育外,老师还应该有哪些“成功”的秘诀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糖衣良药”
坏人腐蚀好人喜欢用糖衣裹着的炮弹,这样容易使人接受,容易将人打中。我们在使人变好的过程中为什么不研究一下糖衣,为什么不使人易于接受一些呢?
制药厂早已把许多良药制成了糖衣片。许多过去极苦的、难吃的中药也加上了蜂蜜和香料,甜口的良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
我们教育子女,教育学生如果还停留在“良药苦口”的老观念上就落伍了。我们应该力求在批评学生的同时要表扬学生,在指出他的不足时要指出他和这一点不足相对应的长处。这样做就让学生在接受批评的同时,明白自己不完全是个失败者,自己还是有成功之处的。
2.“镜像自我”
有一个孩子本来很羞怯,上课不敢举手。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起来大声地回答了一个问题。碰巧上课的老师是位有教育经验的老师。从那以后,这位老师经常故意当着孩子的面对别人说:“这学生特别大胆,上课喜欢大声发言。”不久这个学生彻底变了样,每回上课,总能看到他举得高高的小手。这位老师“不露痕迹”的教育艺术就是被心理学家库利命名的“镜像自我”。库利指出:儿童靠观察别人(特别是老师、家长的脸色和反应)来确定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就像是把别人的表扬与反应当作镜子。由这种“镜子”来看自己的形象,并形成自我概念。
作为教育者,我们的言行举止随时随地都在塑造着儿童的这种自我概念。儿童从我们的眼中看到他们的形象,我们在塑造儿童自我概念的同时,也在塑造着儿童实际的自我的真实面貌,这等于是为儿童铺设一条成功之路。事实上,儿童怎样理解别人,如何看待自己,他最终也会真的变成怎样的人。
3. 动中求成
儿童的特点就是好动,所以在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中让学生的身心得到愉悦,并得到成功的体验,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当然,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极力照顾到每一个学生,特别是那些比较内向的学生,更应给他们展示自己的机会,以此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下面就列举一个有关自信心辅导的活动。
活动题目:优点“轰炸”
活动主题:自信心训练
活动目标:(1)让学生总结、叙述自己的优点,并通过他人对自我优点的评价,充分认识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从而提高个体的自尊心和自信心。(2)借助相互评价的机会,认识同伴的长处,从而欣赏同伴,增强对同伴的了解和感情。
活动形式:采取小组活动的形式,每组4~5人,将游戏和讨论相结合。
活动过程:分组、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称为“优点‘轰炸’”)。小组讨论、班级集体汇报、教师小结。
这样的活动巧妙地借助自我对自身优点的省察和对同伴的评价,为每个学生认识自身的长处和优点提供了比较、互动和分享的机会。其结果不仅使学生认识了自己,认识了同伴,更为自己以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青少年时期——成功是“奠基石”,挫折为“试金石”
在青少年时期,学生的心理发展慢慢从幼稚走向成熟,他们的心理容易动荡。当在学习、生活中遇到自己无法克服的障碍和困难时,极易产生一种挫败感。面对挫折和失败,若能忍受乃至超越,说明有一定的耐挫能力,其人就会逐渐成熟,其心理也就进入了一个健康而稳定的发展时期;反之,如果缺乏耐挫能力,就会导致其心理适应不良或行为越轨。这就要求教育者在对青少年进行成功教育的基础上,更应对他们进行挫折教育。
1. 提高认识
培养学生的耐挫能力,首先要通过教育让学生懂得社会生活极其复杂,充满着矛盾。在社会上生活,个人的需要不可能百分之百得到满足,遭遇挫折是难免的。同时,也可以开展“有志者事竟成”的系列活动,让学生们寻找古今中外的名人凭借顽强的意志获得成功的事例,让他们从大量的事实中更深刻领悟我国古代学者孟子说过的话: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2. 创设情境
创设挫折情境,就是教师通过创设某种受挫情境,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指导他们采取适当的情绪控制行为,帮助他们身临其境地运用,克服困难,以获得成功的有效手段,达到培养耐挫能力的目的。
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画图或讲故事的形式,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受挫折的情境。教师可启发诱导学生进行广泛的讨论,让他们自己找出合理的行为方式对待所遇到的挫折。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应指导学生在行为上采取一些合理方式,克服挫折所带来的消极、紧张情绪和不良行为,可让学生多利用言语暗示自己,消除自卑感;或利用环境,在存在着抗拒情绪时,通过调整周围环境,回避引起挫折的人和事;或利用态度,有意识地改变自己对事物的态度,增强信心;或利用顺序,把受挫折的行为目标分解为一个个具体的目标,逐一实现,用成功来提高自信心。教师应尽可能在创设的情境中引导学生合理地使用这些行为方式,让他们在挫折面前不退缩、不自卑,并积极地克服内外障碍,获得成功。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也可让学生扮演想像中或事实上的角色,使学生按所扮演角色的行为要求来鞭策和规范自己。 (谈丽娟)
在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大家都开始信奉“不进是退,小进也是退”的观念。所以,每一个人都比以往更渴望自己能获得成功,因此“心想事成”、“万事如意”、“马到成功”的祝愿满天飞,但在现实生活中,这种“百事可乐”是不会有的。人们总有某方面的目标不能实现,总有事情办不成功,总会有天灾或人祸,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挫折。于是乎,有些急切渴望成功的人便裹足不前了,他们面对突然而来的各种挫折,感到焦虑、紧张、失意,并渐渐形成 “心理障碍”,甚至最后做出离家出走、自杀或伤害他人的傻事来。
其实,不难看出他们的“症结”在于他们太漠视成功与挫折之间的密切关系了。他们只关注成功,只认可成功,而忽视或不敢正视与之同在的“孪生兄弟”——挫折,这样的人如何能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上立足呢?所以,这也就给我们这些肩负培育下一代重任的教育者(包括家长)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培养出既渴望成功,又能耐挫折的新一代接班人。那么,如何能培养出更优秀的“心智健全”者呢?请看:
学校教育篇
学校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场所,但是由于学生年龄不同,心理特征也不同,所以成功与挫折在教育的各个阶段中并不是“平起平坐”的。
(一)儿童时期——成功是“兴奋剂”,挫折为“缓冲力”
儿童时期主要是针对小学低、中年级的学生来说的。对于这一阶段的学生,应该让他们充分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因为年幼的他们,无论从哪一方面看,都还不够成熟,需要教师细心地呵护。如果让小学生能在早期获得成功,就可以促使他们迅速树立自信心,增强他们对成功的渴望,为自己的发展积聚“底蕴”,在遭到失败时也能使自己不被压倒,并能从失败中吸取教训。而如果早期学习遭受到的是不断的失败,失败后的消极情绪和行为会直接影响和降低求知欲,甚至会使小学生产生厌学心理,失败愈惨重,愈会防碍学生以后的发展。
所以,早期的学校教育应该是以成功教育为主的,应把成功当成促使学生发展的兴奋剂,而挫折教育只能是“偶一为之”的“缓冲力”。
但是,这成功教育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因为它的实施对象是刚入学的活泼可爱的小学生,对他们来说犯错误是经常的事。上课不遵守纪律、打打闹闹更是家常便饭,而对这些“家常便饭”式的错误,除了正面教育外,老师还应该有哪些“成功”的秘诀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糖衣良药”
坏人腐蚀好人喜欢用糖衣裹着的炮弹,这样容易使人接受,容易将人打中。我们在使人变好的过程中为什么不研究一下糖衣,为什么不使人易于接受一些呢?
制药厂早已把许多良药制成了糖衣片。许多过去极苦的、难吃的中药也加上了蜂蜜和香料,甜口的良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
我们教育子女,教育学生如果还停留在“良药苦口”的老观念上就落伍了。我们应该力求在批评学生的同时要表扬学生,在指出他的不足时要指出他和这一点不足相对应的长处。这样做就让学生在接受批评的同时,明白自己不完全是个失败者,自己还是有成功之处的。
2.“镜像自我”
有一个孩子本来很羞怯,上课不敢举手。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起来大声地回答了一个问题。碰巧上课的老师是位有教育经验的老师。从那以后,这位老师经常故意当着孩子的面对别人说:“这学生特别大胆,上课喜欢大声发言。”不久这个学生彻底变了样,每回上课,总能看到他举得高高的小手。这位老师“不露痕迹”的教育艺术就是被心理学家库利命名的“镜像自我”。库利指出:儿童靠观察别人(特别是老师、家长的脸色和反应)来确定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就像是把别人的表扬与反应当作镜子。由这种“镜子”来看自己的形象,并形成自我概念。
作为教育者,我们的言行举止随时随地都在塑造着儿童的这种自我概念。儿童从我们的眼中看到他们的形象,我们在塑造儿童自我概念的同时,也在塑造着儿童实际的自我的真实面貌,这等于是为儿童铺设一条成功之路。事实上,儿童怎样理解别人,如何看待自己,他最终也会真的变成怎样的人。
3. 动中求成
儿童的特点就是好动,所以在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中让学生的身心得到愉悦,并得到成功的体验,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当然,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极力照顾到每一个学生,特别是那些比较内向的学生,更应给他们展示自己的机会,以此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下面就列举一个有关自信心辅导的活动。
活动题目:优点“轰炸”
活动主题:自信心训练
活动目标:(1)让学生总结、叙述自己的优点,并通过他人对自我优点的评价,充分认识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从而提高个体的自尊心和自信心。(2)借助相互评价的机会,认识同伴的长处,从而欣赏同伴,增强对同伴的了解和感情。
活动形式:采取小组活动的形式,每组4~5人,将游戏和讨论相结合。
活动过程:分组、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称为“优点‘轰炸’”)。小组讨论、班级集体汇报、教师小结。
这样的活动巧妙地借助自我对自身优点的省察和对同伴的评价,为每个学生认识自身的长处和优点提供了比较、互动和分享的机会。其结果不仅使学生认识了自己,认识了同伴,更为自己以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青少年时期——成功是“奠基石”,挫折为“试金石”
在青少年时期,学生的心理发展慢慢从幼稚走向成熟,他们的心理容易动荡。当在学习、生活中遇到自己无法克服的障碍和困难时,极易产生一种挫败感。面对挫折和失败,若能忍受乃至超越,说明有一定的耐挫能力,其人就会逐渐成熟,其心理也就进入了一个健康而稳定的发展时期;反之,如果缺乏耐挫能力,就会导致其心理适应不良或行为越轨。这就要求教育者在对青少年进行成功教育的基础上,更应对他们进行挫折教育。
1. 提高认识
培养学生的耐挫能力,首先要通过教育让学生懂得社会生活极其复杂,充满着矛盾。在社会上生活,个人的需要不可能百分之百得到满足,遭遇挫折是难免的。同时,也可以开展“有志者事竟成”的系列活动,让学生们寻找古今中外的名人凭借顽强的意志获得成功的事例,让他们从大量的事实中更深刻领悟我国古代学者孟子说过的话: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2. 创设情境
创设挫折情境,就是教师通过创设某种受挫情境,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指导他们采取适当的情绪控制行为,帮助他们身临其境地运用,克服困难,以获得成功的有效手段,达到培养耐挫能力的目的。
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画图或讲故事的形式,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受挫折的情境。教师可启发诱导学生进行广泛的讨论,让他们自己找出合理的行为方式对待所遇到的挫折。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应指导学生在行为上采取一些合理方式,克服挫折所带来的消极、紧张情绪和不良行为,可让学生多利用言语暗示自己,消除自卑感;或利用环境,在存在着抗拒情绪时,通过调整周围环境,回避引起挫折的人和事;或利用态度,有意识地改变自己对事物的态度,增强信心;或利用顺序,把受挫折的行为目标分解为一个个具体的目标,逐一实现,用成功来提高自信心。教师应尽可能在创设的情境中引导学生合理地使用这些行为方式,让他们在挫折面前不退缩、不自卑,并积极地克服内外障碍,获得成功。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也可让学生扮演想像中或事实上的角色,使学生按所扮演角色的行为要求来鞭策和规范自己。 (谈丽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