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衔接时期学生心理问题探析(1)
初高中衔接时期是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剧变的时期。大部分学生的适应性是很强的,能迅速调整,坦然过渡;也有一小部分学生由于种种原因,产生了一些心理问题,走过了一段黯然神伤的历程。以人为本,相信每一个学生的潜能与发展,是教育的永恒理念。关注这一“弱势群体”,探究心理问题的缘起,帮助他们走过这段不平常的心路,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本文选取几例初高中衔接时期具有比较普遍性、代表性的心理问题,予以剖析,以期抛砖引玉。
一、失落感:光环淡却是失落
从小学、初中一路杀过来,谁没担任过“ 一官半职”?想想自己在初中时是多么风光,何等“有作为”:一班之长,差不多每天都要站起来向全班发号施令。然而,上了高中,我什么都不是,居然连小组长也没捞到一个……不知不觉中,一切都由“主动”变为“被动”,学习成绩也一落千丈,以前高高翘起的尾巴从此垂落下来了。
——摘自学生作文《高一回眸》
这种“ 失落”心理,真是太普遍了。对于每一个能考上重点中学的学生来说,都有其可以值得称道的昔日“辉煌”。一位细心的班主任曾做过统计:某班60名学生中,曾担任过班委、科代表职务的就有54人。可以说,他们都是老师的宠儿,同学的榜样。升入高中,以前遥遥领先的成绩优势已不复存在,又不得不从原先的一方“霸主”变成平头百姓,自然也就没有了初中时那种众星捧月般的美好感觉。“ 落差”的确太大了!大部分学生都能以一颗平常心找准自己的位置,而有一小部分学生则很难摆正心态,自怨自艾,自卑自怜,郁郁寡欢。其实,有这种“ 失落感”正说明尚有一颗敏感、自尊、积极进取、不甘平庸的心,这正是大有作为的新起点。现在,很多学校都实行“ 自由竞选、轮流坐庄”的班级管理制度,只要正确定位、大胆锻炼、勇于探索,是金子总会闪闪发光的。
造成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现在的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几辈人的娇惯,使其在成长过程中渐渐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定势,稍有不如意,便小题大做。这类事件频频见诸报端,已成为倍受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考入高中,特别是重点高中的学生,学业的优秀往往掩盖了其行为和心理上的“ 营养不良”,使他们成为心理品质上的“ 低能儿”:自私、狭隘、偏激、任性、极端敏感、意志脆弱、自我中心等等。当学业的光环慢慢淡却,其各方面的缺点也渐渐暴露出来,而他(她)却无心理准备,于是感觉如晴天霹雳、末日来临,甚至自虐或他虐。所以,正视挫折,增强“ 免疫力”,不仅有助于高中学习,而且将受益终生。
二、孤立感:学会做人天地宽
刚开学,我就带着一脸忧虑来到学校。我很少开口,总是要别人问我或提到我知道的话题时,才说几句。有时说到一半便没人听了,不知是继续说好还是停下来,真是尴尬。老师要我们毛遂自荐竞选班干部、参加社团组织和学科竞赛小组。我报了数学、英语科代表,英语协会、数学竞赛小组。因为英语、数学成绩不太好,便泡汤了,只剩了一个棋牌协会。后来,因为棋赛时与人大闹了一场,棋牌协会也没去了……看看现在的我,全身酸软无力,若不是凭一只手垫着下巴,只怕连头也抬不起来了。
——摘自心理咨询室案例
从生理角度而言,人都有交流、宣泄、归属的需要。根据我们的调查,相当一部分学生处在“ 想与人交往,却怕与人交往,也不善于交往;渴望友情,却不知道如何与同学、朋友友好相处;渴求理解,却不懂得去理解他人”的尴尬处境。“ 交往的剥夺”与“ 情感的剥夺”一样,都是一种极其严重的心理伤害。学会做人是立足社会之本,由此可见,人际关系的适应,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大多数学生会随时间的推移而逐渐融入到群体之中,但其中也有少数性格内向,具有一定社交障碍的学生,因种种原因其“ 闭锁心理”不断增强,形成一种心理缺陷,严重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外面的世界很精彩”,然而,对于这些学生来说,走出社交障碍的阴影,融入广阔的天地,也并非易事。首先,必须具备足够的勇气与自信,经常正向自我暗示,激励自己勇敢地迈出第一步,并坦然接受可能遭遇的挫折;其次,要学习交往的艺术:正视自己、宽容他人、真诚主动、不拘小节、学会倾听、学会微笑、学会欣赏(别人)。第三,要认真学习社交知识,坚持进行“ 5分钟演讲训练”、“角色扮演训练”、“ 自我想像暗示训练”等活动,提高社交实践技能。
三、失重感:学会学习是根本
永远也忘不了初三,是我读书以来最光辉的时候。那时大大小小的考试,2/3的冠军都由本人包揽,其余的基本上也为本人以亚军之势占领。所以,自然成长在老师的夸奖中,同学的羡慕里,父母的表扬中。而上高中后,却发现“ 高处不胜寒”!高中的第一次数学测验成绩,是我读书以来所经历的最低记录——29分!而在以前,低于92分的时候都是屈指可数的啊!我永远也不会忘记这个曾使人伤透心、流过泪的分数。我患上了“感冒”:懊丧、失落、厌烦、迷茫,找不到自己。我的成绩更是一落千丈,雪上加霜。
——摘自心理咨询记录
考进重点中学,对学生、家长、老师来说,都是莫大的荣耀。可是,这种荣耀很快便成为学生的一种沉重的负担,成为压在心头挥之不去的疑虑:在强手如林的新环境中,能否成功超越自我,继续保持荣耀?据我们的调查,62.5%的学生对此问题十分担忧。由此可见,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已成为迫在眉睫的话题了。
对于高一新生来说,造成成绩滑坡的共性的主要因素有两个方面。一是学习方法不当,突出表现在记忆的机械性、分析问题的单一性和片面性等方面。初中阶段,尤其是初三,奉行“ 勤记、多练”的法宝,老师一遍遍地硬灌,学生一口口地强咽,将相关的知识点嚼得烂熟。上了高中,开学不久就发现,初中时那套百试不爽的法宝突然间失灵了,茫茫然无所适从,各科考试全线告急。调查得知, 47.5%的学生有此体验。这主要是由于初、高中的知识结构与思维特点的迥异所致。初中生由于其生理、心理特点,侧重于形象思维;而高中阶段的学习更注重于抽象和理性思维方式,要求学生具有更强的分析、概括、综合的能力。所以,学习方式的改变——从机械性记忆向理解性记忆过渡,从分析问题的单一性和片面性向全面性、发散性发展,是新生的当务之急。
二是学习的自主性问题,突出表现在被动学习、无所事事。初中时,几乎没有自习课,学生成了不折不扣执行教师指令的“ 学习机”;到了高中,白天、晚上的所有自习课全部交给学生自由安排,教师的“指令”突然消失,许许多多已经习惯于执行指令的学生陡然感到被吊在半空中,茫然手足无措。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时代,终身学习思想已深入人心。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愉快地学习,使学习成为一种追求、一种享受,而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已成为新世纪的学习理念。所以,高中阶段必须十分注重自学能力的培养,以适应大学及终身学习的需要。因而,学生一入高中校门,教师就应绝情地给新生“ 断乳”,给他们以自主选择的空间,帮助他们从被动走向主动,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摸索出一条适合自己的学习模式。 (徐建平 毛建清)
一、失落感:光环淡却是失落
从小学、初中一路杀过来,谁没担任过“ 一官半职”?想想自己在初中时是多么风光,何等“有作为”:一班之长,差不多每天都要站起来向全班发号施令。然而,上了高中,我什么都不是,居然连小组长也没捞到一个……不知不觉中,一切都由“主动”变为“被动”,学习成绩也一落千丈,以前高高翘起的尾巴从此垂落下来了。
——摘自学生作文《高一回眸》
这种“ 失落”心理,真是太普遍了。对于每一个能考上重点中学的学生来说,都有其可以值得称道的昔日“辉煌”。一位细心的班主任曾做过统计:某班60名学生中,曾担任过班委、科代表职务的就有54人。可以说,他们都是老师的宠儿,同学的榜样。升入高中,以前遥遥领先的成绩优势已不复存在,又不得不从原先的一方“霸主”变成平头百姓,自然也就没有了初中时那种众星捧月般的美好感觉。“ 落差”的确太大了!大部分学生都能以一颗平常心找准自己的位置,而有一小部分学生则很难摆正心态,自怨自艾,自卑自怜,郁郁寡欢。其实,有这种“ 失落感”正说明尚有一颗敏感、自尊、积极进取、不甘平庸的心,这正是大有作为的新起点。现在,很多学校都实行“ 自由竞选、轮流坐庄”的班级管理制度,只要正确定位、大胆锻炼、勇于探索,是金子总会闪闪发光的。
造成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现在的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几辈人的娇惯,使其在成长过程中渐渐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定势,稍有不如意,便小题大做。这类事件频频见诸报端,已成为倍受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考入高中,特别是重点高中的学生,学业的优秀往往掩盖了其行为和心理上的“ 营养不良”,使他们成为心理品质上的“ 低能儿”:自私、狭隘、偏激、任性、极端敏感、意志脆弱、自我中心等等。当学业的光环慢慢淡却,其各方面的缺点也渐渐暴露出来,而他(她)却无心理准备,于是感觉如晴天霹雳、末日来临,甚至自虐或他虐。所以,正视挫折,增强“ 免疫力”,不仅有助于高中学习,而且将受益终生。
二、孤立感:学会做人天地宽
刚开学,我就带着一脸忧虑来到学校。我很少开口,总是要别人问我或提到我知道的话题时,才说几句。有时说到一半便没人听了,不知是继续说好还是停下来,真是尴尬。老师要我们毛遂自荐竞选班干部、参加社团组织和学科竞赛小组。我报了数学、英语科代表,英语协会、数学竞赛小组。因为英语、数学成绩不太好,便泡汤了,只剩了一个棋牌协会。后来,因为棋赛时与人大闹了一场,棋牌协会也没去了……看看现在的我,全身酸软无力,若不是凭一只手垫着下巴,只怕连头也抬不起来了。
——摘自心理咨询室案例
从生理角度而言,人都有交流、宣泄、归属的需要。根据我们的调查,相当一部分学生处在“ 想与人交往,却怕与人交往,也不善于交往;渴望友情,却不知道如何与同学、朋友友好相处;渴求理解,却不懂得去理解他人”的尴尬处境。“ 交往的剥夺”与“ 情感的剥夺”一样,都是一种极其严重的心理伤害。学会做人是立足社会之本,由此可见,人际关系的适应,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大多数学生会随时间的推移而逐渐融入到群体之中,但其中也有少数性格内向,具有一定社交障碍的学生,因种种原因其“ 闭锁心理”不断增强,形成一种心理缺陷,严重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外面的世界很精彩”,然而,对于这些学生来说,走出社交障碍的阴影,融入广阔的天地,也并非易事。首先,必须具备足够的勇气与自信,经常正向自我暗示,激励自己勇敢地迈出第一步,并坦然接受可能遭遇的挫折;其次,要学习交往的艺术:正视自己、宽容他人、真诚主动、不拘小节、学会倾听、学会微笑、学会欣赏(别人)。第三,要认真学习社交知识,坚持进行“ 5分钟演讲训练”、“角色扮演训练”、“ 自我想像暗示训练”等活动,提高社交实践技能。
三、失重感:学会学习是根本
永远也忘不了初三,是我读书以来最光辉的时候。那时大大小小的考试,2/3的冠军都由本人包揽,其余的基本上也为本人以亚军之势占领。所以,自然成长在老师的夸奖中,同学的羡慕里,父母的表扬中。而上高中后,却发现“ 高处不胜寒”!高中的第一次数学测验成绩,是我读书以来所经历的最低记录——29分!而在以前,低于92分的时候都是屈指可数的啊!我永远也不会忘记这个曾使人伤透心、流过泪的分数。我患上了“感冒”:懊丧、失落、厌烦、迷茫,找不到自己。我的成绩更是一落千丈,雪上加霜。
——摘自心理咨询记录
考进重点中学,对学生、家长、老师来说,都是莫大的荣耀。可是,这种荣耀很快便成为学生的一种沉重的负担,成为压在心头挥之不去的疑虑:在强手如林的新环境中,能否成功超越自我,继续保持荣耀?据我们的调查,62.5%的学生对此问题十分担忧。由此可见,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已成为迫在眉睫的话题了。
对于高一新生来说,造成成绩滑坡的共性的主要因素有两个方面。一是学习方法不当,突出表现在记忆的机械性、分析问题的单一性和片面性等方面。初中阶段,尤其是初三,奉行“ 勤记、多练”的法宝,老师一遍遍地硬灌,学生一口口地强咽,将相关的知识点嚼得烂熟。上了高中,开学不久就发现,初中时那套百试不爽的法宝突然间失灵了,茫茫然无所适从,各科考试全线告急。调查得知, 47.5%的学生有此体验。这主要是由于初、高中的知识结构与思维特点的迥异所致。初中生由于其生理、心理特点,侧重于形象思维;而高中阶段的学习更注重于抽象和理性思维方式,要求学生具有更强的分析、概括、综合的能力。所以,学习方式的改变——从机械性记忆向理解性记忆过渡,从分析问题的单一性和片面性向全面性、发散性发展,是新生的当务之急。
二是学习的自主性问题,突出表现在被动学习、无所事事。初中时,几乎没有自习课,学生成了不折不扣执行教师指令的“ 学习机”;到了高中,白天、晚上的所有自习课全部交给学生自由安排,教师的“指令”突然消失,许许多多已经习惯于执行指令的学生陡然感到被吊在半空中,茫然手足无措。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时代,终身学习思想已深入人心。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愉快地学习,使学习成为一种追求、一种享受,而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已成为新世纪的学习理念。所以,高中阶段必须十分注重自学能力的培养,以适应大学及终身学习的需要。因而,学生一入高中校门,教师就应绝情地给新生“ 断乳”,给他们以自主选择的空间,帮助他们从被动走向主动,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摸索出一条适合自己的学习模式。 (徐建平 毛建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