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施加心理影响
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师生共同认同的价值观体系、行为准则和思想作风的总和。
校园文化中的思想性、教育性渗透在校园文化的各个方面、各种形态中。一个优化的校园总是以特有的象征符号向人们潜在或公开地灌输某种思想规范和价值标准。这种教育力量能绕开意识障碍,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它虽然在某时某刻不一定让人直接地完整地捕捉到,但确实无时不有、无处不在,校园文化的这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功能是潜移默化的,我们应该充分发挥这块阵地的教育作用。我认为应从“硬环境”和“软环境”两方面入手。
所谓“硬环境”,指的是静态的物、景
舒适、优美、安静、整洁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对生活于其中的每个成员起着陶冶情操与规范行为的作用。这种陶冶、规范作用时间久远,影响巨大而深刻,其效果比简单的说教、灌输更为有效。优美、整洁、文明的校园对教育对象是一种无言的教育,它不仅可以陶冶学生美的情操、激发学生对美的向往,还可以培养学生优良的道德品质,陶冶美的人格。要有针对性地加强静态的校园文化建设,就要充分挖掘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地点,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
1.静态的校园文化建设要触发学生情感,引起学生联想,使学生在愉悦中接受教育
个体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知、情、意、行交互影响作用的过程。情感是人们认识活动的动力源泉,情感是学生认同传统道德的媒介,学生只有对校园文化在感情上认同,产生共鸣,才可能主动化为道德信念和道德认识。学校可以利用教室、长廊、橱窗、院墙等空白处,张贴、悬挂校训、校风、校纪、名人画像、名人名言。当学生看到这些语句及画面时,一定会刺激学生的感官,不时触发学生的种种激情和向往,并与自己的行为作比较,引起丰富的联想,在情感的激发下,不断转化为道德信念和道德行为,在愉悦中接受教育。
2.静态的校园文化建设要注重开发学生潜能,拓展学生信息,使学生在自尊中、无意中受到教育
正规课程要求学生必须作出意志努力才能获得系统知识,校园文化则通过利用学生无意识的心理活动机制来摄取有关的教育经验,这就大大激发了学生蕴藏的巨大的心理潜能,使无意识和有意识的心理活动有机地统一起来,极大地拓展信息刺激的容量。如设计黑板报、墙报、少先队队报、手抄报等,尤其是黑板报,可以全方位地对学生心理施加影响。诸如利用“ 中华之子”、“科学家的童年”等栏目为学生展现成功者的足迹,给他们树立学习的榜样;利用板报中的“ 学习广角”、“知识博览”、“新科技成果展”等知识性栏目,拓宽学生视野,增强他们的知识修养;利用“ 创作园地”、“小作家摇篮”等栏目展示学生作品,为他们提供表现自己的机会;利用“点将台”、“小测验”、“聪明屋”等参与性较强的栏目,促使学生动手动脑,开发智力,调动起他们的求知热情;利用“一日新闻”、“每周一个好消息”、“改革新貌窗口”、“新闻要闻”等栏目,紧跟时代步伐,宣传社会新闻,引导学生了解时事,关心国家大事。学校要有计划地让学生定期把自己作品自由展示在规定的版面上,从而给学生提供一个表现的机会,创设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满足他们展示自我才能的心理需求。要给学生办报、阅读的时间,让学生通过办报、阅读,默默地接受启迪。
校园文化就是这样,与正规课程不同,不是直接地向学生施教,而是以隐蔽的方式,把有关道德的、审美的、文化知识等的内容,经过具体的人、事、物以及活动过程,传授给学生,论道而不说教,没有强制性,教育的痕迹被淡化,这样的学习是自觉自愿的,是容易被接受的。
所谓“软环境”就是指人际关系、风气等
1.变静态的校园文化为动态的校园文化
首先,通过红领巾广播站、国旗下的讲话、晨会等形式,有的放矢,把静态的校园文化变为动态的校园文化。在集会上让学生说说名人名言、名人画像给自己的启示,谈谈看了队报后的想法。同时,结合本校学生实际,针对某些学生的心理障碍,充分发挥宣传阵地的作用,时时进行说服教育,特别是在鲜艳的五星红旗下,在庄严的“国旗下讲话”这个特定的氛围中,学生的心灵最易受到震撼、感染。
再次,通过少先队的“雏鹰行动”,创设情景,设计“药方”,让学生在活动中接受教育。在“手拉手”活动中,特意将外向型的学生与内向型的学生结对,使内向型的学生在好友的感染下,向“外向型”转化;在小制作、小发明科技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还可给学生提供适度的挫折情境,渗透“耐挫折”教育,如远足、野营、登山、军训等;在“火炬争章”活动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学生自评、组评,使学生自我检查,改变不良习惯。这样,从课上到课下,从室内到室外,逐步把静态的校园文化转化为动态的校园文化。
2.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
首先,要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校园文化人际关系中最重要、最难驾驭的。教师要热爱学生,要相信学生,要关心学生,要了解学生。师生可以像朋友一样促膝谈心,可以像家长与孩子一样一起玩游戏,这样,学生才会感到教师可敬又亲,才会向教师吐露心声,教师也才能真正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学生从情感上对教育者产生信赖,就能主动接受教育。
其次,建立和谐的同学关系。和谐的同学关系可以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通过“我看人际关系”演讲赛,使学生懂得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通过“谈嫉妒”辩论赛,使学生把嫉妒转化为前进的动力;通过“我能行”主题队会,使学生在具体情景的感染下,深刻理解“我能行”包含的人生哲理,学会正确评价自己。这些有针对性的队会不仅使学生明白良好的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也提高了学生的心理素质。
3.发挥榜样模范作用
在动态校园文化建设中,教师和学生作为校园文化的主体,是一个个“ 活”的景点。学校要注重开发“ 活”的景点,使它发挥特有的作用。
首先,重视教职员工的垂范作用。学生的“向师性”是尽人皆知的,教师的言行、仪表和作风,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学生。教师要有较高的文化素质,良好的品德,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遵循教师应有的规范,特别是在价值观、人生观等方面的教育中,教师必须身体力行,以自己的模范行为为学生树立榜样,以自身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
其次,注意在学生中挖掘典型人物和典型事迹,通过学生身边的优秀事例和人物,去感染、教育学生。
4.形成健康向上的校风和优良传统
校园文化中优良的班风、校风占有重要的地位,校风、班风是集体中长期形成的在价值上、言论上的共同倾向。积极向上的班风、校风、学校的道德气氛和集体舆论等,有助于学生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和巩固。校风是学校的灵魂所在,要想形成良好的校风,必须先抓班风。可通过“学生管理”和“教师管理”双管齐下,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培养良好的班风。如建立班级日志,班级日志实际上就是班务日记,即对学生当天在校内情况的记录。大致可以设以下栏目:日期、天气、应到人数、缺勤人数、上课情况,班级一天的活动等,由班主任批阅。教师在处理班级日常事务方面,要充分尊重和听取学生的意见和看法,指导学生制定出班级管理的规划和制度,把教师对学生提出的要求,变成学生自己的要求,也就是说变外部要求为自我约束。再如实施“ 文明班级达标考核”制度,让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和自我管理。把对学生的行为要求、礼仪要求和卫生要求作为考核内容。并对考核做如实的记录,按周或按月进行统计,对于考核成绩好的班级,学校授予“文明班级”示范牌。在活动中,学生们会用集体荣誉感来约束自己的行为。
良好的风气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学生置身其中,自然会受其影响。有了良好的班风,就不难形成良好的校风,良好的风尚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就会形成一定的有自己特色的传统。不断保持这种传统,利用这一传统对学生进行教育是一种有效的形式,如办传统展室,创办校歌,在传统仪式中进行传统活动。当新生入学时,通过参观校园,了解校史和学校的光荣传统,从而为进一步的教育创造条件。
总之,作为学校,应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教育空间,通过建设校园文化,调动学校中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从校园的各个方面对学生施加心理影响,为学生提供、设计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背景,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宫凤雪)
校园文化中的思想性、教育性渗透在校园文化的各个方面、各种形态中。一个优化的校园总是以特有的象征符号向人们潜在或公开地灌输某种思想规范和价值标准。这种教育力量能绕开意识障碍,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它虽然在某时某刻不一定让人直接地完整地捕捉到,但确实无时不有、无处不在,校园文化的这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功能是潜移默化的,我们应该充分发挥这块阵地的教育作用。我认为应从“硬环境”和“软环境”两方面入手。
所谓“硬环境”,指的是静态的物、景
舒适、优美、安静、整洁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对生活于其中的每个成员起着陶冶情操与规范行为的作用。这种陶冶、规范作用时间久远,影响巨大而深刻,其效果比简单的说教、灌输更为有效。优美、整洁、文明的校园对教育对象是一种无言的教育,它不仅可以陶冶学生美的情操、激发学生对美的向往,还可以培养学生优良的道德品质,陶冶美的人格。要有针对性地加强静态的校园文化建设,就要充分挖掘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地点,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
1.静态的校园文化建设要触发学生情感,引起学生联想,使学生在愉悦中接受教育
个体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知、情、意、行交互影响作用的过程。情感是人们认识活动的动力源泉,情感是学生认同传统道德的媒介,学生只有对校园文化在感情上认同,产生共鸣,才可能主动化为道德信念和道德认识。学校可以利用教室、长廊、橱窗、院墙等空白处,张贴、悬挂校训、校风、校纪、名人画像、名人名言。当学生看到这些语句及画面时,一定会刺激学生的感官,不时触发学生的种种激情和向往,并与自己的行为作比较,引起丰富的联想,在情感的激发下,不断转化为道德信念和道德行为,在愉悦中接受教育。
2.静态的校园文化建设要注重开发学生潜能,拓展学生信息,使学生在自尊中、无意中受到教育
正规课程要求学生必须作出意志努力才能获得系统知识,校园文化则通过利用学生无意识的心理活动机制来摄取有关的教育经验,这就大大激发了学生蕴藏的巨大的心理潜能,使无意识和有意识的心理活动有机地统一起来,极大地拓展信息刺激的容量。如设计黑板报、墙报、少先队队报、手抄报等,尤其是黑板报,可以全方位地对学生心理施加影响。诸如利用“ 中华之子”、“科学家的童年”等栏目为学生展现成功者的足迹,给他们树立学习的榜样;利用板报中的“ 学习广角”、“知识博览”、“新科技成果展”等知识性栏目,拓宽学生视野,增强他们的知识修养;利用“ 创作园地”、“小作家摇篮”等栏目展示学生作品,为他们提供表现自己的机会;利用“点将台”、“小测验”、“聪明屋”等参与性较强的栏目,促使学生动手动脑,开发智力,调动起他们的求知热情;利用“一日新闻”、“每周一个好消息”、“改革新貌窗口”、“新闻要闻”等栏目,紧跟时代步伐,宣传社会新闻,引导学生了解时事,关心国家大事。学校要有计划地让学生定期把自己作品自由展示在规定的版面上,从而给学生提供一个表现的机会,创设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满足他们展示自我才能的心理需求。要给学生办报、阅读的时间,让学生通过办报、阅读,默默地接受启迪。
校园文化就是这样,与正规课程不同,不是直接地向学生施教,而是以隐蔽的方式,把有关道德的、审美的、文化知识等的内容,经过具体的人、事、物以及活动过程,传授给学生,论道而不说教,没有强制性,教育的痕迹被淡化,这样的学习是自觉自愿的,是容易被接受的。
所谓“软环境”就是指人际关系、风气等
1.变静态的校园文化为动态的校园文化
首先,通过红领巾广播站、国旗下的讲话、晨会等形式,有的放矢,把静态的校园文化变为动态的校园文化。在集会上让学生说说名人名言、名人画像给自己的启示,谈谈看了队报后的想法。同时,结合本校学生实际,针对某些学生的心理障碍,充分发挥宣传阵地的作用,时时进行说服教育,特别是在鲜艳的五星红旗下,在庄严的“国旗下讲话”这个特定的氛围中,学生的心灵最易受到震撼、感染。
再次,通过少先队的“雏鹰行动”,创设情景,设计“药方”,让学生在活动中接受教育。在“手拉手”活动中,特意将外向型的学生与内向型的学生结对,使内向型的学生在好友的感染下,向“外向型”转化;在小制作、小发明科技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还可给学生提供适度的挫折情境,渗透“耐挫折”教育,如远足、野营、登山、军训等;在“火炬争章”活动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学生自评、组评,使学生自我检查,改变不良习惯。这样,从课上到课下,从室内到室外,逐步把静态的校园文化转化为动态的校园文化。
2.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
首先,要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校园文化人际关系中最重要、最难驾驭的。教师要热爱学生,要相信学生,要关心学生,要了解学生。师生可以像朋友一样促膝谈心,可以像家长与孩子一样一起玩游戏,这样,学生才会感到教师可敬又亲,才会向教师吐露心声,教师也才能真正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学生从情感上对教育者产生信赖,就能主动接受教育。
其次,建立和谐的同学关系。和谐的同学关系可以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通过“我看人际关系”演讲赛,使学生懂得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通过“谈嫉妒”辩论赛,使学生把嫉妒转化为前进的动力;通过“我能行”主题队会,使学生在具体情景的感染下,深刻理解“我能行”包含的人生哲理,学会正确评价自己。这些有针对性的队会不仅使学生明白良好的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也提高了学生的心理素质。
3.发挥榜样模范作用
在动态校园文化建设中,教师和学生作为校园文化的主体,是一个个“ 活”的景点。学校要注重开发“ 活”的景点,使它发挥特有的作用。
首先,重视教职员工的垂范作用。学生的“向师性”是尽人皆知的,教师的言行、仪表和作风,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学生。教师要有较高的文化素质,良好的品德,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遵循教师应有的规范,特别是在价值观、人生观等方面的教育中,教师必须身体力行,以自己的模范行为为学生树立榜样,以自身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
其次,注意在学生中挖掘典型人物和典型事迹,通过学生身边的优秀事例和人物,去感染、教育学生。
4.形成健康向上的校风和优良传统
校园文化中优良的班风、校风占有重要的地位,校风、班风是集体中长期形成的在价值上、言论上的共同倾向。积极向上的班风、校风、学校的道德气氛和集体舆论等,有助于学生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和巩固。校风是学校的灵魂所在,要想形成良好的校风,必须先抓班风。可通过“学生管理”和“教师管理”双管齐下,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培养良好的班风。如建立班级日志,班级日志实际上就是班务日记,即对学生当天在校内情况的记录。大致可以设以下栏目:日期、天气、应到人数、缺勤人数、上课情况,班级一天的活动等,由班主任批阅。教师在处理班级日常事务方面,要充分尊重和听取学生的意见和看法,指导学生制定出班级管理的规划和制度,把教师对学生提出的要求,变成学生自己的要求,也就是说变外部要求为自我约束。再如实施“ 文明班级达标考核”制度,让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和自我管理。把对学生的行为要求、礼仪要求和卫生要求作为考核内容。并对考核做如实的记录,按周或按月进行统计,对于考核成绩好的班级,学校授予“文明班级”示范牌。在活动中,学生们会用集体荣誉感来约束自己的行为。
良好的风气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学生置身其中,自然会受其影响。有了良好的班风,就不难形成良好的校风,良好的风尚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就会形成一定的有自己特色的传统。不断保持这种传统,利用这一传统对学生进行教育是一种有效的形式,如办传统展室,创办校歌,在传统仪式中进行传统活动。当新生入学时,通过参观校园,了解校史和学校的光荣传统,从而为进一步的教育创造条件。
总之,作为学校,应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教育空间,通过建设校园文化,调动学校中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从校园的各个方面对学生施加心理影响,为学生提供、设计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背景,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宫凤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