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
全面实施和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面临的长期重大任务和主旋律。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任务之一,就是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因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国内外学校教育实践表明,心理健康教育并不仅仅是一种方法和技术,更重要的是其体现了一种先进的科学的教育理念。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有助于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教育方法的改善。1995年在捷克召开的国际教学工作会议上,与会代表一致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与教学工作同样不可或缺的推动学校这部车子前进的两个轮子之一。所以,大力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整个世界教育的共识,是衡量现代学校的一个重要标志。
一、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一)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毛泽东同志曾指出:学校应以健康第一。陶行知先生也曾指出:健康是生活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出发点。可见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但是,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病态,而且是一种个体在身体上、心理上、社会上完全安好的状态。不难看出,现代生活关于“健康”的概念已超越了传统的医学模式。所以,仅有躯体上、生理上的健康,而没有精神上、心理上的健康,也谈不上真正的健康。进一步说,若没有心理的健康,就难以保证生理的健康。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心理学知识的贫乏,关于健康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观念尚未深入人心,人们对青少年的发展及健康的评价,往往只注意生理上的健康,而极少注意精神的、心理的健康;只重视生理健康的教育与训练,而极少重视心理健康的教育与训练。其结果不仅损害了学生的心理健康,也使生理健康得不到保证,这已为大量事实所证明。因此,只有学生的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都得以重视,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
(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全人格
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成长的意义是广泛而普遍的,它是学生个性全面发展和健全人格养成的基础。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不仅是学习知识、发展智能、增强身体素质的过程,而且也是人格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困难,改善人际关系,提高思想认识,而且为他们个性发展和人格养成打下长久而全面的基础。但是,目前许多教师、家长及青少年学生自身在片面追求应试升学的思想指导下,仅重视知识的获得和智能的开发,而对优良品德和健康人格的塑造比较忽视,这就会造成身心发展的缺损,不利于整体素质的提高和成才立业。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坚持以人为本,强调尊重、理解和信任学生,就能够使学生感受到自身的存在和价值,正确面对自身的优点和缺点,科学看待现实和未来,从而更有针对性地确定人生目标,选择自己的成长道路,找准自己的发展方向和社会定位,并学会处理与社会、他人的关系,使人格得到升华和完善,主体性得以恰当发挥。
(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适应能力
今天的青少年学生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参与者。作为社会的成员,他们不仅需要有为社会作贡献的愿望和真才实学,也需要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这是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也是现代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因此,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是很有必要的。人的心理和行为是密不可分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受良好心理素质的支配,同时,良好行为习惯又可内化、积淀为一定的心理素质。人的心理素质一旦形成,在相应的情境中就会产生条件性反应,进而表现为一定的适应能力。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根据学生行为中的问题,采取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辅导和训练等方法,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从而培养和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
二、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推进学校素质教育全面实施
(一)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学校实现教育目标
我国现阶段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为理论基础,培养适应社会经济、文化建设所需要的全面的、和谐发展的各级各类人才。但是,长期以来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却偏离了这一思想,损害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此,党和国家作出了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大决定,将片面应试教育转变为全面素质教育,这与教育的根本目的——提高人的素质是完全一致的。至于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有哪些,尽管提法很多,但健康的心理素质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已成为共识。道理很简单,因为人是一个身心统一体,全面发展理应包括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另外,心理健康教育与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的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们之间是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的。不仅是诸育不可缺少的部分,同时从某些方面也会对各育起到优化作用。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化和社会关系的日趋复杂,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也将更加全面,尤其对心理素质的要求会越来越高。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它全面体现素质教育的思想,努力确立现代教育的观念,积极改变教育的策略和方法,从而使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各种素质的目标得以实现。
(二)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学校减轻学生学习负担
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涉及到各个方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有效的途径之一。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有其社会、家庭、学校及自身的原因,既有来自外部的,也有来自内部的。通过大量调查和研究表明,学生内部的心理压力是造成学生过重学习负担的主要原因。因此,要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必须减轻学生过重的心理压力,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广泛的学习兴趣,锻炼战胜困难的意志品质,树立良好的自尊和自信等,就可以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有效降低目前因教育弊端带来的各种过度的学习焦虑,使学生感受不到学习的过重负担,从而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愉快轻松地学习,达到既减轻过重的学习负担,又能有效地提高学习质量和教育质量的效果。因此,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除了可以从学习的“量和难度”上加以规定外,还可以通过减轻学生心理压力,提高心理承受能力,激发心理潜力的心理健康教育来实现。
(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学校进行创新教育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现代教育的任务,而积极维护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开发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创新能力是人人皆有的一种潜在的心理能力,它与心理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心理学家认为,每个人都有创新的禀赋,但是只有心理健康的人才会把创新行为和创新能力付诸实现。心理学家的研究也表明,尽管每个儿童都具有巨大的创造潜能,但由于心理健康水平高的儿童比其他儿童善于对待他人的批评和社会的压力,采取更为合理的取舍,因而他们在创造力的测验中成绩更高。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个体创新能力的发展水平是其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同时,个体创造力的发展也必须建立在一定的心理健康的水平之上,即心理健康是个体创造力发展的基础。学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重视激发学生探索新事物的兴趣和勇气,促进其自我意识的协调发展,增进良好的人际适应,塑造完整而独立的创新人格,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创新的潜力,把创新教育落到实处。
三 、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推动社会文明与进步
(一)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社会精神文明建设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我国新时期的一项带有根本性的战略任务。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基地,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场所。所以,开展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优化社会心理环境,既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种动力,其意义不可低估。
首先,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克服青少年学生的消极心理状态,促进积极向上心理的形成,振奋民族精神;其次,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塑造青少年学生良好的个性,健全他们的人格,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准,净化社会风气。最后,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调动青少年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他们以科学的态度处理各项实际工作,推动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与进步。
(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社会局面安定团结
健康的心理、良好的心理素质对社会的安定、和谐,具有稳压器和润滑剂的作用。现实中之所以不良现象屡禁不止,暴力行为及各种越轨行为屡治不断,人际间的矛盾冲突频繁,攻击与自伤现象日增等等,其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与公民的素质不高,尤其是心理健康水平较差,心理素质较低有极大关系。如,心理承受力、自我控制力等心理适应能力不强,就可能在遭遇挫折时,失去理智和控制,给社会带来一系列不安定的因素,影响社会的安定团结。对这类主要由于心理承受能力差、调控不当所造成的越轨和犯罪,采取惩治和强制教育固然重要,但这些毕竟是事后的补救措施,由此而产生的不良后果以及对家庭、社会所造成的影响已客观存在。如果在学校教育阶段,对广大的青少年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 每个公民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心理素质训练和培养,自身具有健康的心理、完善的个性、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也就等于在每个人的心灵上筑起一道坚固的防线,就能经受复杂纷繁的社会现实的严峻考验与挑战。这样,社会的文明与和谐才有基础,安定与团结才更有保障。 (姚本先)
一、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一)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毛泽东同志曾指出:学校应以健康第一。陶行知先生也曾指出:健康是生活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出发点。可见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但是,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病态,而且是一种个体在身体上、心理上、社会上完全安好的状态。不难看出,现代生活关于“健康”的概念已超越了传统的医学模式。所以,仅有躯体上、生理上的健康,而没有精神上、心理上的健康,也谈不上真正的健康。进一步说,若没有心理的健康,就难以保证生理的健康。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心理学知识的贫乏,关于健康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观念尚未深入人心,人们对青少年的发展及健康的评价,往往只注意生理上的健康,而极少注意精神的、心理的健康;只重视生理健康的教育与训练,而极少重视心理健康的教育与训练。其结果不仅损害了学生的心理健康,也使生理健康得不到保证,这已为大量事实所证明。因此,只有学生的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都得以重视,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
(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全人格
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成长的意义是广泛而普遍的,它是学生个性全面发展和健全人格养成的基础。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不仅是学习知识、发展智能、增强身体素质的过程,而且也是人格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困难,改善人际关系,提高思想认识,而且为他们个性发展和人格养成打下长久而全面的基础。但是,目前许多教师、家长及青少年学生自身在片面追求应试升学的思想指导下,仅重视知识的获得和智能的开发,而对优良品德和健康人格的塑造比较忽视,这就会造成身心发展的缺损,不利于整体素质的提高和成才立业。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坚持以人为本,强调尊重、理解和信任学生,就能够使学生感受到自身的存在和价值,正确面对自身的优点和缺点,科学看待现实和未来,从而更有针对性地确定人生目标,选择自己的成长道路,找准自己的发展方向和社会定位,并学会处理与社会、他人的关系,使人格得到升华和完善,主体性得以恰当发挥。
(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适应能力
今天的青少年学生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参与者。作为社会的成员,他们不仅需要有为社会作贡献的愿望和真才实学,也需要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这是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也是现代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因此,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是很有必要的。人的心理和行为是密不可分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受良好心理素质的支配,同时,良好行为习惯又可内化、积淀为一定的心理素质。人的心理素质一旦形成,在相应的情境中就会产生条件性反应,进而表现为一定的适应能力。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根据学生行为中的问题,采取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辅导和训练等方法,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从而培养和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
二、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推进学校素质教育全面实施
(一)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学校实现教育目标
我国现阶段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为理论基础,培养适应社会经济、文化建设所需要的全面的、和谐发展的各级各类人才。但是,长期以来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却偏离了这一思想,损害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此,党和国家作出了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大决定,将片面应试教育转变为全面素质教育,这与教育的根本目的——提高人的素质是完全一致的。至于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有哪些,尽管提法很多,但健康的心理素质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已成为共识。道理很简单,因为人是一个身心统一体,全面发展理应包括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另外,心理健康教育与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的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们之间是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的。不仅是诸育不可缺少的部分,同时从某些方面也会对各育起到优化作用。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化和社会关系的日趋复杂,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也将更加全面,尤其对心理素质的要求会越来越高。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它全面体现素质教育的思想,努力确立现代教育的观念,积极改变教育的策略和方法,从而使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各种素质的目标得以实现。
(二)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学校减轻学生学习负担
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涉及到各个方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有效的途径之一。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有其社会、家庭、学校及自身的原因,既有来自外部的,也有来自内部的。通过大量调查和研究表明,学生内部的心理压力是造成学生过重学习负担的主要原因。因此,要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必须减轻学生过重的心理压力,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广泛的学习兴趣,锻炼战胜困难的意志品质,树立良好的自尊和自信等,就可以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有效降低目前因教育弊端带来的各种过度的学习焦虑,使学生感受不到学习的过重负担,从而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愉快轻松地学习,达到既减轻过重的学习负担,又能有效地提高学习质量和教育质量的效果。因此,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除了可以从学习的“量和难度”上加以规定外,还可以通过减轻学生心理压力,提高心理承受能力,激发心理潜力的心理健康教育来实现。
(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学校进行创新教育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现代教育的任务,而积极维护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开发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创新能力是人人皆有的一种潜在的心理能力,它与心理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心理学家认为,每个人都有创新的禀赋,但是只有心理健康的人才会把创新行为和创新能力付诸实现。心理学家的研究也表明,尽管每个儿童都具有巨大的创造潜能,但由于心理健康水平高的儿童比其他儿童善于对待他人的批评和社会的压力,采取更为合理的取舍,因而他们在创造力的测验中成绩更高。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个体创新能力的发展水平是其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同时,个体创造力的发展也必须建立在一定的心理健康的水平之上,即心理健康是个体创造力发展的基础。学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重视激发学生探索新事物的兴趣和勇气,促进其自我意识的协调发展,增进良好的人际适应,塑造完整而独立的创新人格,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创新的潜力,把创新教育落到实处。
三 、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推动社会文明与进步
(一)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社会精神文明建设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我国新时期的一项带有根本性的战略任务。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基地,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场所。所以,开展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优化社会心理环境,既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种动力,其意义不可低估。
首先,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克服青少年学生的消极心理状态,促进积极向上心理的形成,振奋民族精神;其次,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塑造青少年学生良好的个性,健全他们的人格,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准,净化社会风气。最后,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调动青少年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他们以科学的态度处理各项实际工作,推动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与进步。
(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社会局面安定团结
健康的心理、良好的心理素质对社会的安定、和谐,具有稳压器和润滑剂的作用。现实中之所以不良现象屡禁不止,暴力行为及各种越轨行为屡治不断,人际间的矛盾冲突频繁,攻击与自伤现象日增等等,其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与公民的素质不高,尤其是心理健康水平较差,心理素质较低有极大关系。如,心理承受力、自我控制力等心理适应能力不强,就可能在遭遇挫折时,失去理智和控制,给社会带来一系列不安定的因素,影响社会的安定团结。对这类主要由于心理承受能力差、调控不当所造成的越轨和犯罪,采取惩治和强制教育固然重要,但这些毕竟是事后的补救措施,由此而产生的不良后果以及对家庭、社会所造成的影响已客观存在。如果在学校教育阶段,对广大的青少年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 每个公民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心理素质训练和培养,自身具有健康的心理、完善的个性、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也就等于在每个人的心灵上筑起一道坚固的防线,就能经受复杂纷繁的社会现实的严峻考验与挑战。这样,社会的文明与和谐才有基础,安定与团结才更有保障。 (姚本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