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前心理健康教育中“高原期”现象的思考(2)
“ 学生主体论”是学科教学的重要理念,心理健康教育也要贯彻学生主体性的原则,但在部分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中,主体地位仍然被教师占领。在活动中, 内 容由教师指定,课堂由教师主持,观点由教师给予(当然,有时我们会让一位“小博士”替代我们来说)。在辅导中,更是如此。辅导前,不少教师只是坐在辅导室里,守株待兔;辅导中,教师更是视学生为求助的弱者,常常想当然地为他们出主意。这种以教师为主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既使学校心理辅导教师辛苦不已,又减弱了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兴趣,严重阻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笔者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体应从教师走向学生,教师要激发学生的智慧,发动学生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去,让学生在他们的实践活动中优化心理品质。对此,一些学校作了有益的尝试。
有的学校注意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他们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中,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活动的内容形式听取学生意见,以学生为主角,教师淡化指导意识,只是做好协调工作。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计划依据学生的信息反馈,听从学生的意见,满足学生的需要。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围绕学生进行,为学生提供解除烦恼的渠道,经常举行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如开展一些“征集金点子”、“争做热心人”等活动,吸引学生参与,激发学生兴趣,营造浓厚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
有的学校注意激发学生自我发展。他们积极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指导学生写心理日记、心理健康教育笔记等,让学生抒发自己上心理课的感受,描述自己的内心活动,倾诉自己的烦恼等。有的学校设立了少儿心理研究院,以开展心理小课题研究、聘请心理小研究员的形式鼓励学生去研究自己或他人的心理现象,既使学生逐渐认识自我,也促使他们自我疏导,深受学生欢迎。
有的学校注意激发学生互动互助。互动互助对学生而言,更具有针对性、亲切性、模仿性,其效果往往比教师引导更好。因此,他们或是开展“快乐共享”活动,请一些心理素质较好的学生到广播站或演播厅,向其他学生表述自己的开心事,介绍自己心理保健的方法;或是开展“小小咨询员”活动,培训这些学生的辅导技巧,让他们轮流主持辅导室的工作 ,帮助教师辅导同学;或是组建一些心理健康状态方面的异质辅导小组,让学生们在一起互动,既使他们有展示才华的机会,又可以因为同龄人之间易于沟通,取得较好的辅导效果。
总之,学生的潜能是不可估量的。当我们唤起了他们对心理健康的渴望,给他们开辟自我展示的舞台,使他们有机会向同伴奉献自己成长的经验,他们就会成为心理健康教育中最活跃、最出色的主角。
四、视角:从学生走向师生
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中,我们常常看到造成学生心理困惑的原因往往并非由于他本人心理发展不完善,很多是由于自我发展与外部要求不一致造成的。他们产生症状的原因常常在于家长、教师的某些不当举措,如由于教师态度的粗暴,使得学生压抑、退缩,仅仅鼓励学生正视自我、悦纳自我,大胆、活泼起来,行吗?肯定不行。教育者必须在加强对学生心理辅导的同时,帮助他改变外部环境。在中小学心理辅导工作中,只有通过辅导员的努力,帮助学生改变外部环境,如针对教师和家长教育方式的欠妥之处,提出建议,帮助他们更多地了解和掌握心理学、教育学等方面的知识,提高教师、家长的教育素质,努力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对于解除学生的心理困惑才会有实质的帮助。
因此,我们要扩大心理教师的视角.学校心理教师不仅要对学生提供帮助,也应该对教师、家长甚至有关社区人员开展辅导工作。学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到育人工作的大系统中,引导全体教师充分认识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督促他们以认真的态度对待,努力创设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校园环境。就我校来说,我们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在学校设立心理辅导室主任,具体负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施和管理。同时,学校制定了各种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规章制度,对全体教师承担的心理健康教育任务作了细致的阐述,并联合学校各处室分工负责,共同做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工作,如校长室负责督促教师学习教育心理学理论,规范自身言行,创设良好的校园环境,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优化;教导处负责组织教师改革课堂教学模式,积极创设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自主性教学结构,并有机指导教师利用教材因素,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政教处负责指导班主任民主管理班级,开展有关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班队活动,负责指导家长学校教师上好学生心理辅导课程;心理辅导室负责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指导心理教师上好心理课,优化学生群体心理素质,监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建立与管理学生心理档案,甄别高危学生群,对轻度适应不良学生进行个别和团体心理辅导,并做好教师心理保健工作。 学校在每月教职工工作考核中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列入其中,以促进教师深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针对学生的心理问题,不仅可以通过辅导帮助他们完善自我,在认为有必要的情况下,还可以通过学校行政会、家长委员会等机构敦促教师、家长学习教育心理学理论,规范自身言行,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优化,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当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还有许多课题急需探讨,如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的建设,学生心理辅导新技巧的发展与运用,网络学习给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带来的机遇等。只要我们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观、辅导观、主体观、视角观有了新的认识,就一定能够感受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这扇充满希望和生机的大门才刚刚打开,前进的道路非常宽广,只要我们运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去指导自身的实践,大胆创新,锐意进取,就一定能够走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高原期”,登上心理健康教育的“高峰”。 (潘月俊)
有的学校注意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他们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中,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活动的内容形式听取学生意见,以学生为主角,教师淡化指导意识,只是做好协调工作。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计划依据学生的信息反馈,听从学生的意见,满足学生的需要。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围绕学生进行,为学生提供解除烦恼的渠道,经常举行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如开展一些“征集金点子”、“争做热心人”等活动,吸引学生参与,激发学生兴趣,营造浓厚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
有的学校注意激发学生自我发展。他们积极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指导学生写心理日记、心理健康教育笔记等,让学生抒发自己上心理课的感受,描述自己的内心活动,倾诉自己的烦恼等。有的学校设立了少儿心理研究院,以开展心理小课题研究、聘请心理小研究员的形式鼓励学生去研究自己或他人的心理现象,既使学生逐渐认识自我,也促使他们自我疏导,深受学生欢迎。
有的学校注意激发学生互动互助。互动互助对学生而言,更具有针对性、亲切性、模仿性,其效果往往比教师引导更好。因此,他们或是开展“快乐共享”活动,请一些心理素质较好的学生到广播站或演播厅,向其他学生表述自己的开心事,介绍自己心理保健的方法;或是开展“小小咨询员”活动,培训这些学生的辅导技巧,让他们轮流主持辅导室的工作 ,帮助教师辅导同学;或是组建一些心理健康状态方面的异质辅导小组,让学生们在一起互动,既使他们有展示才华的机会,又可以因为同龄人之间易于沟通,取得较好的辅导效果。
总之,学生的潜能是不可估量的。当我们唤起了他们对心理健康的渴望,给他们开辟自我展示的舞台,使他们有机会向同伴奉献自己成长的经验,他们就会成为心理健康教育中最活跃、最出色的主角。
四、视角:从学生走向师生
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中,我们常常看到造成学生心理困惑的原因往往并非由于他本人心理发展不完善,很多是由于自我发展与外部要求不一致造成的。他们产生症状的原因常常在于家长、教师的某些不当举措,如由于教师态度的粗暴,使得学生压抑、退缩,仅仅鼓励学生正视自我、悦纳自我,大胆、活泼起来,行吗?肯定不行。教育者必须在加强对学生心理辅导的同时,帮助他改变外部环境。在中小学心理辅导工作中,只有通过辅导员的努力,帮助学生改变外部环境,如针对教师和家长教育方式的欠妥之处,提出建议,帮助他们更多地了解和掌握心理学、教育学等方面的知识,提高教师、家长的教育素质,努力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对于解除学生的心理困惑才会有实质的帮助。
因此,我们要扩大心理教师的视角.学校心理教师不仅要对学生提供帮助,也应该对教师、家长甚至有关社区人员开展辅导工作。学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到育人工作的大系统中,引导全体教师充分认识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督促他们以认真的态度对待,努力创设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校园环境。就我校来说,我们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在学校设立心理辅导室主任,具体负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施和管理。同时,学校制定了各种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规章制度,对全体教师承担的心理健康教育任务作了细致的阐述,并联合学校各处室分工负责,共同做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工作,如校长室负责督促教师学习教育心理学理论,规范自身言行,创设良好的校园环境,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优化;教导处负责组织教师改革课堂教学模式,积极创设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自主性教学结构,并有机指导教师利用教材因素,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政教处负责指导班主任民主管理班级,开展有关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班队活动,负责指导家长学校教师上好学生心理辅导课程;心理辅导室负责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指导心理教师上好心理课,优化学生群体心理素质,监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建立与管理学生心理档案,甄别高危学生群,对轻度适应不良学生进行个别和团体心理辅导,并做好教师心理保健工作。 学校在每月教职工工作考核中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列入其中,以促进教师深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针对学生的心理问题,不仅可以通过辅导帮助他们完善自我,在认为有必要的情况下,还可以通过学校行政会、家长委员会等机构敦促教师、家长学习教育心理学理论,规范自身言行,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优化,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当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还有许多课题急需探讨,如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的建设,学生心理辅导新技巧的发展与运用,网络学习给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带来的机遇等。只要我们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观、辅导观、主体观、视角观有了新的认识,就一定能够感受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这扇充满希望和生机的大门才刚刚打开,前进的道路非常宽广,只要我们运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去指导自身的实践,大胆创新,锐意进取,就一定能够走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高原期”,登上心理健康教育的“高峰”。 (潘月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