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对少年儿童认知发展有什么影响(1)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电视事业的发展,电视的受众广泛而普及。由于电视传媒具有声画同步的特点,对儿童和青少年有巨大吸引力,成了儿童和青少年的“好朋友”。现代生活节奏紧张,竞争激烈,许多家长忙于工作,无暇照看孩子,于是电视又充当了孩子们“保姆”的角色。马完生等2002年的研究表明,我国城市儿童和青少年平均每天看电视少于1小时、1—2小时、2—3小时、3小时以上的比例分别是32.5%、46%、15.4%和6.2%。从儿童接触电视的时间看,如果每天超过两小时,就多了。因为从儿童和青少年身心健康的角度考虑,他们更应该多参加一些户外游戏、运动、有益的课外活动,或者是阅读书籍,而不是呆坐在电视机前。
不可否认,电视对儿童和青少年发展有积极意义,看电视能帮助他们理解抽象事物,丰富信息存储,提高综合知识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然而,传播学认为,传播效果有两种影响:(1)正面影响,受众的行为和态度变化与传播者的意愿一致;(2)负面影响,受众的行为和态度变化与传播者的意愿不一致甚至相反。对电视的负面影响,我国研究得比较少,而且主要集中在对儿童和青少年思想观念、道德行为(如暴力、性)的影响上。电视对儿童和青少年的认知发展有哪些负面影响?本文将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
二、看电视对儿童和青少年认知发展的负面影响
认知发展,指主体获得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随时间推移而发生变化的过程,主要包括感知、注意、思维、语言、创造性等方面的发展。电视对儿童认知发展的负面影响主要包括如下方面:
1.长时间看电视不利于人脑功能的开发,影响儿童和青少年思维能力发展
心理学认为,人脑左、右两半球功能不同。左半球处理言语信息,是进行抽象思维、辐合思维和分析思维的中枢,主管人的语言、阅读、计算等方面活动;右半球处理表象信息,是进行形象思维、发散思维、直觉思维的中枢,主管人的知觉、形状、艺术理解等方面活动。由于在电视传播过程中图像占主导地位,因而看电视时主要是右脑兴奋,而左脑相对抑制。长时间收看电视很可能影响“文字”和“图像”两种思维的平衡发展。对处于求学期的儿童和青少年而言,长时间看电视会削弱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
儿童思维的发展是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虽然电视的直观形象性给儿童提供了视觉刺激,但这些刺激并不都是有益的和有效的。电视中经常提供不符合儿童心理发展水平的认知材料,儿童的自我控制机制尚未发展完善,电视媒体高度清晰的图像和视听兼备的特点,容易使他们过分注重画面,从而形成忽略问题的产生、放弃思考和追问事物本质的思维方式。电视对儿童和青少年大脑右半球的开发也不充分。布列克里在《大脑右半球的革命》中指出:“看电视是相当被动的,他们只是呆呆地坐着,像海绵吸水那样接受图像信息……在这个意义上,大脑右半球并未得到有效的开发。”
看电视占用了儿童的阅读时间。在电视这种直观可感、有声有色的媒体面前,儿童和青少年会淡化对阅读的兴趣,造成阅读理解能力下降。一位资深的中学数学老师发现一个现象:不少高中学生把数学课本当成一本习题集,只是一个劲地做题,对课本中的概念、定义、原理的严密推导和论述,忽略不读。结果题会做了,而对课本中的重要论述却是一知半解。对这种现象的解释是,这些学生阅读能力差,看不懂课本,非要老师讲解不可。虽然这些学生是高中生,但他们的儿童时期却正处在电视文化兴起的年代,饱受电视文化的“哺育”。他们喜爱画面和色彩,习惯通过形象途径获取信息,喜欢看有大量图片的杂志和漫画,有的老大不小了还捧着连环画在读,即使是世界名著,也要看有插图的简写本。这种现象的出现虽不能完全归咎于电视,但电视肯定是一个重要的影响源。这种过度依赖图像,忽视文字阅读的现象的产生,事实上是放弃了思维能力的严格训练。
认知心理学认为,人的创造性思维与左、右脑综合性的认知加工特点明显相关,而与纯右脑和纯左脑加工特点的相关不明显。这说明,创造活动需要人的左、右脑协同作用。要培养儿童的创造性思维,就要注意其左、右脑的平衡发展,防止儿童长时间沉溺于电视这种高度形象化的传媒当中。
2.电视不能提供真实体验的环境,不利于儿童和青少年现实体验性感知能力的发展
皮亚杰认为,影响儿童认知发展的主要因素是练习和经验以及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练习和经验指认识的来源依靠个体和环境的交互作用,个体在动作练习中得到的经验,不同于在社会环境中得到的经验。皮亚杰把这种经验分为两类:—类是物理经验,指个体作用于物体,获得关于物体特性的知识;另一类是逻辑—数理经验,个体理解动作与动作之间相互协调的结果。皮亚杰认为,知识来源于动作,而非来源于物体。活动是认识构建的起点,使用手和其他感官的体验,对儿童来说非常重要。由于儿童看电视的时间大大超过其他活动时间,他们会缺乏这种经验。儿童在看了几千小时电视后才进入幼儿园和小学学习,这种畸形的经历会影响他们的认知学习能力。
在日本一项幼儿心理的实验中,比较了饲养兔子的幼儿(现实体验组)和不饲养兔子的幼儿(非体验组)的认知。当问及兔子的颜色时,非体验组回答“白色”,出现单一化的答案;现实体验组的幼儿,则能根据自己的经验,回答出“白色、黑色、茶色、或黑白双色”的不同答案。对于兔子跑跳的速度,非体验组回答“快”;体验组儿童由于有自己能够追上兔子的经历,则回答“慢”。真实生活中的情境,尤其是儿童在游戏和活动中经历的情境,会使儿童从中获得重要的认识。
电视中的世界是半虚拟的。首先,它所提供的都是间接经验,儿童无法从电视中触摸到真实的物体,无法闻到各种气味,更无法体验到成功与失败。第二,电视是一种单向传输媒体,通常是“讲给你听”但“不听你讲”,“向你放映”却不理你的反应。即使是教育电视,虽然要求收看者参与和作出回应,但毕竟没人监察,所以通过电视学习显然是一种不全面的学习方式,有必要加上收看后的讨论、回应、练习和实践。儿童感知世界和掌握知识,离不开实践和练习,而看电视很难为儿童和青少年提供这种经验。
3.电视播放过程中的快速活动性,导致儿童注意力难以集中
儿童集中注意的能力各不相同,有人天生有问题,有人却是在成长的关键期内由于受到不良影响而出现问题。儿童“选择性注意力”发展的关键期是7岁前,“注意的反应组织力”在童年后期迅速发育,在7—9岁最敏感,“保持注意力”则要到11岁以后才有显著提高。在儿童注意力发展的前两个时期,由于学习的难度小,任务轻,家长对子女看电视时间的监控较松。在电视“自顾自说”、快速闪现的刺激下,儿童的注意力必然得不到正常发展。
心理学认为,太多的感官刺激会改变正常的感知反应能力。电视的影像经常瞬息万变,那些快速切入的分镜头,变化多端的摄影角度,不断闪烁的画面,不停地冲击着大脑。每一次画面转换都要求大脑重新调整接收功能,改变加工程序,使大脑在短时间内不停地运转,被动地适应。这种刺激对儿童和青少年说来是过度刺激,他们的大脑会难以承受,久而久之,会变得麻木和毫无选择能力,只是被动地接收信息,很少对信息进行选择、编码、加工和处理。因此,长时间收看电视,儿童选择性注意和组织反应的能力会明显下降,思想难集中,很难做连贯系统的思考。有的人甚至会心神烦躁,无法抑制冲动,产生无力感。一些心理学家称这些症状为“电视痴呆症”或“电视综合症”。而减少看电视,这些症状会不药而愈。事实上,儿童和青少年难集中注意力的现象,不只出现在课堂上,也出现在生活中,如交谈中的聆听、玩耍时的精力投入、工作和学习中耐性和对新事物的感应力等方面。明白这一点,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有的儿童或青少年常常感到生活乏味,对很多新鲜的东西瞬息间便不感兴趣了。 (杨 悦 张积家)
随着电视事业的发展,电视的受众广泛而普及。由于电视传媒具有声画同步的特点,对儿童和青少年有巨大吸引力,成了儿童和青少年的“好朋友”。现代生活节奏紧张,竞争激烈,许多家长忙于工作,无暇照看孩子,于是电视又充当了孩子们“保姆”的角色。马完生等2002年的研究表明,我国城市儿童和青少年平均每天看电视少于1小时、1—2小时、2—3小时、3小时以上的比例分别是32.5%、46%、15.4%和6.2%。从儿童接触电视的时间看,如果每天超过两小时,就多了。因为从儿童和青少年身心健康的角度考虑,他们更应该多参加一些户外游戏、运动、有益的课外活动,或者是阅读书籍,而不是呆坐在电视机前。
不可否认,电视对儿童和青少年发展有积极意义,看电视能帮助他们理解抽象事物,丰富信息存储,提高综合知识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然而,传播学认为,传播效果有两种影响:(1)正面影响,受众的行为和态度变化与传播者的意愿一致;(2)负面影响,受众的行为和态度变化与传播者的意愿不一致甚至相反。对电视的负面影响,我国研究得比较少,而且主要集中在对儿童和青少年思想观念、道德行为(如暴力、性)的影响上。电视对儿童和青少年的认知发展有哪些负面影响?本文将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
二、看电视对儿童和青少年认知发展的负面影响
认知发展,指主体获得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随时间推移而发生变化的过程,主要包括感知、注意、思维、语言、创造性等方面的发展。电视对儿童认知发展的负面影响主要包括如下方面:
1.长时间看电视不利于人脑功能的开发,影响儿童和青少年思维能力发展
心理学认为,人脑左、右两半球功能不同。左半球处理言语信息,是进行抽象思维、辐合思维和分析思维的中枢,主管人的语言、阅读、计算等方面活动;右半球处理表象信息,是进行形象思维、发散思维、直觉思维的中枢,主管人的知觉、形状、艺术理解等方面活动。由于在电视传播过程中图像占主导地位,因而看电视时主要是右脑兴奋,而左脑相对抑制。长时间收看电视很可能影响“文字”和“图像”两种思维的平衡发展。对处于求学期的儿童和青少年而言,长时间看电视会削弱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
儿童思维的发展是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虽然电视的直观形象性给儿童提供了视觉刺激,但这些刺激并不都是有益的和有效的。电视中经常提供不符合儿童心理发展水平的认知材料,儿童的自我控制机制尚未发展完善,电视媒体高度清晰的图像和视听兼备的特点,容易使他们过分注重画面,从而形成忽略问题的产生、放弃思考和追问事物本质的思维方式。电视对儿童和青少年大脑右半球的开发也不充分。布列克里在《大脑右半球的革命》中指出:“看电视是相当被动的,他们只是呆呆地坐着,像海绵吸水那样接受图像信息……在这个意义上,大脑右半球并未得到有效的开发。”
看电视占用了儿童的阅读时间。在电视这种直观可感、有声有色的媒体面前,儿童和青少年会淡化对阅读的兴趣,造成阅读理解能力下降。一位资深的中学数学老师发现一个现象:不少高中学生把数学课本当成一本习题集,只是一个劲地做题,对课本中的概念、定义、原理的严密推导和论述,忽略不读。结果题会做了,而对课本中的重要论述却是一知半解。对这种现象的解释是,这些学生阅读能力差,看不懂课本,非要老师讲解不可。虽然这些学生是高中生,但他们的儿童时期却正处在电视文化兴起的年代,饱受电视文化的“哺育”。他们喜爱画面和色彩,习惯通过形象途径获取信息,喜欢看有大量图片的杂志和漫画,有的老大不小了还捧着连环画在读,即使是世界名著,也要看有插图的简写本。这种现象的出现虽不能完全归咎于电视,但电视肯定是一个重要的影响源。这种过度依赖图像,忽视文字阅读的现象的产生,事实上是放弃了思维能力的严格训练。
认知心理学认为,人的创造性思维与左、右脑综合性的认知加工特点明显相关,而与纯右脑和纯左脑加工特点的相关不明显。这说明,创造活动需要人的左、右脑协同作用。要培养儿童的创造性思维,就要注意其左、右脑的平衡发展,防止儿童长时间沉溺于电视这种高度形象化的传媒当中。
2.电视不能提供真实体验的环境,不利于儿童和青少年现实体验性感知能力的发展
皮亚杰认为,影响儿童认知发展的主要因素是练习和经验以及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练习和经验指认识的来源依靠个体和环境的交互作用,个体在动作练习中得到的经验,不同于在社会环境中得到的经验。皮亚杰把这种经验分为两类:—类是物理经验,指个体作用于物体,获得关于物体特性的知识;另一类是逻辑—数理经验,个体理解动作与动作之间相互协调的结果。皮亚杰认为,知识来源于动作,而非来源于物体。活动是认识构建的起点,使用手和其他感官的体验,对儿童来说非常重要。由于儿童看电视的时间大大超过其他活动时间,他们会缺乏这种经验。儿童在看了几千小时电视后才进入幼儿园和小学学习,这种畸形的经历会影响他们的认知学习能力。
在日本一项幼儿心理的实验中,比较了饲养兔子的幼儿(现实体验组)和不饲养兔子的幼儿(非体验组)的认知。当问及兔子的颜色时,非体验组回答“白色”,出现单一化的答案;现实体验组的幼儿,则能根据自己的经验,回答出“白色、黑色、茶色、或黑白双色”的不同答案。对于兔子跑跳的速度,非体验组回答“快”;体验组儿童由于有自己能够追上兔子的经历,则回答“慢”。真实生活中的情境,尤其是儿童在游戏和活动中经历的情境,会使儿童从中获得重要的认识。
电视中的世界是半虚拟的。首先,它所提供的都是间接经验,儿童无法从电视中触摸到真实的物体,无法闻到各种气味,更无法体验到成功与失败。第二,电视是一种单向传输媒体,通常是“讲给你听”但“不听你讲”,“向你放映”却不理你的反应。即使是教育电视,虽然要求收看者参与和作出回应,但毕竟没人监察,所以通过电视学习显然是一种不全面的学习方式,有必要加上收看后的讨论、回应、练习和实践。儿童感知世界和掌握知识,离不开实践和练习,而看电视很难为儿童和青少年提供这种经验。
3.电视播放过程中的快速活动性,导致儿童注意力难以集中
儿童集中注意的能力各不相同,有人天生有问题,有人却是在成长的关键期内由于受到不良影响而出现问题。儿童“选择性注意力”发展的关键期是7岁前,“注意的反应组织力”在童年后期迅速发育,在7—9岁最敏感,“保持注意力”则要到11岁以后才有显著提高。在儿童注意力发展的前两个时期,由于学习的难度小,任务轻,家长对子女看电视时间的监控较松。在电视“自顾自说”、快速闪现的刺激下,儿童的注意力必然得不到正常发展。
心理学认为,太多的感官刺激会改变正常的感知反应能力。电视的影像经常瞬息万变,那些快速切入的分镜头,变化多端的摄影角度,不断闪烁的画面,不停地冲击着大脑。每一次画面转换都要求大脑重新调整接收功能,改变加工程序,使大脑在短时间内不停地运转,被动地适应。这种刺激对儿童和青少年说来是过度刺激,他们的大脑会难以承受,久而久之,会变得麻木和毫无选择能力,只是被动地接收信息,很少对信息进行选择、编码、加工和处理。因此,长时间收看电视,儿童选择性注意和组织反应的能力会明显下降,思想难集中,很难做连贯系统的思考。有的人甚至会心神烦躁,无法抑制冲动,产生无力感。一些心理学家称这些症状为“电视痴呆症”或“电视综合症”。而减少看电视,这些症状会不药而愈。事实上,儿童和青少年难集中注意力的现象,不只出现在课堂上,也出现在生活中,如交谈中的聆听、玩耍时的精力投入、工作和学习中耐性和对新事物的感应力等方面。明白这一点,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有的儿童或青少年常常感到生活乏味,对很多新鲜的东西瞬息间便不感兴趣了。 (杨 悦 张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