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03年第5期 > 正文
编号:13200048
学生喜欢什么样的心理课
http://www.100md.com 2003年2月1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3年第5期
     一、问题的提出

    目前,在我国的许多中小学陆续开设了心理课,并配备了专门的心理辅导老师,这一课程的开设优化了长期以来的课程结构,更加注重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

    由于心理课在我国的发展时间短,积累的经验较少,因此在考虑如何有效地开展这一课程,使之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心理健康的需要时,就不得不去关注学生本身对此提出的要求与建议。如果心理教育工作者能从这一角度去关注,竭尽所能地创造条件实现学生们的愿望,那么心理辅导目的的实现也就不会再遥远了。

    二、调查方法

    (一)调查目的

    笔者对杭州某实验学校六至八这三个年级心理课的开设现状做了调查,以了解:

    1.不同年级学生的要求差异;

    2.男、女生的要求差异;

    3.不同学习成绩水平的学生的需求差异。

    (二)调查途径

    共调查了六个班级330人,采用问卷形式,共发放问卷330份,收回有效问卷305份。

    (三)调查步骤

    1.每周四去学校听心理课,同时访谈部分学生;

    2.根据平时访谈所了解到的和学校课程的开设现状,初步编制20道题,征求专业教师意见进行修改,最后确定问卷内容;

    3.在校方配合下,利用课前几分钟做调查;

    4.收集全部问卷,进行统计,分别从年级、性别及学业成绩三个角度分析统计。

    (四)调查内容

    1.学生对心理课的重视程度,包括是否感兴趣,是否希望作为必修课等;

    2.学生对心理课的内容选择,包括学习辅导、人格辅导及职业辅导等;

    3.学生对心理课开展形式的要求,包括上课人数、分组状况、教室座位安排、具体案例如何解决等;

    4.学生对心理老师的要求,包括喜欢由谁担任、老师性别与年龄、最喜欢的老师的特征等;

    5.学生对心理课的个人态度差异,包括是否愿意积极参与、对老师的满意程度及该课与其他课程的地位关系问题等。

    三、调查结果

    (一)学生对心理课的重视程度

    1.三个年级普遍重视心理课,大多数学生认为应“开作必修课”、“有必要开设”及“应坚持开设”。

    2.不同年级、不同学业等级的学生对心理课的重视程度也有差异。学业成绩处于下等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开心理课并作为必修课的比率低于其他等级的学生,而处于中下等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开设该课且作为必修课的比率高于其他等级的学生。

    (二)学生对心理课的内容选择

    1.“人格辅导”、“学习辅导”、“职业辅导”是心理课的三大块。据调查得知,初中生最渴望得到的是人格辅导。男生在人格辅导方面的要求逐年递减,而女生却逐年递增。

    2.在内容的确定方式上,三个年级的学生大多认为应“根据学生们的需求,一堂课内可同时进行多个主题”,而很少选择“由心理辅导老师确定”。

    3.心理课是否该布置作业?若有应采用什么方式的作业?根据结果可发现三个年级有一半左右的学生反对布置作业,尤其反对布置书面作业,而对“单独与老师交谈”、“实践学过的内容”比较赞同。

    (三)学生对心理课形式的要求

    1.学生普遍认为心理课应关注学生的需求,打破传统的课堂组织形式,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创造一个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关于上心理课的适合人数,六年级学生倾向于10人以下,七年级喜欢20~30人,而八年级则喜欢10~20人。

    2.心理课可以采用分组讨论形式,成员组合可以根据需要自由确定,而不喜欢成员由老师指定,并固定不变。小组成员的人数以4~6人较合适。大部分学生认为心理课没必要有专门的教室,只要天气许可,在草坪,操场或校外都可上心理课。

    3.对学生关于心理课的课时调查发现,三个年级都不满足于现有的一节课。

    4.学生最乐意接受的活动模式是亲身实践,在实践模拟中去体验某一道理。

    (四)对心理老师的要求

    1.从调查学生的反映看,学生基本上倾向于专业的心理辅导老师,其次为学生自荐,很少学生希望班主任上心理课。

    2.作为心理辅导老师,自身素质相当重要,尤其是老师的个性会对学生产生很深的影响。从调查结果看,“幽默、理解学生、开朗、耐心”等成为学生最喜欢的老师的特征。

    (五)学生对心理课的态度

    心理课必须要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才能实现课程的目的。那么学生的参与程度如何?他们又渴望能从活动课上获得什么呢?不同学业等级的学生在这两者上有何差异呢?从统计结果看,学生一般不爱发言,但并非不愿讲话,很多学生都希望能在课堂上一吐为快,也有一部分希望获得明确的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

    四、讨论

    1.从年级这一纬度看,该校三个年级的学生基本上对心理课持肯定态度。认为“有必要开设”及“开作必修课”的比例高达77.6%和61.5%,说明上心理课已成了学生的需要。但在三个年级中,七年级的百分比均明显高于其他年级,分别为93%和80.3%。分析原因,笔者认为这与该年龄段学生的特殊心理有关,他们相当于初中一年级,心理上的不适应、学习生活上的不适应都会直接影响他们的内心世界。

    2.心理课是最能体现学生主体性的课程,因此,在内容的选择、布置作业等方面,学生都希望自主选择。这样一种既能满足学生的要求,又能实现心理辅导目的教学方式,是需要我们花力气、动脑筋、反复实践才能找到的。

    (1)在本次调查研究中,三个年级的学生在选择内容上表现出了相似的地方。人格辅导占据首位,三个年级选择的比例为66.2%、69%、65.2%。这表明这一阶段的学生心理正趋于发展成熟阶段,内心世界越来越丰富,他们渴望理解、渴望交流。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重视这一要求,满足学生、理解学生。

    (2)在内容的确定方式上,年级间无差异。44.4%的学生愿意“根据学生们的需求,一堂课内同时开展多个主题”,而只有5.3%的学生愿意“内容由心理老师确定”。这两组数据明显地表现出学生们主体性的增强,他们不再是被动的受教育者。因此,笔者认为心理课教师要学会“权力下放”,让学生去挑选菜单,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总之只要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一切方法都是优秀的。

    (3)三个年级半成人数反对作业,总平均数为56.1%。看来,学生对传统的作业形式已相当厌烦。那么心理课是否要布置作业呢?笔者认为应抛弃“布置作业”这一称谓,因为只要学生一听到这四个字,内心就会产生反感。即使不是书面作业,也已经先入为主产生偏见了。放弃“布置作业”了,但可以把课堂延伸到课外,多提供学生与人、与社会交流的机会。

    3.课堂的组织形式是课堂内容的载体。心理课尤其应重视这点。在课堂上要注意人数、是否分组、如何分组及座位教室安排,最后还要注意开设课时等等。

    现在许多课堂仍以老师讲、学生听为主,学生仍处于被动地位。调查数据显示,赞成“创设情境,让学生表演”的学生占67%,而赞成“老师讲、学生听”的只有6.3%,赞成“走向社会,参加实践,体验成败”的占52.8%,而赞成“设计一份行动方案”的只有7.4%。由此可见,学生要求主动参与的愿望相当强烈。

    4.调查得知,学生在现有的师资条件下,心理上更倾向于专业的、年轻的女性辅导老师,而非专业或专业的男性老师,受欢迎程度远不及前者。为了健全、发展学生的个性,我们在师资的配备上应考虑更多的因素,比如性别、年龄、教师的个性等。

    (1)专业的心理辅导老师在该校最受欢迎,而由班主任兼任却得不到学生的支持。出现这种现象,可能是该校心理课开展得比较好,没有兼职老师,专业心理辅导老师本身素质较高,易与学生沟通。且学生们尤其欢迎年轻的女老师,这在女生中较突出,而他们最不喜欢的是年长的有经验的男老师。这一方面说明现在许多学校聘任的心理辅导老师是年轻的女性,她们较早地获得了学生的认可,且工作成绩不错。另一方面也说明男老师比例小,学生接触的机会小,自然不能看到男老师的优势。所以,学校在聘任教师时,从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看,应考虑性别平衡的问题。

    (2)六至八年级在选择最喜欢的老师的个性时,都提到了“幽默、理解学生、开朗、耐心”。看来,做心理辅导老师要真正地与学生做朋友,成为专家型或朋友型的教师,首先必须看自己的个性是否适合,当然,个性只是其中一方面,作为老师,成功是由许多因素构成的。

    5.认为理想的心理课就是“敞开心扉、一吐为快”的学生占44.1%,而认为理想的课是“为解决问题,提供明确的方法”的占29.8%,“获得某一方面的专业知识”的占27.2%,但是成绩处于下等的学生希望“获得某一方面的专业知识”的要求更强烈。虽然学生们都表示了最好能“敞开心扉、一吐为快”,但事实上,很难实现这一点,因为每个人都希望发泄,却又希望知道自己的人越少越好。这使得心理课很难实现两全其美。如果能找到一种方式可以顾及两者的话,便解决了目前心理课的难题了。 (蒋玲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