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03年第5期 > 正文
编号:13200056
师生交往中的效应偏差
http://www.100md.com 2003年2月1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3年第5期
     在师生交往中会产生效应的偏差,弄清并矫正这些偏差,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提高教育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

    直感效应偏差 人们在首次交往中,会相互留下第一印象。它主要是人的直觉因素和情感因素相结合的产物,因此称之为直感效应。直觉的参与使直感效应只是对人的一种整体看法,它反映的是一个人外在的东西,如一个人的谈话语气、举止风度等;而主观情感的投入则会使人们在开始接触对方时就感到喜欢他,或讨厌他 ,即“以貌取人”。由于直感效应具有表面性和片面性,因此,在师生关系中,教师应注意矫正这种偏差,不要将所“喜欢”的学生理想化,以免造成无谓的失望甚至苦恼;也不要盲目地把所谓不入眼的学生拒之门外,使这些学生失去了成长的机会。

    他感效应偏差 教师可以通过其他一些途径得知有关学生的情况,形成对学生的一些印象或看法,并在对其的教育中把这些印象和看法夹杂进去,这就是他感效应。由于“其他途径”很复杂,有赞美之词,有偏激之语,有客观反映情况的,有带主观色彩褒贬的。因此,他感效应的失真性和局限性在所难免,教师要克服他感效应的偏差,坚持“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的信念,相信自己的眼力和判断,而不道听途说。

    归类效应的偏差 人们习惯根据人的外部特征对其内心做出解释性的推断,如正面人物仪表堂堂;反面人物贼眉鼠眼;工人粗犷;农民朴素;老人墨守成规;青年举止轻浮等。归类并不能反映真实情况,即所谓人不可貌相,因此教师应区别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不能用传统的观念和固定的模式去“套”学生,以免阻碍对学生的具体了解和分析,造成教育学生中的“ 八股”现象出现。

    晕轮效应偏差观察一个人时,由于他的某一特点突出,于是这一点就掩盖了他的其他特点和品质。突出的一点起到了类似月亮周围有时出现朦胧环的作用,这就是晕轮效应。美国心理学家罗门·阿西进行过一项实验,他要求被试验者根据“热情、聪明、灵巧、勤奋、坚定”五种品质想像一个适合的人,被试者一致把这个人想像为友善的人。然后,他将五种品质中的“热情”换成“冷酷”,其他项不变,再要求被试者想像一个适合的人。结果都推翻了原来的想像,而产生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形象。这表明,热情与冷酷的品质此时起着晕轮作用。晕轮效应在了解情况不多时极易产生,而且因观察者的因素而不同。目前,学生中出现的“追星族”就是一种晕轮效应。所以,教师在观察学生时,既要看到他突出的特点,也要看到他的其他品质,从而建立对其正确的总体印象。

    近因效应偏差 对一个人的长期了解中,最近得到的信息最深,并往往掩盖了对他的一贯了解,这就是近因效应。近因效应偏差往往给人带来不利的影响和损害,如我们常因某学生犯了一次错误,就改变了对其的一贯看法。因此,在教育学生时,要冷静地分析,全面地评价学生,以矫正近因效应偏差。

    泛化效应偏差 我们对某人印象特别好时,这个印象会扩展到此人的其他特征之中,如我们说西施长得美,那她肚子痛的样子也被认为是美的,这就是泛化效应。泛化效应在教学中相当普遍,教师对学生印象好时,他的优点可以掩盖其缺点;而当教师对某个学生有成见时,看他的一举一动都不合规矩,泛化效应的影响之广,危害之大是最突出的。教师要时刻警觉泛化效应,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情感,使师生关系、教育教学工作都在健康的轨道上。 (崔勤德 崔 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