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03年第5期 > 正文
编号:13200061
第六部分 中小学生生活与社会适应指导(第三讲)
http://www.100md.com 2003年2月1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3年第5期
     (2)适当利用奖惩

    研究发现,在奖励、惩罚、忽略、隔离控制这四种条件下,奖励的激励作用最好,其次是惩罚。但奖励若使用过分或频繁,其作用会明显下降,甚至可使学生放弃追求目标而贪图眼前物质利益等弊端;惩罚虽然具有短暂的激励效果,但它给学生带来纷乱、惶恐或忧郁等情绪上的困扰,甚至造成抵触与反抗等行为反应,因而是一种带有很大危险性的教育手段,必须少用和慎用。就目前情况看,中小学教师奖励运用得比较好,而惩罚的运用则问题较多,在有些学校或教师中还存在着滥用惩罚的现象,主要表现在:惩罚不公正,学生不服气;惩罚不慎重,学生难以接受;惩罚太粗暴,学生怨气很大。

    (3)正确处理校园人际关系

    校园人际关系比较复杂,它包括领导与教师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多种关系,其中师生之间的关系起着主导作用。有些教师对学习好、听话、反应快的学生格外器重,也愿意同这样的学生交往;而对那些不够顺从、反应较慢、学习一般或成绩较差的学生以及那些有问题行为的学生,则不愿意多交往、多接触,有的教师甚至流露出厌弃或鄙视的态度。这种情况应该得到改变,教师应更多地与这些学生交流,消除他们对教师或学校的不满或抵触。同时,教师还应妥善调解学生之间的矛盾冲突,以及学生与家长之间的矛盾冲突。人际交往是一门艺术,教师必须认真研究人际交往特别是师生交往的规律,审时度势,善于将各种矛盾冲突化解,创造一种健康和谐的校园气氛。

    三、小学生在家庭环境中的适应辅导

    儿童入学后,在家庭中的角色和地位也发生了变化,原先由家长扶持的生活变成了必须有相当时间离开家长的独立生活。对这一重大转变,家长首先要尽快调整心态,充分意识到自己面对的已不是幼儿,过去对待幼儿的态度和方法已不适用,既不能将孩子交给老师放任不管,也不能过于担心,过分照顾或过分干涉。同时,家长要继续承担家庭教育的重任,帮助和指导孩子。在小学生的社会适应方面,家长应注意哪些问题呢?

    (一)帮助孩子转换角色

    从孩子入学第一天起,家长就应有意识地常常提醒他(她):“你已经是小学生了”,并告诉他(她)作为小学生应该做什么、怎么做,比如:小学生必须按时起床、按时到校;放学回家后必须先完成作业再玩;要有礼貌、要学会自理等。家庭生活习惯也应注意适应学校生活规律,如有的家长因工作需要习惯晚睡,不应影响孩子休息;也不应在非假期带孩子出去旅游或探亲。同时,家长还应留心孩子对学校生活的反应和心理变化,尤其是对那些较内向和退缩的孩子,要多观察、多交谈,常与老师联系。特别值得注意的一点是,有的家长或“望子成龙”心切,或虚荣心作怪,对刚入学的孩子就过分苛刻,要求孩子什么都好、十全十美。这样做会使孩子感到不适应、紧张和恐惧,还会伤害他们对学校和老师的美好感情,产生厌学情绪。

    (二)培养孩子“自立”意识和自理能力

    培养孩子的“自立”意识和自理能力的关键在于家长,一要提高认识,二要放开手脚。有的家长过于溺爱孩子,不舍得让孩子吃一点苦,受一点累;有的家长认为学生的任务就是学习,只要学习好就行;还有的家长觉得孩子小,不放心。家长不正确的观念和做法,不仅打击了孩子们的积极性,而且会使孩子形成心理惰性和依赖性格。所以,我们应借鉴日本和欧美的家教方法,从小培养孩子的“自立”意识和自理能力。

    (三)提高孩子的受挫能力

    1997年4月,青岛市嘉峪关学校一个三年级男生在中午饭时不吃蔬菜遭到同学的指责,一气之下出走了,引起学校、家长和社会的广泛关注。该校就这个事件进行了一场大讨论,讨论的中心议题是: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受挫能力;家长如何提高孩子的受挫能力。

    首先,家长要让孩子认识到:任何人做任何事情都有可能失败,因此挫折是难免的,不要害怕,要敢于面对。

    其次,当孩子在学习或生活中遭受失败时,家长应及时给予鼓励和帮助,而不是指责或惩罚。

    第三,有意识地创造机会,如向孩子提出较高要求,提供难度较大的问题等,让孩子们在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逐渐提高受挫能力。 (朱桃英等)
上一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