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03年第5期 > 正文
编号:13200062
第六部分 中小学生生活与社会适应指导(第三讲)
http://www.100md.com 2003年2月1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3年第5期
     一、小学生常见的适应挫折

    (一)入学适应挫折

    崭新的学校生活使儿童兴奋、向往,但是许多儿童对入学的准备不充足,往往产生一些问题,如学校作息时间严格,不能迟到、早退,更不能想来就来、想走就走,课堂内也有许多约束,并非那么有意思。新鲜劲儿过后,便开始对学校生活产生厌烦情绪,特别是由于某些要求没有及时得到满足的孩子,往往不愿去学校。还有一些在家里受到过分宠爱,依赖性强,没上过幼儿园的孩子,与家人分开去一个陌生的地方,会引起焦虑,甚至恐惧而不愿上学。

    (二)学习挫折

    有相当一部分儿童在小学阶段表现出或多或少的学习困难,主要表现有:

    仍习惯于幼儿园的游戏活动,对学校严格的上下课制度不习惯,做小动作、说话、离座、边写作业边玩;用手指计算,不会心算和口算,不会预习和复习;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过程不协调,心理发展水平尚未跟上身体发育;认知、情感和意志发展过程不协调,尤其是意志和情感脆弱,言行脱节。

    (三)考试挫折

    入学第一年孩子们主要是对考试的形式不适应,对考试分数不理解,所受挫折还不明显,在老师和家长的引导下逐渐适应过来。但到了高年级,老师和父母的高期望、高要求使得学生感到压力,有些学生由于种种原因力不从心,疲惫不堪,一看书就头疼,一考试就紧张失眠,产生焦虑甚至恐惧。

    (四)交往挫折

    一些儿童不善于与同伴进行正常的交往,易产生攻击性行为或退缩行为;另一些小学生“自我中心”,蛮不讲理,好欺负人,好嫉妒,易受同伴排斥;还有一些从小由于家庭过度保护,生活能力差,性格孤僻,胆小怕事,腼腆羞怯,不愿与同伴交往,表现出孤立、自卑、敏感、焦虑、抑郁等性格特点。

    二、小学生在学校环境中的适应辅导

    (一)低年级入学教育

    为了帮助新人学儿童尽快适应校园生活,应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1.动之以情

    在新入学儿童的心目中,教师最神圣——几乎是无所不能、无所不会;教师最纯洁——是自己模仿的楷模;教师最具权威性——这种权威力量足以超过父母。一些一年级新生,放学路上议论最多的是教师,回家以后跟父母谈得最多的是教师。面对这些纯真、可爱的新入学儿童,教师应以满腔的热情去爱他们,使他们感到学校比家庭和幼儿园更温暖、更诱人,教师是最公正、最善良、最慈爱、最有学问的人。尤其对那些比较特殊的孩子,如单亲家庭的孩子、依赖性强胆小脆弱的孩子、有残障的孩子等,教师更应用真情去感动他们,让他们对教师产生亲切感和信赖,从而消除学生对学校生活的恐惧和疑虑,逐渐对校园生活产生依恋和兴趣。

    2.晓之以理,导之以行

    一般而言,新入学儿童都愿意当一名好学生。但是,由于他们对学校规章制度和学生行为规范不甚了解,加上年龄特征的制约,使得许多孩子在遵守课堂常规和学校纪律方面表现出这样那样的问题,如上课时随便说话,做小动作,左右摇晃,东张西望,与人打闹,有的甚至不报告就慌慌张张跑去上厕所等等。针对这些情况,教师应耐心进行教育,并严格加以训练。要从课堂学习常规、品德行为常规、卫生锻炼常规、劳动生活常规一步步抓起。常规教育中应注意几个问题:(1)以正面引导为主,切忌一味训斥甚至体罚。(2)发挥榜样示范作用,不仅教师要以身作则,还要在学生中树立榜样。(3)适当照顾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性特点,不要过于苛刻、过于死板,扼杀孩子的天性,如有的学校或老师要求学生上课时双手贴后背坐得笔直,这容易使学生产生疲劳;还有的老师上课过于严肃,孩子们不敢发言或提问,甚至畏惧老师。

    3.充分发挥班集体的作用

    新生的不适应在很大程度上是对班集体的不适应,大多数孩子在家里是“中心”、是“小太阳”,几个大人围着他转。而到了学校后,变成了一名普通的学生,不仅要听老师的还要听学生干部的,心理失去平衡;许多新生的集体观念比较模糊,对个人与集体的认识不清楚,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不知如何处理。因此,在儿童入学伊始即应利用多种形式进行集体主义观念和集体荣誉感的教育,可组织学生郊游、野炊、文体活动或班级之间的竞赛,使学生在活动中得到生动活泼的教育,感受到集体的力量。

    (二)学习适应辅导

    儿童的求知欲望非常强烈,他们迫切希望在学校能学到更多的东西。在我们问到“你为什么要上学”时,几乎所有报名入学的孩子都回答“能学到知识”。然而,入学后,一些孩子逐渐出现学习上的不适应,有的甚至厌学、逃学。究其原因,主要是:有些教学内容枯燥乏味、教学方法陈旧、课业负担过重等,使得学习不再是一件愉快的事,而成了一件“苦差事”,学生感到疲劳。报纸上曾登过一幅漫画:一个戴眼镜的小学生面对着一大堆课本而感叹“我要是能像爷爷一样退休多好”。帮助小学生很好地适应学校的学习生活,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1.改进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才会全身心投入而不知疲倦,而厌学的学生大多数是由于对学习缺乏兴趣。

    首先,挖掘教材的兴趣点,是激发兴趣的源泉。有些教学内容比较抽象,枯燥乏味,教师应善于挖掘教材内在的丰富内涵。

    其次,改革教学方法,鼓励学生质疑、探索、发现,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许多教师采用的情感激励法、自我发现法、讨论辨析法、实际操作法、电化教学法等都能使学生产生极大的学习兴趣。

    2.减轻学生负担

    学生学习负担过重问题,一直是我国教育面临的一个顽症,虽经多年的呼吁和教育改革,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的问题并没有真正得到解决,许多小学生不仅要完成大量的老师布置的作业,还要完成家长追加的额外任务。每天除了上课和完成作业,几乎没有活动和玩耍的时间,睡眠时间也得不到充分保证。减轻学生负担,最关键的问题是转变观念,包括教育观、教学观、人才观、质量观及评价标准的转变。在具体措施上,一是要减掉那些不必要的辅导材料、复习资料,减轻学生沉重的书包;二是要减掉不必要的加班加点,将课余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的活动和休息;三是要减掉那些机械重复的练习,向课内40分钟要质量。

    3.创造良好的校园气氛

    生动活泼的校园氛围和轻松愉快的情绪体验,是高效率学习的必要条件,也是身心健康的必要保证。观察发现,学生常遭受教师指责,或者生活在受排斥、受冷落的集体中,容易出现情绪上的扰乱,并有可能出现孤僻、怯弱、自卑、固执的性格,甚至有可能变得冷酷、残忍和敌对。因而,在校园生活中应大力倡导活泼轻松的气氛,倡导相互尊重、宽让体谅的气氛。为此,应采取以下措施:

    (1)帮助教师建立健全人格

    这是形成良好校园气氛的基本条件。人格健全的教师在课堂上创造一种和谐温馨的气氛,使学生如沐春风,轻松愉快;而人格有缺陷的教师则会造就紧张、恐怖的气氛,使学生如坐针毡,惶恐不安。 (朱桃英等)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