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中教师缘何使学生产生心理障碍
中小学生师源性心理障碍主要产生于教学过程中也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无论是言语还是行为刺激导致学生心理障碍的产生都应引起学校领导、各级管理者及教师的关注,积极预防和消除教学过程中学生心理障碍的产生。
一、扭曲的学生观——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基本因素
教师的学生观是指教师对学生认识、评价及对待的综合看法。学生的外貌、气质及性格等都会影响教师学生观的形成,在传统的教育中,学生的学习成绩(更直接说是考试分数)或听不听话,是直接影响教师学生观的主导因素。
教师的学生观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对学生的看法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常以刻板的、定型的模式来处理与学生的关系。对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怎么看都顺眼,甚至明显的缺点教师也认为“学习好,犯错误都透着聪明”;对于不“听话”的成绩差的学生,即使真心接受教师的批评,通过努力使成绩提高了,教师也认为“别耍花招”、“太阳从西边出来”、“瞎猫碰上死老鼠”等。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唯恐失去受教师宠爱的地位,心理经常防范的是成绩千万别降低,心理包袱沉重,易于抑郁;而学习成绩差的学生、不“听话”的学生,无论如何都不会引起教师的信任,易于悲观,往往以“更不好”、“更不听话”的方式与教师对抗。
教师的学生观具有主导性,在处理师生关系时,教师的动机、情感、认识,受其学生观的支配和控制。在课堂上,学生的活动在教师主导下进行,常常影响课堂的是教师的情感和动机。教师对处于不同地位的学生传达的信息是不同的,教师喜欢的学生,情感倾注,想办法对其帮助,不喜欢的学生在课堂上一般不予理睬。一节小学二年级语文课,一个女学生一节课被老师提问六次,而且每次回答后老师都有评价(评价都是赞誉之词)。有一个坐在教室左前方的男生,头发乱蓬蓬的,每次提问他都举手,但是老师都没让他回答。老师又提问时,他站起来了,单臂直伸,老师这次确实看到了,便走到他跟前,狠呆呆地说:“坐下!”在剩下的时间他再也没举手,一会儿斜坐着,一会儿用笔捅同桌,用笔往手上乱画。下课后,我问他:“老师提的问题你会吗?”他说:“不全会,但我站起举手那回,是真的全会,准能答对。”在与语文老师交谈时,得知这个学生课堂上最不守纪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认为不值得造就的学生常常是一点机会都不给,而且以“别给我捣乱”为由,千方百计对学生加以控制。在一所学校内,教师学生观往往是相互影响的,调换任课教师时,新旧教师的交接都会把“好”、“差”学生说得一清二楚,只要标签贴上就很难易位。
课堂教学是教师学生观的集中体现,教师正确的、先进的、具有时代风范的学生观,应是在课堂上倾注自己全部的爱,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让一个学生掉队。学生任何一节课都是生命经历的过程,他们在课堂上为自己的身心发展积累能源,他们时时在评议教师,在监督教师,常常会说“老师对我怎样,对他怎样”。教师的一句表扬,一点支持都可能成为学生成功的奠基石。正因如此,教师课堂一言一行,一瞥一笑都应是对学生的启发和教育。教师的学生观应是动态性的,只有不断地提高对学生的认识,时常获知学生的反馈信息,才能有利于教师学生观的科学、完整,从而使学生获得心理健康的营养,支持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预防心理疾患的发生。
二、消极的教学态度——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直接原因
教师的课堂教学态度是指教师在课堂中对学生及对教学的心理倾向,包括认知因素、情感因素及行为倾向三种成分。著名心理学家王极盛认为,情感因素是态度的核心,教师的课堂教学态度也集中体现教师对学生的情感注入,情感形成的基础是认知因素,而情感形成后的表现是厌恶或喜欢、支持或反对的行为发生。基于此,教师课堂教学态度是建立在对学生的认知,对教材、对教学意义理解基础上的情感表达和作用于学生的教学行为。
教师的教学态度决定着对学生认识、情感和行为的方式。教师消极的教学态度往往是制造学生心理障碍的重要原因。而造成学生心理障碍的表现是各式各样的,可概括为六类:第一,学生是白板,教师可任意涂抹;学生是橡皮泥,教师可任意拿捏、柔搓。这是一种腐朽的教学思想,教师把学生视作课堂教学的附属品,学生必须无条件地服从教师,使学生产生自卑感、恐怖感。第二,“严师出高徒”、“生之惰,师之过”,学生在课堂上不能有半点违背教师的意思,惩罚成为家常便饭,这似乎是方法问题,实质是教师的教学态度问题。学生每时每刻如履薄冰,如临大敌,很容易产生心理疲劳。第三,发脾气、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对学生进行心理攻击。这些行为使学生平添烦恼,心里产生怨恨,或不顾一切歇斯底里,或忍辱导致抑郁。第四,随意浪费学生课堂学习时间,显示教师控制课堂的绝对权威,因而使学生焦虑不安,产生严重的挫折感。第五,对学生产生零期望,即认为一班的学生或多数学生不可造就,造成学生的无自信和丧失进取心。第六,教师的自我效能感降低,以为没有哪个教师会对学生起重要影响。课堂内降低对自己的要求,对学生严重地不负责任,对学生的学习漠不关心,导致学生在学习中形成不良习惯。
课堂内教师对学生的欣赏和对学生的关心贯穿在说话的口气、面部表情及课堂教学内容的行为中。教师应加强学习,提高自己在学生中的可信度,提高自我效能感,使学生坚信教师的言行是一致的。教师要在课堂上取得学生的信任,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是对其积极教学态度的最高奖赏。教师要在课堂上以满腔的热情、高超的教学艺术,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讲究提供外在动机的策略。时刻提防自己任何的消极态度,都可能使一个、几个或更多的学生伤心,学生任何一次伤心都有可能酿成难以消除的心理障碍,尤其是课堂内的批评及贬损性的评价一定要慎重。因为学生既把教师的批评看作是对自己的评价,更看作是教师对自己态度的表现。
三、失当的数学方法——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间接因素
教师在课堂所用的教学方法适当否,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然而有的教师却认为方法问题不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只对教学效果产生直接影响。这是错误的认识。教学方法是学生的学习方法及接受知识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是教法与学法的对应统一,在很大程度上,学生的学法受制于教师的教法。特别是在小学,学生的学法被看作是教法的转移,学生的学法大多体现教师的意志,譬如,教师的讲课思维定势,学生的学习思维也定势。优秀的、科学的教学方法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基本保证,更有利于增进学生心理的发展。
目前课堂教学使用的主要方法仍是以教师为主的讲授法,这种方法以信息的单向交流为特点,在运用过程中,很容易变成满堂灌、填鸭式的知识传授。学生的思维方式、记忆方法有别,他们的预备知识不同,理解和接受信息能力各异,必然导致落后生的出现。学习差的学生在课上一般是由听不懂、不想听、厌恶课堂,发展为课堂恐惧,最后厌学。课堂恐惧是一种严重的心理障碍,可以引起其他心理健康障碍的并发症。刘维良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一书中指出:“学习障碍学生的焦虑水平高于非学习障碍的学生,有更多的躯体主诉、睡眠障碍及对自己能力过分担心或低估,学习障碍学生的抑郁情绪发生率比一般学生高。”
教师教学方法的失当可导致学生注意力涣散,注意严重缺陷甚至丧失。课堂恐惧则是因教法失当导致注意力涣散、学习兴趣淡薄、成绩落后的间接结果。教学方法失当原因很多,但是任何一种失当的教学方法都会造成不同数量的学生在不同方面的学习障碍,学习障碍不能及时消除,即产生心理障碍。教师课堂教学方法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因素,认真地研究改革教学方法是预防和消除学生课堂学习心理障碍的有效途径。古德和罗布菲在《透视课堂》这本书中指出“这些教师虽然极为强调学术,但他们保持课堂气氛愉快、友好被看作是热情的、具有支持力的教学者”……“某种教学方法是否有效不仅取决于它的形式,而且也取决于使用它的技能”。教师必须明确,创造有利学生学习的环境离不开教学方法。教师不但要经常地、有的放矢地研究有效的教学方法,更要提高使用有效教学方法的技能,减少或避免因教学方法不当而导致学生心理障碍的产生。 (张海荣)
一、扭曲的学生观——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基本因素
教师的学生观是指教师对学生认识、评价及对待的综合看法。学生的外貌、气质及性格等都会影响教师学生观的形成,在传统的教育中,学生的学习成绩(更直接说是考试分数)或听不听话,是直接影响教师学生观的主导因素。
教师的学生观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对学生的看法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常以刻板的、定型的模式来处理与学生的关系。对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怎么看都顺眼,甚至明显的缺点教师也认为“学习好,犯错误都透着聪明”;对于不“听话”的成绩差的学生,即使真心接受教师的批评,通过努力使成绩提高了,教师也认为“别耍花招”、“太阳从西边出来”、“瞎猫碰上死老鼠”等。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唯恐失去受教师宠爱的地位,心理经常防范的是成绩千万别降低,心理包袱沉重,易于抑郁;而学习成绩差的学生、不“听话”的学生,无论如何都不会引起教师的信任,易于悲观,往往以“更不好”、“更不听话”的方式与教师对抗。
教师的学生观具有主导性,在处理师生关系时,教师的动机、情感、认识,受其学生观的支配和控制。在课堂上,学生的活动在教师主导下进行,常常影响课堂的是教师的情感和动机。教师对处于不同地位的学生传达的信息是不同的,教师喜欢的学生,情感倾注,想办法对其帮助,不喜欢的学生在课堂上一般不予理睬。一节小学二年级语文课,一个女学生一节课被老师提问六次,而且每次回答后老师都有评价(评价都是赞誉之词)。有一个坐在教室左前方的男生,头发乱蓬蓬的,每次提问他都举手,但是老师都没让他回答。老师又提问时,他站起来了,单臂直伸,老师这次确实看到了,便走到他跟前,狠呆呆地说:“坐下!”在剩下的时间他再也没举手,一会儿斜坐着,一会儿用笔捅同桌,用笔往手上乱画。下课后,我问他:“老师提的问题你会吗?”他说:“不全会,但我站起举手那回,是真的全会,准能答对。”在与语文老师交谈时,得知这个学生课堂上最不守纪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认为不值得造就的学生常常是一点机会都不给,而且以“别给我捣乱”为由,千方百计对学生加以控制。在一所学校内,教师学生观往往是相互影响的,调换任课教师时,新旧教师的交接都会把“好”、“差”学生说得一清二楚,只要标签贴上就很难易位。
课堂教学是教师学生观的集中体现,教师正确的、先进的、具有时代风范的学生观,应是在课堂上倾注自己全部的爱,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让一个学生掉队。学生任何一节课都是生命经历的过程,他们在课堂上为自己的身心发展积累能源,他们时时在评议教师,在监督教师,常常会说“老师对我怎样,对他怎样”。教师的一句表扬,一点支持都可能成为学生成功的奠基石。正因如此,教师课堂一言一行,一瞥一笑都应是对学生的启发和教育。教师的学生观应是动态性的,只有不断地提高对学生的认识,时常获知学生的反馈信息,才能有利于教师学生观的科学、完整,从而使学生获得心理健康的营养,支持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预防心理疾患的发生。
二、消极的教学态度——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直接原因
教师的课堂教学态度是指教师在课堂中对学生及对教学的心理倾向,包括认知因素、情感因素及行为倾向三种成分。著名心理学家王极盛认为,情感因素是态度的核心,教师的课堂教学态度也集中体现教师对学生的情感注入,情感形成的基础是认知因素,而情感形成后的表现是厌恶或喜欢、支持或反对的行为发生。基于此,教师课堂教学态度是建立在对学生的认知,对教材、对教学意义理解基础上的情感表达和作用于学生的教学行为。
教师的教学态度决定着对学生认识、情感和行为的方式。教师消极的教学态度往往是制造学生心理障碍的重要原因。而造成学生心理障碍的表现是各式各样的,可概括为六类:第一,学生是白板,教师可任意涂抹;学生是橡皮泥,教师可任意拿捏、柔搓。这是一种腐朽的教学思想,教师把学生视作课堂教学的附属品,学生必须无条件地服从教师,使学生产生自卑感、恐怖感。第二,“严师出高徒”、“生之惰,师之过”,学生在课堂上不能有半点违背教师的意思,惩罚成为家常便饭,这似乎是方法问题,实质是教师的教学态度问题。学生每时每刻如履薄冰,如临大敌,很容易产生心理疲劳。第三,发脾气、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对学生进行心理攻击。这些行为使学生平添烦恼,心里产生怨恨,或不顾一切歇斯底里,或忍辱导致抑郁。第四,随意浪费学生课堂学习时间,显示教师控制课堂的绝对权威,因而使学生焦虑不安,产生严重的挫折感。第五,对学生产生零期望,即认为一班的学生或多数学生不可造就,造成学生的无自信和丧失进取心。第六,教师的自我效能感降低,以为没有哪个教师会对学生起重要影响。课堂内降低对自己的要求,对学生严重地不负责任,对学生的学习漠不关心,导致学生在学习中形成不良习惯。
课堂内教师对学生的欣赏和对学生的关心贯穿在说话的口气、面部表情及课堂教学内容的行为中。教师应加强学习,提高自己在学生中的可信度,提高自我效能感,使学生坚信教师的言行是一致的。教师要在课堂上取得学生的信任,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是对其积极教学态度的最高奖赏。教师要在课堂上以满腔的热情、高超的教学艺术,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讲究提供外在动机的策略。时刻提防自己任何的消极态度,都可能使一个、几个或更多的学生伤心,学生任何一次伤心都有可能酿成难以消除的心理障碍,尤其是课堂内的批评及贬损性的评价一定要慎重。因为学生既把教师的批评看作是对自己的评价,更看作是教师对自己态度的表现。
三、失当的数学方法——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间接因素
教师在课堂所用的教学方法适当否,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然而有的教师却认为方法问题不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只对教学效果产生直接影响。这是错误的认识。教学方法是学生的学习方法及接受知识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是教法与学法的对应统一,在很大程度上,学生的学法受制于教师的教法。特别是在小学,学生的学法被看作是教法的转移,学生的学法大多体现教师的意志,譬如,教师的讲课思维定势,学生的学习思维也定势。优秀的、科学的教学方法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基本保证,更有利于增进学生心理的发展。
目前课堂教学使用的主要方法仍是以教师为主的讲授法,这种方法以信息的单向交流为特点,在运用过程中,很容易变成满堂灌、填鸭式的知识传授。学生的思维方式、记忆方法有别,他们的预备知识不同,理解和接受信息能力各异,必然导致落后生的出现。学习差的学生在课上一般是由听不懂、不想听、厌恶课堂,发展为课堂恐惧,最后厌学。课堂恐惧是一种严重的心理障碍,可以引起其他心理健康障碍的并发症。刘维良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一书中指出:“学习障碍学生的焦虑水平高于非学习障碍的学生,有更多的躯体主诉、睡眠障碍及对自己能力过分担心或低估,学习障碍学生的抑郁情绪发生率比一般学生高。”
教师教学方法的失当可导致学生注意力涣散,注意严重缺陷甚至丧失。课堂恐惧则是因教法失当导致注意力涣散、学习兴趣淡薄、成绩落后的间接结果。教学方法失当原因很多,但是任何一种失当的教学方法都会造成不同数量的学生在不同方面的学习障碍,学习障碍不能及时消除,即产生心理障碍。教师课堂教学方法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因素,认真地研究改革教学方法是预防和消除学生课堂学习心理障碍的有效途径。古德和罗布菲在《透视课堂》这本书中指出“这些教师虽然极为强调学术,但他们保持课堂气氛愉快、友好被看作是热情的、具有支持力的教学者”……“某种教学方法是否有效不仅取决于它的形式,而且也取决于使用它的技能”。教师必须明确,创造有利学生学习的环境离不开教学方法。教师不但要经常地、有的放矢地研究有效的教学方法,更要提高使用有效教学方法的技能,减少或避免因教学方法不当而导致学生心理障碍的产生。 (张海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