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03年第7期 > 正文
编号:13200012
论创新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2)
http://www.100md.com 2003年3月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3年第7期
     3.心理健康有助于更好地促进创新人格的形成

    创新人格,属于创新素质结构中的个性系统,即创造性人格,主要包括独立性、批判性、灵活性、幽默感、洞察力和责任感、事业心、自信心、顽强的意志、毅力,能经受挫折、失败的良好心态,以及坚韧顽强的性格。创新型人才所具备的人格特征,在其创新活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并且健康人格的建构本身也属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范畴。

    早在20世纪70年代,任朱利和瑞斯就指出,天才儿童就是那些具有中等以上智力、较高的责任心和较高创造力三方面特征的儿童。我国中科院心理所查子秀教授经过多年的研究发现,超常儿童的心理结构通常是智力、创造力和个性三种成分的独特组合,其中智力是发展的基础,创造力是发展的高度,而个性心理则是发展的动力和支柱。此外,研究者曾对创造力得分甚高的中小学生进行了人格测试,发现他们在智慧性、乐群性、敢为性和低紧张性等特征上得分也甚高。对于创新人格特征,有研究指出,自我实现和其他人格变量,如态度、动机、价值观、自我认识和自我控制等,可以预测具有高创造性的智力超常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这说明,创新人格特征与心理健康水平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但也有人认为,天才的心理并不健康,比如海明威、梵高在功成名就之前或之后,就表现出各种心理失调或心理疾病。其实,二者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有许多有助于创造的个性特征,如对现实不满、喜欢冒险、敢于挑战、我行我素的个性特征,被社会拒绝或排斥,而那些敢于向权威挑战、“有点古怪”的天才们,正是长期生活在强大的压力下,才会出现各种心理失调或心理疾病。这一现象,应从他们的成长背景和当时的社会文化环境去理解和解释。当今,许多获得诺贝尔奖的天才们大多出自于欧美国家,这与崇尚个性、张扬个性的欧美社会文化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由此,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个结论,对创新人才的创新人格培养,其实质就是对其进行积极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

    三、让创新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实践中协调发展

    正是由于创新素质与个体的心理健康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相辅相承的关系,因此,在学校教育工作中,要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创新教育的理念指导下,积极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实际上是指个体各种心理机能的协调和完善,以及以最佳组合发挥作用。创造力或创新素质作为人类心理机能的最高表现,其发展水平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概言之,心理健康是个体创造力、创新素质发展和发挥的基础。心理健康的水平为个体创造力的发展,特别是学生创新素质的发展提供了最基本的条件。儿童青少年只有在其认识能力稳步发展、社会性能发展正常、各种心理机能发育协调的前提下,才能发展创造力或培养创新素质。而创造力的发展为儿童青少年适应社会提供了更多的手段,使其适应社会、与人协调的能力更强,更加独立,使其能以更充分而持续的热情投入到创造活动中去,在其中不断地促进自己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也正是这个原因,心理治疗家们把创造力的培养看成一种心理疗法。我们认为,为了促进儿童青少年创造力、创新素质发展,维护和保持其心理健康,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突破:

    1.培养儿童青少年学习和探索新事物的兴趣

    兴趣是人对某事物的特殊的认识倾向,促使个体去积极的学习和探索新事物,并从中得到心理满足,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使身体和大脑协调活动,最后实现对环境的全面适应。对新事物不断学习和探索是创造性人才的共同特征,这种兴趣是其从事创造活动的心理动力之一。它有利于创造性人才智力的充分发挥,增强他们的创造性动机,提高其观察事物的敏感性和注意力的集中程度,从而提高其创造的效率。而且,学习和探索新事物的兴趣能帮助学生增强克服困难的决心和信心,激发他们的创造热情,促使其更快更好地完成创造性活动。培养学生对探索新事物的兴趣,对学生创造力的发展,特别是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2.促进儿童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协调发展

    实现个性的全面发展,以适应社会生活,就必须很好地培养自我意识,即通过自我认识、评价来分析自己的能力,通过情绪体验和调适保持健康的情绪生活,通过自我监督和自我监控组织良好的行为方式。学会从自我评价和外界评价中全面、客观地认识自己,树立自信心,获得自我认同感。自我控制方面,善于为既定的目标而克服困难,迫使自己去完成应当完成的任务,善于抑制自己的冲动行为。其中,关键的是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意志。显然,一个有创造力的学生的自我意识系统应是协调而独立的。因此,家长和老师应当鼓励学生形成自己独立的自我意识系统,这对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3.帮助儿童青少年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人际关系对创造力或创新素质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一个擅于与人交往、人际适应良好的人,才能全身心地投入所从事的工作,并在与人交往中吸收别人的长处、开阔眼界和增强心理上的安全感。对此,应从认知、情感和行为三方面入手。在认知方面正确认识自己人际关系的状况;在情感方面,建立对他人积极的情感反应和体验;在行为方面,适应各种人际关系环境,与同伴和成人进行积极的沟通。此外,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也是发挥群体智力效应的重要条件,而群体智力效应的发挥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群体人际关系的和谐程度。要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就要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适应能力,帮助他们正确地了解自己、评价自己、了解他人、尊重他人。多参加有益的社会活动,从中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4.提高儿童青少年的社会适应能力

    创造性的活动是对习惯的一种挑战,难免会有人不理解,甚至受打击。而儿童青少年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心理承受力较弱,这就要求正确对待他人的批评,学会自己强化自己的创造性想法和活动,而不要因为他人的批评、嘲笑去压抑自己的创造力。要学会主动适应社会和生活的各种变化、各种环境和各种条件,提高适应各种环境的能力,其中对挫折的耐受能力是这种能力的重要表现。在帮助自己强化创造性的同时,还要学会分析他人的批评,从中发现合理的成分,加以吸收利用;认识到创造性工作一般不会一次成功,可能要经过多次的失败,以提高对失败的承受力,培养坚强的毅力,以促进创造力或创新素质的发展。

    总之,在教育观念上,要树立起创新教育离不开心理健康教育这样一个指导思想,把两者摆到同等重要的地位上;在对教师培训时,使他们意识到创新教育是一种理念,这种理念的有效实施有赖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实践。此外,在学校的教育管理工作中,如课程的设置、管理与评价中,也应适当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一言以蔽之,只有在心理健康教育切实有效地实施的基础上,创新教育的目标才能全面稳定地得以实现。 (俞国良)
上一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