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03年第9期 > 正文
编号:13199948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强(1)
http://www.100md.com 2003年3月2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3年第9期
     编者按: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十分关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他不仅在讲话中多次提出要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而且,他还著书、撰文,积极推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最近,我们专访了柳斌副主任。柳斌同志针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明确提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记者:您好。据我们了解,您是最早提出要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部门领导人之一。您能谈谈您提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初衷吗?

    柳斌:不能说最早提出,可以说是“文化大革命”后较早提出的人之一。我国在建国初期,师范院校中开设心理学课程,到了1958前后,心理学受到批判,被取消了。此后的20年时间,心理学和心理教育在我国基本是空白。恢复高考以后,也恢复了心理学。我在1985年走上国家教委副主任的岗位,分管中小学工作。我提出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不是从理论角度考虑的,我是在实际工作中感觉到应该对中小学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为什么呢?1985年,我刚到教委就看到当时任总书记的胡耀邦同志的一个批示。

    有一个12岁的女孩子,喝农药自杀了。她在自杀之前对着录音机给父母、弟弟讲了一段话。一方面是讲自己学习成绩不好,没有实现父母的愿望,一方面希望弟弟好好学习,实现爸爸妈妈的愿望。她是一边哭一边讲的。胡耀邦同志对这件事很重视,就教育思想问题做了一个很长、很中肯的批示。

    1986年、1987年又有此类事情发生。有个平时成绩很好的高三女生,高考后总觉得自己没考好,越临近发通知书时,心理压力越大,最后终于自杀了,然而就在她自杀后,录取通知书到了。这些事件的发生,使我认识到要对中小学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我们既要关心学生身体素质、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的发展,也要关心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不重视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是不全面的,也是不对的。

    1986年,在一次关于家庭教育的会议上,我呼吁家长关心这个问题。在《关于家庭教育的几个问题》中,我着重论述了儿童教育中一个普遍性的问题——忽视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此后,我在各种会议上都曾提出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1992年3月《未成年人保护法》颁布以后,我写了一篇《家庭保护是未成年人成长的重要保证》,着重强调了要加强对未成年人的心理保护、精神保护的问题。1993年《湖南教育》系统介绍了宜阳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事迹,我为湖南宜阳小学写了一段话:“心理健康是青少年走向现代化、走向世界、走向未来、建功立业的重要条件,而健康心理的形成需要精心的、周到的培养和教育。父母和教师仅仅关心孩子身体健康和学业进步是不够的,还必须把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把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素质作为更加重要的任务。宜阳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百花园中具有特色的一枝奇葩,希望大家都来关心她、支持她。”

    1993年2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1994年8月31日印发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通过多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人们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越来越深刻,现在全国各地,尤其是发达地区的中小学都已经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

    记者:在为什么要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培养的问题上,您能谈谈自己的见解吗?

    柳斌:教育要着眼于每个学生德、智、体诸方面的全面发展,把学生发展的内涵定位于知识既是重要的,又是远远不够的,发展还应当包括身体的、心理的、伦理的、文化的许多方面。某些知识、某种技能,可能速成,但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人生经验的积累,科学人生观、世界观、正确价值观的确立是难于速成的。学生的童趣、童真、童心,必须予以精心保护,使之不受践踏,不受破坏,因为这是形成健全人格的最为重要的基础。我们应当树立“全面发展,多向成才”的教育思想或教育理念;要加强尊重生命的教育;要让学生有克服困难的思想准备。

    什么是素质?我个人认为是指人在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基本品质结构,包括人的思想、知识、身体、心理品质等。素质与先天禀赋当然是有密切关系的,比如聋哑人要培养成歌唱家是比较困难的,先天禀赋制约很大 。但对大多数人来讲,先天禀赋差异并不太大。人们素质的高低,主要是在后天的社会环境和教育训练中形成的。素质的形成主要是在幼儿和中小学阶段,所以古语有“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的说法。我们应该把素质教育的旗帜举得高高的,把素质教育的舆论造得浓浓的,把素质教育的劲头鼓得足足的,要理直气壮地抓素质教育。如果我们的教育真正实现了素质教育,则国家幸甚,民族幸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但是,目前还没有彻底摆脱“应试教育”。“应试教育”对学生的压力很大,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心理问题。要肃清“应试教育”的影响还需要一个过程。在这种情况下,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就显得更加重要。

    记者:您从素质教育的高度来看待心理健康教育,那么,心理健康教育在素质教育中该如何定位呢?

    柳斌:少年儿童时期是一个人发育成长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要教会他们求知,教会他们办事,教会他们健体,教会他们审美,教会他们创造,但往往容易被忽视的是教会他们做人。从不会做人到会做人是一个过程。因此,我们的幼儿园和中小学对一个人素质的形成,特别是做人方面,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心理素质是人的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素质对其他素质的形成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所以,我认为中小学一定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第一,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做一个能够关心他人、助人为乐、善于合作的人;第二,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做一个能够承受困难和挫折,勇于进取的人;第三,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做一个律己严格、待人宽厚、诚实守信的人;第四,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做一个自尊、自信、自强、自律的人;第五,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做一个能够适应环境、适应社会,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的人;第六,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做一个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这些都是学生应当具备的良好的心理品质。

    记者:您认为,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呢?

    柳斌:必须加强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有心理健康的学生。目前,教师的压力很大,职称问题,奖励问题,晋升问题都和学生的分数挂钩,尤其是毕业班的教师压力更大。这些对教师的心理影响很大。有人调查,有30%的教师有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要让教师心理健康,第一,要解除或缓解教师的高压心态。不要以学生分数论成败,不要以升学率论成败。第二,要培养高尚的爱生情怀。教师要爱学生,不要只爱那些学习好的学生,要爱全体学生。爱学生要从尊重学生开始,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不要打骂学生、体罚学生。第三,要学习教育艺术,掌握教育方法。

    在这方面,陶行知先生给我们做出了榜样。有一次,陶先生制止了一个学生拿砖头去砸另一个学生,并要打人的学生到校长办公室等候处理。当陶先生回到办公室时,那个学生已经等候在那里了。陶先生从口袋里拿出一块糖,说:“我不让你打人,你就不打了,你尊重我的意见,这块糖是奖励你的。”接着拿出第二块糖说:“据我了解,你之所以打那个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别人,你很正直,这块糖也是奖给你的。”接着又拿出第三块糖说:“我叫你来办公室等候处理,你准时到了,你很守信用,这块糖也是奖给你的。”这时,那个学生哭了,承认了错误。陶先生又拿出第四块糖说:“你主动承认错误,有承认和改正错误的勇气,再奖励你一块。我的糖发完了,我们的谈话也谈完了。” (众 心)
1 2下一页